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肌力检查联合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观察起止时间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研究样本选取在我院分娩的86例产妇,选择性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例数比为38:48,入组产妇均行盆底肌力检查联合盆底超声评估,分析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32.51±5.26(mm)、膀胱旋转角度35.45±12.38(°)、膀胱颈角度(Valsalva)156.33±22.30(°)、膀胱颈角度(静息时)121.01±10.60(°),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30.22±4.46(mm)、29.74±13.47(°)、145.78±23.59(°)、116.19±10.40(°),差异明显,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的持续收缩力21.70±7.41(μV)、最大收缩力37.38±12.06(μV),明显低于剖宫产组的25.33±8.45(μV)、47.07±20.50(μV),差异明显,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妇的盆底功能,但经盆底肌力检查联合盆底超声评估后发现,剖宫产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产妇应酌情选择分娩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92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选取时间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46例,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纤维肌电压。结果:观察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8.12±1.22)/U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8.20±1.32)/UV均高于对照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5.38±1.26)/U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5.19±1.58)/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能促进患者盆底肌肉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34例,依次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行盆底重建术,研究组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重建术。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盆底肌力、盆底功能。结果:研究组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盆底功能障碍量表(PFDI-20)评估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重建术,两者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改善盆底功能与增强盆底肌力方面作用更明显,具有借鉴与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随着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系统性规范性孕期保健意识的强化,胎儿先天性膈疝(CDH)的宫内诊断率不断提升,逐渐成为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因此,规范和标准化胎儿CDH的管理是当前妇幼保健的一个重要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本指南小组基于临床问卷调查及专家讨论的形式制定了本指南,涉及产科、新生儿科及小儿外科等多学科医师关注的围产期临床问题,主要包括胎儿CDH的产前诊断、预后评估、产前手术指征、分娩选择、新生儿的产时处理、产后新生儿手术处理及随访方案等,并按照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整理出了相关的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