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具体内容、应用价值及在盆底功能方面评价。方法:电脑随机法指导下,将本文筛选研究对象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统计发现,2组产妇样本数为62,时间开始于2021年7月,结束于2022年12月;其中,盆底康复治疗在对照组中开展,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在实验组中开展,各组纳入产妇31例,就2组临床指标(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治疗成效(盆底肌张力评分、尿失禁评分)展开比较。结果:(1)实验组抽取产妇分析后,关于恶露持续时间(19.78±2.53h)、泌乳始动时间(20.68±1.91h)和对照组产妇(32.25±4.11h、41.76±3.25h)相比,实验组有更低表现,P<0.05;(2)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测定后,比较治疗前数据,对照组产妇、实验组产妇区别小,P>0.05;治疗工作开展后,在盆底肌张力方面,实验组评分(3.87±0.16)VS对照组评分(2.45±0.39),较高,P<0.05;尿失禁中,评分统计后为(2.91±0.27)、(1.43±0.25),可见,后者比前者低,实验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时,在产妇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有效缩短,改善盆底肌张力、尿失禁现象,保障最佳效果方面,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更具优势,可进一步推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膈疝新生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研究组采用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6、12 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00%,2/25)与对照组(16.00%,4/2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16.67%,4/24)与对照组(12.50%,3/2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膈疝可改善围术期情况,加快患儿术后恢复,并可减轻手术创伤和机体疼痛,安全性和预后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应用注射器带线简易褥式缝合法治疗无膈肌后缘新生儿膈疝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妇女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胸腔镜下注射器针头带线的简易褥式缝合法治疗无膈肌后缘膈疝患儿1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入院年龄10 min至1 d。足月儿7例,早产儿3例。体质量2.3~3.5 kg(平均2.88 kg),均为左侧膈疝。在裂隙的体表投影处肋间取2~3个预备缝合部位,切开皮肤1 mm,两根2-0不可吸收缝线绕过相应肋骨,通过注射器针头分次插入膈肌缺损的前缘的肌肉之间,第一根线头由第二根线环带出体外进行打结,关闭后外侧裂隙,线结位于肋间皮下。结果在胸腔镜膈疝修补术的实施过程中,10例膈疝患儿均应用该简化技术成功修复无膈肌后缘的新生儿膈疝后外侧裂隙。手术时间为25~60 min(平均37.5 min)。10例患儿随访3~33个月(平均16.5个月),无死亡和复发病例。1例新生儿术后合并皮下气肿术后1周消失。结论胸腔镜下应用注射器带线简易褥式缝合法治疗无膈肌后缘的新生儿膈疝是一个有效而且可靠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确切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心膈角或膈上淋巴结转移(LNM)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56例心膈角或膈上LNM的HCC患者病例资料。按1月是否接受外照射分为外照射组和非外照射组,每组28例。外照射组放射野包括或不包括原发灶,非外照射组未给予任何针对心膈角或膈上LNM的局部治疗。比较两组的缓解率、生存率、局部控制率、预后因素。结果外照射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分别为9例(32.1%)和9例(32.1%)。中位生存外照射组为16.1个月(95%CI 9.00~23.21,RR=3.63),非外照射组为6.9个月(95%CI 4.63~8.77,RR=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心膈角或膈上LNM 1年局部控制率,外照射组为37.0%,非外照射组为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确诊心膈角或膈上LNM后,3个月内甲胎蛋白(AFP)较外照射前升高,外照射组4例(14.3%),非外照射组13例(4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结论心膈角或膈上LNM的HCC患者行外照射能延长总生存、提高LNM局部控制率。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伴随呼吸机依赖情况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通过运用膈肌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膈肌刺激治疗。结果:施治前膈肌功能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3d、1周与对照组做组间平行对比膈肌功能为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RSBI为观察组较低,MEP、MIP为观察组较高P<0.05;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脱机成功率为观察组较高P<0.05,2组的住院死亡率相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对于伴随呼吸机依赖情况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膈肌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膈肌功能,并显著提升呼吸效率、更好的促进成功脱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协同盆底肌训练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022年1月~2023年1月)展开研究,总例数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施以盆底肌训练,研究组基于此加用盆底康复仪,比较指标。结果:①盆底肌力:研究组较对照组,盆底肌力指标(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等)明显改善(P<0.05);②盆底功能:研究组较对照组,下腹不适、排尿异常等发生率获得更低的水平(P<0.05);③性生活质量:研究组较对照组,性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仪协同盆底肌训练于盆底功能恢复中具促进作用,可增强盆底肌力,使其功能恢复,提高性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我院分娩产妇90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盆底肌训练)、观察组(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各45,比较两组盆底肌电值、盆底肌张力、临床治疗效果、产妇尿失禁与子宫脱垂发生率、产后血清PLX水平。结果:干预后较对照组,观察组盆底肌电值更高,P<0.05;干预后较对照组,观察组盆底肌张力更高,P<0.05;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两组产妇尿失禁与子宫脱垂发生率,经对比表示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统计两组产后血清PLX水平,产后6周、产后12周、产后24周,观察组产妇的血清PLX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给予产妇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以在改善盆底肌电值与盆底肌张力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对提升盆底肌功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