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危险因素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且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 143例研究对象,共7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值为2.59,95%CI 1.18~5.68)、置管次数(OR值为10.02,95%CI 5.93~16.92)、股静脉置管(OR值为1.73,95%CI 1.32~2.25)、年龄(OR值为1.94,95%CI 1.50~2.51)、合并糖尿病(OR值为2.58,95%CI 2.03~3.29)以及血红蛋白水平(OR值为1.61,95%CI 1.18~2.18),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股静脉置管、年龄、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水平与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关系有待纳入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猪链球菌引起的猪链球菌病是由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感染猪链球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流感嗜血杆菌生长需要X、V两种因子,普通培养基不生长,极易漏检。血培养中少见菌准确鉴定是血流早期诊断和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的重要依据。回顾性分析2例少见菌(猪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血流的临床资料、治疗以及血培养实验室检查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少见菌 血培养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屎肠球菌血流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8例屎肠球菌血流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屎肠球菌血流患儿的基础疾病、易感因素、临床信息、病原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18例患儿中,16例(88.9%)存在基础疾病,包括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后、早产儿、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胆道闭锁术后及泌尿系统畸形。17例(94.4%)存在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广谱抗生素暴露、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置管、营养不良、腹胀/肠道感染、粒细胞减少/缺乏、机械通气,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存在年龄差异性。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76.5%)及中心静脉置管(52.9%)。单一屎肠球菌血流者C-反应蛋白(CRP)正常或轻度升高,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6.6%、0%及8.3%,无死亡病例;6例(33.3%)患儿存在混合血流,其CRP均升高或显著增高,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3.3%及66.7%,死亡1例。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万古霉素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结论1.屎肠球菌血流患儿多存在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及中心静脉置管;2.单一屎肠球菌血流致病性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3.存在较高的混合感染率,混合感染者病情严重度及死亡率增加;4.万古霉素耐药性低,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5.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严格管理中心静脉置管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 标签: 儿童 屎肠球菌血流感染 临床特征 易感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血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帮助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RKP血流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合并感染部位、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暴露情况等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KP血流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06例CRKP血流患者中,预后良好组47例,预后不良组59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住院时间[39(22,89) d比21(15,38) d]、90 d内入院史比例[17.0%(8/47)比35.6%(21/59)]、有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史比例[42.6%(20/47)比64.4%(38/59)]、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比例[44.7%(21/47)比78.0%(46/59)]、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比例[34.0%(16/47)比81.4%(48/59)]、感染性休克比例[19.1%(9/47)比69.5%(41/59)]、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比例[10.6%(5/47)比74.6(44/59)]、处于实体器官移植后状态比例[40.4%(19/47)比18.6(11/59)]、接受外科手术比例[51.1%(24/47)比32.2%(19/59)]、接受机械通气比例[23.4%(11/47)比74.6%(44/59)]、Pitt菌血症评分≥4分[21.3%(10/47)比69.5%(41/59)]、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2分[14.9%(7/47)比81.4%(48/59)]、血小板计数<100×109/L比例[31.9%(15/47)比62.7%(37/59)]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2, χ2=4.54、5.04、12.46、24.48、26.61、43.02、6.12、3.86、27.44、24.36、46.29、9.93,均P<0.050)。多因素分析提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比值比(odds ratio,OR)=3.29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38~9.528,P=0.028]、MODS(OR=21.750,95%CI 7.079~66.829,P<0.001)为CRKP血流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CRKP血流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性更大,及时维持脏器功能可能改善CRKP血流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 血流感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危险因素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且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 143例研究对象,共7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值为2.59,95%CI 1.18~5.68)、置管次数(OR值为10.02,95%CI 5.93~16.92)、股静脉置管(OR值为1.73,95%CI 1.32~2.25)、年龄(OR值为1.94,95%CI 1.50~2.51)、合并糖尿病(OR值为2.58,95%CI 2.03~3.29)以及血红蛋白水平(OR值为1.61,95%CI 1.18~2.18),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股静脉置管、年龄、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水平与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关系有待纳入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血流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其耐药性监测,准确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全国血流细菌耐药监测联盟成员单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培养的感染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性测定。采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集50家成员单位14 7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4 117株(27.9%),革兰阴性菌10 661株(72.1%)。最常见的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5 500株(37.2%)、肺炎克雷伯菌2 519株(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 438株(9.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 285株(8.7%)、铜绿假单胞菌546株(3.7%)、屎肠球菌504株(3.4%)、鲍曼不动杆菌501株(3.4%)、阴沟肠杆菌424株(2.9%)、其他链球菌属414株(2.8%)和粪肠球菌344株(2.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4%(394/1 438)和70.4%(905/1 285),未检测到对糖肽类耐药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均在95%以上。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4%(2/504),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非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分别为50.4%(2 731/5 415)、24.6%(493/2 001)、35.2%(31/8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5%(85/5 500)、20.6%(518/2 519);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8.3%(27/325)。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8%(14/501)和3.4%(17/501);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18.9%(103/546)。结论我国血流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要耐药现象;MRSA的检出率显著降低;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仍呈上升趋势。

  • 标签: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抗药性 细菌 血流感染 全国范围 耐药监测
  • 简介:摘要血流(BSI)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BSI患者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病死率较高,这不仅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近年来CRKP BSI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流感染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血流(BSI)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BSI患者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病死率较高,这不仅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近年来CRKP BSI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流感染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对革兰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及真菌所致血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389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检测结果,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G^+球菌、G^-杆菌和真菌血流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炎症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MannWhitneyU检验显示,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PCT高于G^+球菌、真菌感染组(G^-杆菌感染组与G+球菌感染组比较:Z=-2.68,P<0.01;G^-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比较:Z=-2.46,P<0.05)。若以PCT≥0.5ng/mL、CRP≥5.0mg/L、NEU%≥70%及WBC≥10×109/L作为阳性的截点,统计分析显示,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PCT阳性率较G^+球菌、真菌感染组高(G^-杆菌感染组与G^+球菌感染组比较:χ^2=5.94,P<0.05;G^-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比较:χ^2=7.721,P<0.01);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CRP阳性率较G+球菌感染组高(χ2=5.03,P<0.05)。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四项指标在鉴别G^+球菌、G^-杆菌和真菌血流的作用大小比较分析,仅PCT对鉴别G^-杆菌、G^+球菌和真菌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CT在区分血培养G^-杆菌、G^+球菌和真菌时有较高的准确度,若能动态监测PCT,同时结合CRP、WBC、NEU%的结果综合判断,可以在血流早期指导临床医生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合理用药,从而降低血流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革兰阳性球菌 G^+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对导管相关血流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8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行一般护理,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血流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血流发生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此类血培养结果对血流的诊断治疗及其合理用药,有效治疗的意义。方法对一例复杂血流病人进行回顾性个案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后及时鉴定完菌种和药敏报告后采用多种方法,查阅文献,调阅病例,和临床主管医生讨论病情,客观全面对个案进行分析讨论。结论血培养是临床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方法,阳性结果对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客观地反映出败血症患者血内存在病原菌的实际状况,临床医生精确选用血培养,检验科微生物专业组精心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可以为及时准确治疗打好基础。

  • 标签: 血培养 血流感染 诊断治疗 分析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对血液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同时送检PCT及血培养的19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检测报告,将PCT与血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阳性者共有156例,阳性率8%左右,其中G+菌球菌61例,G-球菌95例,经PCT检查显示阳性者有107例,阳性率5.49%,与血培养相比,PCT检测的符合率为68.59%。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对应的PCT值要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者的PCT值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PCT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血液感染实验室检测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干预。

  • 标签: 血液感染 血清降钙素原 血培养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期间血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确诊的204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流的病原、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并症以及预后情况。组间比较应用χ2 检验,血流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4例患儿中男116例、女88例,年龄8(1~14)岁。其中接受MAE方案(依托泊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诱导患儿170例,接受IAE方案(伊达比星+阿糖胞苷+依托泊苷)诱导患儿25例,接受预激方案[阿克拉霉素或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患儿9例。共有28例患儿发生血流,发生率为13.7%,其中26例患儿发生1次血流,2例患儿发生2次血流。病原谱中革兰阳性菌占53.3%(16/30),革兰阴性菌占40.0%(12/30),真菌占6.7%(2/30)。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6.7%,8/30),然后依次是链球菌属(13.3%,4/30)和大肠杆菌(13.3%,4/30)。12例革兰阴性菌中有3例为碳青霉烯耐药阴性菌,有2例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有8例患儿(28.6%,8/28)因血流死亡,其中6例感染病原为耐药革兰阴性菌或真菌。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血流发生率高于无严重粒细胞缺乏患儿[16.6%(25/151)比5.7%(3/53), χ²=3.933, 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热时伴随严重的中性粒细胞缺乏(OR=4.258,95%CI 1.097~16.524,P=0.036)是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过程中,血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耐药菌感染预后差,严重粒细胞缺乏是显著危险因素。

  • 标签: 感染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血流革兰阴性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血流的经验性抗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血流患者血液标本,共分离1 742株革兰阴性菌,根据检出年份将所有病原菌分为2012至2015年组(n=739)和2016至2019年组(n=1 003),对两组病原菌的构成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2至2015年中,前5位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43.0%)、肺炎克雷伯菌(18.9%)、鲍曼不动杆菌(8.1%)、阴沟肠杆菌(5.5%)和铜绿假单胞菌(4.6%)。2016至2019年中,前5位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41.6%)、肺炎克雷伯菌(28.8%)、鲍曼不动杆菌(6.6%)、铜绿假单胞菌(4.3%)和阴沟肠杆菌(3.3%)。与2012至2015年相比,2016至2019年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增加(χ2=22.327,P<0.01),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和罗尔斯顿菌属检出率下降(χ2=5.333、7.677和23.146,P<0.05或<0.01)。2016至2019年,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均低于2012至2015年(χ2=16.661和4.709,P<0.05或<0.01)。与2012至2015年相比,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外,2016至2019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增加(P<0.05或<0.01)。2016至2019年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于2012至2015年(93.9%比41.5%, χ2=19.849,P<0.01)。与2012至2015年相比,2016至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升高(χ2=7.016、6.079、4.843、8.012、12.442、17.034和4.347,P<0.05或<0.01),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革兰阴性菌血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逐年增加,应密切关注血流常见菌群的分布及耐药变迁。

  • 标签: 血流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 耐药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导致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相关性血流的发生原因,规范导管护理,杜绝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发生。方法我科580例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归纳经静脉导管给药和置管护理后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原因,提出预防措施。结果置管后有10例发生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导致拔管。结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在各项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防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发生。

  • 标签: 导管感染 原因分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采取适当的策略的效果。方法对25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患者进行分析。结论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宿主为鹦鹉及鸟类,人类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吸入感染。临床上对鹦鹉热衣原体肺部感染较为重视而对于病原体的血行播散缺乏关注。本文报道2例通过二代测序检测出下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液中高核酸序列数鹦鹉热衣原体的病例,考虑病原体吸入致肺炎,并入血造成血流。对传统培养无法明确的少见、复杂病原体感染以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的重症感染,二代测序技术是有效的补充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可行性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 ICU 283例 CVC置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与发生 CRBSI相关的因素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入组患者 CRBSI的发生率为 5.29%,其中年龄、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糖尿病等均为引发 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糖尿病等均为引发 CRBSI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学习,积极处置,以降低 CRBSI的发生率。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防控措施
  • 简介:[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置入PICC的483例肿瘤患者纳入研究,以PICC置入导管后是否出现相关性血流作为应变量,对影响其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顾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8项变量分别是:患者年龄、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合用激素、化疗周期、本次置管时穿刺的次数、留置时间、院外PICC导管维护知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岁、有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置管穿刺次数≥2次、化疗周期增多、院外PICC导管自我维护知识缺乏是导管相关性血流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的发生与患者本身因素、护士操作技能、临床用药及自我维护知识健康教育有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以上可控危险因素的预防性干预,减少PICC相关性血流的发生。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血流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其耐药性监测,准确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全国血流细菌耐药监测联盟成员单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培养的感染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性测定。采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集50家成员单位14 7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4 117株(27.9%),革兰阴性菌10 661株(72.1%)。最常见的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5 500株(37.2%)、肺炎克雷伯菌2 519株(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 438株(9.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 285株(8.7%)、铜绿假单胞菌546株(3.7%)、屎肠球菌504株(3.4%)、鲍曼不动杆菌501株(3.4%)、阴沟肠杆菌424株(2.9%)、其他链球菌属414株(2.8%)和粪肠球菌344株(2.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4%(394/1 438)和70.4%(905/1 285),未检测到对糖肽类耐药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均在95%以上。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4%(2/504),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非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分别为50.4%(2 731/5 415)、24.6%(493/2 001)、35.2%(31/8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5%(85/5 500)、20.6%(518/2 519);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8.3%(27/325)。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8%(14/501)和3.4%(17/501);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18.9%(103/546)。结论我国血流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要耐药现象;MRSA的检出率显著降低;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仍呈上升趋势。

  • 标签: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抗药性 细菌 血流感染 全国范围 耐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