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 :将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本院诊治的 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孕妇年龄、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孕妇情况以及胎儿出生时的体质量、性别、胎龄等胎儿基本情况能否成为诱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患儿产生的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 :有 5例诊断为 CRBSI其发生率为 5%,比较分析产妇的产道危险因素,发现胎龄长短与 CRBSI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5);胎儿基本情况、胎龄、出生体重、性别、置管时间、呼吸窘迫综合征是 CRBSI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 :在我院住院新生儿中,胎龄低、低出生体重儿、置管时间长是发生 CRBSI的危险因素。同时,我科对 PICC置管发生 CRBSI的 新生儿护理干预,加快了患儿的康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透室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化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在 2019年度我院血透室中心收治的血透患者中选取 58例,随机分 2组:一组实施干预化护理,纳入观察组( 29例);一组实施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 29例);观察比较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在出院前调查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 3.45%( 1/29),对照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 17.24%( 5/29),比较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显示观察组明显更低( P< 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 96.55%( 28/29),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 72.41%( 21/29),比较两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显示观察组明显更高( P< 0.05)。结论:在血透室中心采用干预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 PICC导管操作中采取专业化护理对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 100例 PICC置管患者,研究时间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随机将其分为 2组,对观察组行专业化护理,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2组均含 50例患者,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 CRBSI发生率比对照组小,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专业化护理有助于减少 PICC置管的感染风险,延长患者置管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感染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125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炎克雷伯菌是否存在生物膜,将所有患者分为生物膜阳性组(n=81)和生物膜阴性组(n=44)。生物膜阳性组根据3个月预后分为死亡组(n=17)与存活组(n=64)。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25例患者共分离125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生物膜阳性81株(64.80%)。耐药性分析发现,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生物膜阴性菌(χ2=5.94、4.03、5.05和4.1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前3个月内行气管插管(OR=3.460,95%CI 2.890~14.445,P<0.05)和应用免疫抑制剂(OR=6.945,95%CI 1.160~21.567,P<0.05)为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前3个月内使用替加环素(OR=4.886,95%CI 1.123~21.263,P<0.05)为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有创操作,降低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ICU持续护理质量的改进对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若干对策,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方法通过改进ICU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教育培训方法,增强ICU护理人员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意识,制定相应的持续护理措施管理制度,增加病患的治愈率,提高我院的医疗水平。结果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多发于ICU科室,通过实施ICU持续护理的管理制度,在2008年2月到2010年3月这3年中我院全部ICU科室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发率约为5.9%,在护理工作中具有显著效果。结论通过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强化对ICU医护人员的护理教育培训,制定完善的制度约束医护人员增强对患者的责任感,从而达到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中长导管对急诊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5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MC)置入技术分为MC组(n=278)和对照组(n=251),MC组应用超声引导置入MC作为早期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序贯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针作为CVC拔除后的静脉序贯治疗方法。统计CVC、MC、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CVC使用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的CVC留置时间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CVC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CRBSI和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C组CV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 d vs. 13 d,P=0.000),CVC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3% vs. 80.45%,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困难静脉、ICU住院时间延长、置管部位和未开展超声引导MC置入均是CVC留置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MC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1‰ vs. 3.802‰,P=0.038),两组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结论开展超声引导置入MC可缩短CVC留置时间,减少CVC使用率,降低CRBS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相关应用效果。 方法: 研究时间段为 2018.7 月 ~2019.7 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患,选取的研究例数为 60 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的效果。 结果: 在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病患护理的效果相对较好;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持续时间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持续时间较短;在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结论: 在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感染持续的时间,提高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预防相关血流感染上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流感染发生率20.00%高于观察组的2.50%,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70.00%低于观察组的92.50%,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35.50±1.98)天,长于对照组患者的(25.13±1.72)天,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增大万古霉素剂量治疗血流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并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成人患者,检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万古霉素给药方案,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增大万古霉素剂量,治疗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血流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血流感染病原菌均为MRCNS,除1株人葡萄球菌的万古霉素MIC值为1mg/L,其余菌株的万古霉素MIC值均为2mg/L。常规剂量(2g/d,或1.5g/d)万古霉素的谷浓度平均值为(3.84±1.42)mg/L,高剂量(3g/d)万古霉素谷浓度平均值为(9.13±4.88)mg/L。常规剂量时平均万古霉素曲线下面积(AUC)与MIC浓度比值(AUC/MIC)为152±39,高剂量用药时平均AUC/MIC为197±44。6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了肾功能损害。6例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后3例临床和细菌学治愈,3例无效。结论万古霉素治疗肾功能正常的MRCNS血流感染患者时,建议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调整患者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以达到目标治疗浓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择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在本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122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形式,记录感染率和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情况。结果:1220例患者中,血流感染共计62例,对62例患者分离病原菌共计152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共计92株;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喹诺酮、三代头孢菌素、四环素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分析中,对青霉素以及克林霉素耐药,对少数头孢菌素以及万古霉素较为敏感;年龄、糖尿病慢性病史、既往营养不良、患者意识情绪、静脉导管留置位置、导管类型、导管留置用时等均是患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心静脉导管中,应关注危险因素,其中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耐药现象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感染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117例,对其进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测,并作药敏分析,研究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结果分离出65株粪肠球菌和52例屎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样本主要来自泌尿科、血液科和消化科,屎肠球菌主要来自消化科,两种肠球菌年龄分布均集中在40-60岁之间;粪肠球菌对四环素耐药性为55.38%高于屎肠球菌32.69%,而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分别为13.84%、16.92%、32.31%、30.77%,均低于屎肠球菌78.85%、80.77%、82.69%、71.15%,P<0.05。结论屎肠球菌耐药性普遍高于粪肠球菌,临床药物使用时需开展科学合理的药性检测,以此为依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1月-2021年08月的90例血流感染患者展开本次研究,依照双侧双瓶血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阴性菌组(G-组)和革兰阳性菌组(G+组),每组30例,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均接受PCT及PLT检测,观察诊断结果。结果 G+组其PCT水平较G-组明显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比G+和G-组PLT,无显著差异。对比参照组,其他两组PCT升高,PLT相对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流感染中,对患者实行PCT及PLT联合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