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和宫腔填纱法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后产后出血产妇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9年 1 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胎盘前置腹部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中,从中选择了 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 60例,后者接受宫腔填纱法止血治疗,前者在其基础上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对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 91.67%,对照组为 70.00%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 2h出血量分别为( 181.23±9.33) mL、( 303.48±9.89) mL,治疗后 2-4h出血量分别为( 131.05±8.25) mL、( 154.91±8.30) mL,止血时间分别为( 20.24±2.08) min、( 39.30±2.42) min,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结论: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和宫腔填纱法治疗保证了治疗的高效率,将其应用于胎盘前置腹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其治疗结果要优于常规宫腔填纱法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路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指导下应用麦角新碱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开封市妇产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56例产妇,根据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对156例产妇进行评估,根据其评分不同将其分为A组(73例,0 ~4分)、B组(53例,5~7分)、C组(31例,>7分)。A组给予缩宫素注射液,B组在A组基础上应用麦角新碱注射液,C组在B组基础上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比较三组产前和产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产后出血率、出血量。结果三组产妇产后2、24 h出血率和出血量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前及产后SBP和DB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24 h内子宫张力硬状态率均为1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指导下,单独或联合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麦角新碱注射液均可发挥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作用。
简介:摘要:哮喘是一种特异质性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随着遗传药理学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遗传因素是影响哮喘发作和治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受体激动剂药物是一类常见的支气管舒张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2受体激动剂药物的遗传变异对于哮喘治疗的影响做一简单的综述。
简介:摘要Toll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s,TLRs )作为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 ,在先天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都起到关键作用。近期研究表明,TLRs通路激活不仅与机体免疫应答相关,也与包括胃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作为TLRs家族一员,TLR5表达于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识别细菌鞭毛蛋白发挥生物学作用,还能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肿瘤细胞表面TLR5的激活不仅直接影响肿瘤细胞自身的增殖、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功能,而且能调控宿主抗肿瘤免疫及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将TLR5作为免疫治疗靶点,探索其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及相关生物学机制是未来TLRs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简介:摘要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近年来很多报道表明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家族(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TRPs)中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A1, TRPA1)通道参与温度、机械、炎症刺激等引起的不同类型疼痛反应,并且通过多种路径发挥作用。文章从TRPA1的分子结构、表达部位、其激动及拮抗物质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参与不同类型疼痛的机制,对目前关于TRPA1在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开发新的镇痛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氨溴特罗口服液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4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研究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合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变异率、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C-ACT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20/21)与对照组71.43%(15/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FVC、PEF变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FEV1、FVC分别为(1.41±0.34)L、(1.74±0.31)L,均高于对照组,PEF变异率为(15.24±2.47)%,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周、治疗2周,研究组C-ACT评分分别为(23.12±1.09)分、(25.51±0.72)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IgG、IgM水平分别为(11.51±2.06)g/L、(2.63±0.48)g/L,均高于对照组,IgE水平为(259.04±54.58)g/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CVA患儿,能有效控制哮喘病情,改善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5(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7(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分级和术前钩椎关节退变分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727(P<0.01)。结论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阴道炎治疗中甲硝唑+乳酸杆菌+雌三醇的应用效果。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高危妊娠行剖宫产产妇分别接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治疗方法和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治疗方法,探讨其预防产后出血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 120 例,是我院行剖宫产术高危妊娠产妇患者,选取时间段为 2018 年 2 月 -2019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60例,根据疾病不同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83例)、卵巢切除组(42例)、正常绝经组(35例)。对三组的COX-2、ER、PR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三组COX-2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E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OX-2、ER、PR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息肉组中COX-2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16.9%、30.1%)高于正常绝经组(0.0%、11.4%)、卵巢切除组(4.8%、7.1%)(χ2=4.568、5.806,均P<0.05);三组E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33、1.412,均P>0.05);子宫内膜息肉组PR在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绝经组、卵巢切除组(χ2=4.890、5.022,均P<0.05);COX-2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呈正相关(r=4.335,P<0.05),PR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呈负相关(r=-4.256,P<0.05),ER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无明显相关性(r=1.203,P>0.05)。结论COX-2、PR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增高有明显的关系,而ER无明显相关,因此,对患者的COX-2、PR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25例)和依西美坦组(26例)。联合组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依西美坦组采用依西美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完全缓解,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1.7%(5/23)与15.4%(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9.6%(16/23)与38.5%(10/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6.6个月与3.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9,P=0.02)。联合组有56%(14/25)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停用依维莫司超过28 d而退出研究。联合组患者口腔炎、乏力、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0.0%(15/25)、48.0%(12/25)、16.0%(4/25),依西美坦组分别为11.5%(3/26)、11.5%(3/2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01、0.028)。结论对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能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延长中位PFS,效果良好,可作为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同时,对依维莫司的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评估需要密切关注并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