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心电向量图T环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300例,根据冠脉CT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90例)和非冠心病组(11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静息心电图、心电向量图检查,分析心电向量T环异常、碎裂QRS波对冠心病的诊断率。结果有典型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T环改变率显著高于无典型症状者(80.95%vs.49.4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碎裂QRS波、心电向量图T环改变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分别为69.47%和66.84%,诊断率分别为69.33%和64.00%;联合诊断的灵敏性、准确率较高,分别可达78.18%和85.00%。ROC曲线显示,心电图碎裂QRS波、心电向量图T环改变以及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0.665和0.795,联合诊断的诊断率较高。结论心电图碎裂QRS波、心电向量图T环改变对冠心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联合诊断的灵敏性、诊断率更高,可有效诊断冠心病及心肌缺血,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心磁图(MCG)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及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方法①冠状动脉造影(CAG)的104例患者,分为CAG阳性的冠心病组及CAG阴性的非冠心病对照组,对照观察MCG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②收集所有同时行超声心动图(UCG)、CAG及MCG检查患者共205例,以UCG检查为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93例,室壁厚度≥12mm)和对照组(112例,CAG阴性,室壁厚度〈12mm).确定QRS波最大磁通量(R1)、QRS波最小磁通量(R2)、QRS波最大磁通量与QRS波最小磁通量的差值(R1-R2)在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并观察MCG在诊断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结果①以CAG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MCG7项参数中任意2项以上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25%,特异性为59.72%,任意3项以上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69.44%.MP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79.20%.②确定R1、R2及R1-R2诊断左室肥厚的标准为〉18.5pT,〈-10pT及〉28pT,三项参数诊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分别为58.82%、55.88%、55.88%,特异性分别为68.75%、80.36%、71.43%.MCG7项复极参数中任意3项以上阳性,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为64.71%,特异性为69.64%.结论①心磁图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似,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MCG绝对无创,更易于临床推广应用.②心磁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中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通过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检查,探讨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partialanomalouspulmonaryvenousconnection,PAPVC)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手术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15—59岁,中位年龄37岁)经外科手术证实的先天性PAPV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27例进一步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所得诊断结果与外科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PAPVC均为右肺静脉异位连接,其中两条右肺静脉21例(58.3%),单纯右上肺静脉11例(30.5%),单纯右下肺静脉4例(11.1%)。合并静脉窦型缺损33例(91.6%)。经胸及(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检查,与手术结果对比,正确诊断PAPVC31例(86.1%)。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PAPVC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外科术前提供足够的信息,可作为PAPVC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简介:目的分析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发生颅内积气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颅内积气的原始三叉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头部CT检查见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积气。CT血管造影(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呈局限性突起,大小约21.6mm×5.1mm,鞍区扩大,其内显示有团块影,大小约28.6mm×39.2mm×34.5mm,与左侧颈内动脉突起关系密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颈内动脉破裂孔处的原始三叉动脉瘤栓塞术,置入大小不等弹簧圈共17枚。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术后3个月复查头部CT,显示颅内积气大部分被吸收,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原始三叉动脉瘤伴颅内积气的患者罕见,经CTA和DSA检查可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有效并能在短期内使颅内积气减少。
简介:目的报道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改变.方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4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及峰值压差(LVOTGradient).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天即出现LVOTGradient下降(P<0.05),而IVSd及EF则无明显改变.术后4周IVSd及EF出现明显降低(P<0.05),LVOTGradient也进一步降低.结论PTSMA术后的病人,超声心动图上左室流出量的梗阻及压差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善日益明显.
简介: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年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方法41例MFS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者行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annularplanesystolicexcursion,TAPSE)、右心室面积缩小率(fractionalareachange,FAC)及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速度(S。)。结果MF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虽处于正常范围,但均低于正常对照[TAPSE:(21±2)mm口s.(26±1)mm,P〈O.01;FAC:36%±2%vs.42%±3%,P〈O.01;Su:(12±0.3)cm/svs.(16±0.9)cm/s,P〈0.01]。结论MFS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提示MFS可能累及右心室心肌。
简介:目的总结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入院日期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单数日入院,n=45)和对照组(双数日入院,n=45)。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延续性护理,护理3个月。记录和观察护理前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的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加用延续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缩短康复进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了PICC患者微信群,患者就PICC家庭维护出现的问题,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向护士咨询,护士及时指导,通过微信群的平台,大大降低了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由科室护士长设立微信群,护士长、有资质置管护士及PICC置管患者共同参与加入微信群。结果微信圈凭借着自身强大的优点,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患者通过微信,护士可以及时给予患者指导,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护士也经常在微信群中发布一些PICC导管相关知识,患者通过阅读,提高了自我家庭护理能力。患者觉得科室对患者负责,自认而然对护士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了。结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微信使护患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增加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在现代医学护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饮食护理干预在胃十二指溃疡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前后的自身比较中,治疗后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患者的随访中,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观察组并发症为0,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病率8.6%,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77.1%,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在胃十二指溃疡患者护理中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预后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度,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在左前分支阻滞(leftanteriorfascicularblock,LAFB)合并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方面的优势。方法釆集并分析两例有代表性的LAFB合并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分别用Wilson导联体系和Frank导联体系采集。结果心电图无法明确诊断LAFB合并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而心电向量图的特征性表现为额面起始向量位于下方偏左或右,然后迅速转向左上,环体向左上展开;离心支呈顺钟向运行,归心支位于离心支的上方,呈逆钟向运行。结论心电向量图诊断LAFB合并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明显优于心电图。
简介:目的:比较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GLP-1受体激动剂组(GLP-1组,接受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治疗)和DPP-4抑制剂组(DPP-4组,接受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治疗),两组均治疗18周。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8周后两组FBG、2hPG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DPP-4组比较,GLP-1组治疗后FBG[(7.48±0.45)mmol/L比(6.64±0.28)mmol/L]和2hPG[(11.15±1.01)mmol/L比(9.26±1.82)mmol/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5。GLP-1组与DPP-4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9.2%比33.3%)无显著差异,P=0.078。结论:与DPP-4抑制剂比较,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在控制血糖和减轻体重方面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简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能够参与血管损伤修复,给再生医学治疗带来了希望。Asahara等^[1]从人类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前体细胞,发现这种细胞参与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多项研究证实,EPCs通过分化成新生内皮细胞替代损伤的血管内皮,参与血管损伤修复怛^[2-3].EPCs参与血管损伤修复过程涉及EPCs动员、迁移、分化等一系列过程,期间多种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调节此过程,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一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chemokinreceptor4,CXCR4)。笔者结合SDF-1与CXCR4作用构成的SDF-1/CXCR4轴以及CXCR4阻断剂等对血管损伤修复的影响综述如下。
简介:目的研究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预防方案,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增加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