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轮匝肌-提上睑肌腱膜复合组织瓣(改良Park法)切开重睑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重睑成形术患者823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2例、女731例,年龄18~45岁(31.4±7.9)岁,伴轻度上睑下垂患者142例。手术均用改良Park法。第三方评估患者术后双侧重睑对称性,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1),并计算术前与术后MRD1差值(ΔMRD1),统计术后重睑变浅或消失概率。结果823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双侧重睑对称及基本对称患者764例,占92.8%;不对称患者59例,占7.2%。术后6个月MRD1值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前MRD1值为(3.25±0.72) mm,术后6个月MRD1值为(3.64±0.61) mm,ΔMRD1为(0.38±0.7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1,P<0.05)。术后8例出现重睑线变浅,3例重睑线完全消失。术后患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流畅,睁眼睫毛动感上翘,闭眼上睑皮肤平整,无明显凹陷性瘢痕及睑板前组织臃肿现象。结论改良Park法重睑术可重建重睑外观,形成动态双眼皮。手术方式有较好的对称性、粘连牢固、不易消失,手术同时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单反"α"法用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鼻胆管的固定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6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短单反"α"法)155例和对照组137例(常规反"α"法),进行鼻胆管固定,比较2组患者鼻胆管固定时间、脱出率、护理时间、舒适度及胆汁引流量。结果试验组平均鼻胆管固定时间为(18.31 ± 1.67)s,脱出率5.2%(8/155),护理时间为(35.03 ± 2.68)s,均低于对照组的(46.50 ± 5.50)s,13.9%(19/137)和(72.07 ± 7.6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为60.795、6.570、56.629,P<0.01或0.05);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4.61 ± 1.06)分,胆汁引流量(241.52 ± 53.95)ml/d,优于对照组的(5.76 ± 0.76)分和(174.09 ± 47.55)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48、11.265,P<0.01)。结论采取短单反"α"法固定鼻胆管具有操作及护理简单、脱出率低、舒适度高、引流效果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Delphi法构建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对护理质量做出改进和提升。方法由10名从事血液透析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医务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50名从事血液透析护理和护理管理等领域的医学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Delphi法构建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专家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00%。各级指标协调程度较高,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包含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各级别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000~0.178。结论Delphi法构建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护理质量,提升血液透析中心的服务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单反"α"法用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鼻胆管的固定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6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短单反"α"法)155例和对照组137例(常规反"α"法),进行鼻胆管固定,比较2组患者鼻胆管固定时间、脱出率、护理时间、舒适度及胆汁引流量。结果试验组平均鼻胆管固定时间为(18.31 ± 1.67)s,脱出率5.2%(8/155),护理时间为(35.03 ± 2.68)s,均低于对照组的(46.50 ± 5.50)s,13.9%(19/137)和(72.07 ± 7.6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为60.795、6.570、56.629,P<0.01或0.05);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4.61 ± 1.06)分,胆汁引流量(241.52 ± 53.95)ml/d,优于对照组的(5.76 ± 0.76)分和(174.09 ± 47.55)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48、11.265,P<0.01)。结论采取短单反"α"法固定鼻胆管具有操作及护理简单、脱出率低、舒适度高、引流效果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价2012—2018年厦门某地方医学院科研绩效,了解近7年该校科研发展情况,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9个评价指标衡量2012—2018年医学院科研绩效,在传统密切值算法基础上引入权重,最后采用参数灵敏度分析法对该院科研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密切值法计算排序,2012年的科研绩效评分值为2.201,质量最差;2018年的科研绩效评分值为0.021,质量最好。参数灵敏度分析显示2018年、2017年和2015年科研绩效较好,密切值排名靠前且较为稳定。结论在密切值算法上引入权重并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使得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更具可靠性和实用性,对地方医学院科研绩效质量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毛发移植法改善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61例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5岁,平均41岁。其中45例为额部(内镜法)联合中面部除皱术后,11例为额颞部除皱术后(内镜法),5例为中面部除皱术后。除皱术与毛发移植术的间隔为6~79个月,平均18.4个月。根据美学理论重新设计额部、颞部和鬓角的发际位置和形态,采用毛发移植法予以修复。术后随访计算毛发成活率,由患者和1位第3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分别评价患者发际线的满意程度和对颞下发际线瘢痕的遮挡程度。结果25例行额颞发际线联合颞下发际线植发,23例行额颞发际线植发,13例行颞下发际线植发。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额颞部发际线的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4.3%[90.8%(51.1/56.3)~98.9%(52.5/53.1)],颞部发际线内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3.2%[89.1%(31.1/34.9)~98.6%(34.4/34.9)],颞部发际线边缘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81.2%[60.4%(17.2/28.5)~87.6%(26.8/30.6)]。额颞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患者为4.1~5.0分,平均4.5分;医生为4.3~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分为2部分,发际线内切口评分患者为4.0~5.0分,平均4.4分;医生为4.2~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边缘切口评分患者为2.8~4.7分,平均4.0分;医生为3.1~4.9分,平均4.2分。颞下发际线的瘢痕遮挡程度评价:患者为2.6~5.0分,平均3.7分;医生为3.1~5.0分,平均3.9分。结论应用毛发移植技术修复除皱术后的发际位置异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由于颞下发际线的位置和瘢痕上毛发成活率较低,术后毛发遮挡瘢痕的效果一般,再次植发和改进除皱手术切口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联合石黑法治疗陈旧性Wehbe Ⅰa、Ⅰb型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18例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经皮撬拨复位联合石黑法治疗。按照Wehbe分型:Ⅰa型6例,Ⅰb型12例。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14个月,平均11.3个月。术后无克氏针断裂、松动、针道感染、皮缘及甲床压迫坏死、甲板畸形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关节间隙正常。术后半年采用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估疗效:优16例,良1例,可1例。结论陈旧性骨性锤状指仍能采用撬拨复位联合石黑法有效复位并固定骨折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小,对远指间关节影响小,是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港捕捞渔民“风湿四病”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港12家渔业公司在石岛人民医院体检的1 196名渔民为调查对象,依据中国风湿类疾病委员会制定的“风湿四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及补充说明进行调查。先问询有风湿病阳性体征者,再由调查组进行复检,填写调查表,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最终由调查组会诊评定。最终收集病史资料完整、调查组会诊审定有效的表格1 015张。比较渔民组与山东沿海居民组、全国常模组“风湿四病”发生率差异;按照不同海龄和年龄段比较渔民组“风湿四病”发生率差异。结果渔民组风关痛和“风湿四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山东沿海居民组和全国常模组(P<0.05或P<0.01),渔民组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与山东沿海居民组和全国常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渔民海龄≥20年组和11~19年组风关痛和“风湿四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10年组(P<0.05或P<0.01);1~10年、11~19年和≥20年3个年龄段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渔民年龄≥40岁和30~39岁风关痛发生率明显高于19~29岁(P<0.05或P<0.01);3个年龄段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荣成市石岛港海上捕捞渔民“风湿四病”中风关痛发生率明显提高,应通过加强渔民体育锻炼、减少风寒湿邪侵袭、提高免疫力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预防或减少风湿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活体实验探索内镜超声引导下哑铃样金属支架(LAMS)置入后胆囊取石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体重30~35 kg小型猪6头,静脉麻醉下经腹部开放手术于胆囊内分别置入直径0.8~2.0 cm无菌人结石2~4枚,缝合胆囊及腹腔。造模成功后内镜超声引导下置入LAMS。超细内镜经胃越过支架进入胆囊后寻找结石并取出。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经内镜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RBD)预防胆漏。再以普通内镜拔出LAMS,金属夹封闭胃壁创面。观察技术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头猪在内镜超声引导下成功置入LAMS,超细内镜顺利进入胆囊,取石网篮取出直径小于1 cm结石,大结石经激光碎石后完全取出。操作总时间为87~128 min。术后观察无出血、穿孔、感染、胆瘘等并发症发生。另1头猪置入LAMS失败,由于先行EST加ERBD,造成胆囊体积缩小并远离胃腔,穿刺困难。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经胃-胆囊置入LAMS后超细内镜取出胆囊结石技术安全可行,可为行胆囊切除术困难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FTS理念为基础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在输尿管结石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的1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康复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康复组患者实施以FTS理念为基础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7.31±5.46)h、(5.13±1.14)h及(3.48±1.18)d,且术后VAS评分为(2.13±0.42)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发热、输尿管损伤、出血及尿路感染,康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4.00%(P<0.05);术前,两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康复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对输尿管结石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实施以FTS理念为基础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同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另外,该干预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软镜碎石(FURL)治疗肾结石患者清石率情况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216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1周进行尿路平片(KUB)复查,根据是否存在结石残留分为残留组与无残留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情况等病历资料,组间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URL治疗肾结石患者清石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16例肾结石患者结石残留40例,结石残留率18.52%,清石率81.48%。两组术前尿路感染、结石直径、合并肾功能不全、肾盏夹角、结石脓苔包裹、术中出血、结石数量、手术时间、结石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年龄、性别、合并肾积水、合并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尿路感染(OR=2.743,95%CI:1.043~7.316)、结石直径>4 cm(OR=3.654,95%CI:1.211~10.642)、合并肾功能不全(OR=3.032,95%CI:1.132~9.766)、肾盏夹角<30°(OR=3.887,95%CI:1.321~11.598)、结石脓苔包裹(OR=3.221,95%CI:1.187~9.879)是FURL治疗肾结石患者清石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FURL治疗肾结石具有一定的结石残留情况,术前尿路感染、结石直径>4 cm、合并肾功能不全、肾盏夹角<30°、结石脓苔包裹均可增加结石残留风险,影响手术清石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麻醉(SA)与全身麻醉(GA)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肾结石(SC)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PCNL治疗的100例S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麻醉信息。根据麻醉类型,将100例患者分为SA组(47例)和GA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和术后镇痛要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SA)、体质量指数或结石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0.303、0.188、0.206、0.508)。SA和G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7 min和87.5 min(P=0.682)。SA和G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 vs.13.2%,P=0.421)。SA和GA组术后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7% vs.52.8%,P=0.374)。两组患者镇痛药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麻醉是PCNL术治疗鹿角肾结石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全身麻醉禁忌或不愿全身麻醉的患者。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分析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Hem-o-lok夹移位的诊疗过程。3例Hem-o-lok夹移位患者中2例移位至胆总管内,1例移位至窦道和胆总管内。3例移位Hem-o-lok夹有2例通过胆道镜取出,1例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出。我们认为Hem-o-lok夹移位与术中操作、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缺血坏死、排斥反应和机械切割等多因素有关。胆道镜、胃肠镜和ERCP技术可作为取出移位Hem-o-lok夹的首选方案,必要时可开腹手术,移位至十二指肠者如无症状可考虑保守治疗。为避免或减少Hem-o-lok夹移位,须注意术中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