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8年4月8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8例,年龄25~78(50.8±10.5)岁,均观察行腹腔镜手术,术中于胆总管切开后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记录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随访并发症,并总结技术经验。结果成功完成腹腔镜下手术81例,成功率94.2%(81/86),其中1例因末端结石嵌顿难以取出,后经胆道镜下碎石取出。其余5例中,1例因胆囊十二指肠漏中转开放手术,4例因胆囊炎急性发作后三角区纤维化难以分离而中转开腹。81例成功手术者:手术时间为(80.2±18.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15.5±5.7)h,术后排气时间为(30.2±10.2)h,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2.4±0.4)d,术后住院时间(10.4±2.6) d。术后4~6周拔除T管;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术后胆漏、胆道狭窄、再发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使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变得简单易行且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调整剑突下孔的位置、注意手术细节,改进手术流程,可减少了手术时间、创伤,并能取尽结石,获得满意的疗效。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1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的1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管安置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T管安置法组和改良T管安置法组。与常规T管安置法组相比较,改良T管安置法组的安置T管所用手术时间,安置T管所致出血量明显减少和术后下床早,但两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胆漏、T管脱出、胆管炎和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下改良T管安置法容易操作、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尿石症的发病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分别总结评价谷薯类食物、蔬菜和水果类食物、鱼禽蛋瘦肉类食物、大豆类食物及其乳制品、盐和烹调油、液体摄入、营养补充剂、膳食模式、体力活动与尿石症发病的关系,为尿石症的预防和医学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国产取石网篮与进口同类产品在成功率和性能上的差异。方法随机将4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成2组分别使用国产网篮及进口网篮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操作,观察指标包括套取结石的难易程度、牢固度,网篮的透视清晰度、耐用性、插入性,以及操作者的主观感受等,每项评分1~5分,分别计分后计算评定。结果国产网篮的透视性、乳头插入性能略优于进口网篮,而张开程度、套取难易程度和套取牢固度略逊于进口网篮,但2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网篮的耐用性、肝内胆管插入性、操作者和助手的满意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网篮的操作性能与进口网篮相当。
简介:目的:研究泌尿系结石患者在健康宣教与经络排石操护理两种干预模式下,对其患者身体状况以及排石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到院内治疗的80例泌尿系结石病人进行实验,依据研究需求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采用健康排石操护理+健康宣教模式,研究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身体的反应及患者排石的复发率。结果:手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较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评分要比对照组患者更低,差异显著,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在4个月及8个月后的结石复发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结合经络排石操护理干预模式可以降低泌尿系结石患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传统体位与斜仰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双镜联合取石术的应用效果,探讨斜仰卧截石位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双镜联合取石术的复杂性结石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于麻醉后先取截石位,置入输尿管支架管后改俯卧位完成手术;观察组麻醉后摆放斜仰卧截石位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无需更换体位。比较2组体位摆放时间、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输血、出血、术后体位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在体位摆放时和手术结束时,对照组患者血压分别为(109 ± 31)、(106 ± 23)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分别为(93 ± 10)、(95 ± 15)次/min;观察组患者的血压为(130 ± 19)、(125 ± 17) mmHg,心率为(86 ± 12)、(85 ± 9)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6~4.26,P<0.01)。观察组的体位摆放时间(12.4 ± 3.0) min,对照组(21.2 ± 6.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550,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不适感3例,对照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50,P<0.05)。结论双镜联合取石术中应用斜仰卧截石位手术体位安全可行,可减轻患者不适及并发症,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坦索罗辛及特拉唑嗪用于上尿路结石体外碎石后石街保守排石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尿路结石行体外碎石治疗后发生输尿管下段石街患者共77例,依所服用α1受体阻滞剂种类分为坦索罗辛组42例及特拉唑嗪组35例,对比分析两组排石疗效以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坦索罗辛组结石排出率为80.95%(34/42),显著高于特拉唑嗪组的60.00%(21/35)(P<0.05);坦索罗辛组平均肾绞痛发作频次为0.50次,显著低于特拉唑嗪组为2.11次(P<0.05);坦索罗辛组平均肾绞痛最长持续时间为0.71 h,显著低于特拉唑嗪组的1.78 h(P<0.05);坦索罗辛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9.52%(4/42)、心悸发生率为11.90%(5/42)、晕厥发生率为0.00%,均显著低于特拉唑嗪组的31.43%(11/35)、34.29%(12/35)、11.43%(4/35)(P<0.05)。结论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石街的保守排石疗效显著优于特拉唑嗪,同时具有较低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传统体位与斜仰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双镜联合取石术的应用效果,探讨斜仰卧截石位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双镜联合取石术的复杂性结石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于麻醉后先取截石位,置入输尿管支架管后改俯卧位完成手术;观察组麻醉后摆放斜仰卧截石位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无需更换体位。比较2组体位摆放时间、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输血、出血、术后体位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在体位摆放时和手术结束时,对照组患者血压分别为(109 ± 31)、(106 ± 23)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分别为(93 ± 10)、(95 ± 15)次/min;观察组患者的血压为(130 ± 19)、(125 ± 17) mmHg,心率为(86 ± 12)、(85 ± 9)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6~4.26,P<0.01)。观察组的体位摆放时间(12.4 ± 3.0) min,对照组(21.2 ± 6.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550,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不适感3例,对照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50,P<0.05)。结论双镜联合取石术中应用斜仰卧截石位手术体位安全可行,可减轻患者不适及并发症,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物理振动排石(EPVL)对不同体重指数(BMI)无症状肾小结石主动排石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5例无症状肾小结石患者,根据BMI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56例,18.5 kg/m2≤BMI≤23.9 kg/m2 )、超重组(65例,24 kg/m2≤BMI≤27.9 kg/m2)、肥胖组(34例,BMI≥28 kg/m2)。分析EPVL对不同BMI无症状肾小结石患者当日结石排出率(SER)以及1、2周结石排净率(SFR)的影响;探讨不同患者对EPVL的满意度及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不同BMI患者对(首次主动排石治疗体验、排石当日见结石、排石治疗与期望及总体治疗)EPVL治疗的满意度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组的当日SER、1周SFR、2周SFR高于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组中皮肤过敏、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PV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排石治疗方式,其SER与SFR较高;不同BMI可影响EPVL效果,非肥胖患者的EPVL效果优于肥胖患者。
简介:摘要1例50岁男性患者因不洁饮食出现腹泻,遵医嘱首剂口服蒙脱石散6 g,次日出现腹痛、腹胀、不排便,给予灌肠无效。查体示腹部膨隆,叩诊鼓音,全腹压痛明显,肠鸣音减弱。通过腹部CT检查患者被诊断为完全性肠梗阻。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灌肠通便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恢复正常排气排便。通过腹部X线、增强CT和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其他病变后,考虑患者的完全性肠梗阻与蒙脱石散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LPL)与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在肾盂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肾盂结石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LPL组和PCNL组,每组35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差异。结果两组术前血清SCR水平、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CNL组相比,LPL组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术后LPL组血清SCR水平较PCNL组更低(P<0.05)。LPL组术后1周、1个月结石清除率均明显高于PCNL组[85.71%(30/35)比62.85%(22/35),97.14%(34/35)比82.86%(29/35)](均P<0.05)。LPL组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PCNL组[2.86%(1/35)比17.14%(6/35)](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CNL相比,LPL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及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更能保护肾盂结石患者肾功能。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30例肝尾状叶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联合术后胆道镜分步取石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0例患者中27例完成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3例,中转开腹率为10%(3/30),平均手术时间151 min(63~34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 ml(5~1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10.0±2.2)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1.1%(3/27)。术后8周行胆道镜检查及取石,胆道镜取石次数(3.0±1.6)次,胆道镜并发症发生率7.4%(2/27),4例尾状叶胆管结石未取净,终末结石清除率85.2%(23/27)。术后随访24~48个月(中位35个月),27例均随访成功,其中1例因重症胆系感染于术后6个月死亡,余26例恢复顺利;23例取净结石患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第24、36个月出现结石复发,2年结石复发率为4.3%(1/23)。本研究表明LCBDE联合术后胆道镜分步取石在合并肝尾状叶结石的肝胆管结石治疗中,手术创伤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终末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治疗效果优良,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石黑法治疗新鲜骨性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共收治23例新鲜骨性锤状指患者。手术均采用改良石黑法(调整阻挡针方向并增加1枚克氏针对骨块进行加压)治疗。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来评价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无针道感染、甲床畸形、皮肤坏死、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26个月,平均9.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3±0.1)周,末次随访根据手指关节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关节功能均为优。结论改良石黑法治疗新鲜Ⅰb型、Ⅱb型骨性锤状指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