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以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自尊量表(SES)和帮助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测查,以探讨自尊、受助者特征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社会道德认知和自我意愿层面上,大多数初中生能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性助人趋向,部分学生的行为决策判定具有不一致性;(2)初中生的自尊程度不影响对他人需要的注意、归因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但与帮助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意愿等认知、情感因素有关,能直接影响自主性的亲社会行为;(3)初中生有关潜在受益者特征的某种认知结果及其相应的情感体验,对帮助型亲社会行为趋向有重要影响;(4)初中生的自尊及其所知觉的潜在量益者特征在亲社会行为趋向中交互作用不显著。

  • 标签: 初中生 自尊 潜在受益者特征 亲社会行为 帮助倾向
  • 简介:以547名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行为调查问卷、家庭富裕量表和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探讨儿童网络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JLN网络信息获取行为能够正向预测语文成绩;(2)自我控制调节网络信息获取行为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儿童网络社交行为与语文成绩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自我控制中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够增强网络信息获取对语文成绩的促进作用.并且减缓网络社交行为对儿童的语文成绩的消极影响。

  • 标签: 人格 自我控制 网络行为 学业成绩
  • 简介:本研究以324名下岗人员为被试,考察不支持行为、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情感不支持(β=0.46)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同时情感不支持(β=0.26)又通过自责(β=0.31)和发泄(β=0.14)两种应付方式和人际关系控制感(β=-0.10)而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下岗人员的应付方式和控制感在不支持行为和心理健康之间中介作用.

  • 标签: 下岗人员 应付方式 控制感 不支持行为 心理健康
  • 简介: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结果表明: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5岁与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 标签: 幼儿 攻击性行为 认知评价 性别 年龄 攻击条件
  • 简介:本文置幼儿于冲突与无冲突两种情境中,用问卷法和情境实验法研究了小班和大班幼儿对不同被助对象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的发展关系,并考察了不同被助对象,不同情境和不同年级对幼儿助人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影响。得出情境的不同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的发展,而不同被助对象与年级对幼儿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的发展影响不大的结论。同时揭示出不论幼儿的助人观念还是助人行为的发展在冲突情境中都不如无冲突的情境,且二者的关系既不匹配也不平衡

  • 标签: 幼儿 助人观念 助人行为 情境 不同被助对象 一致性
  • 简介: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青少年人际压力量表》和《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问卷》对916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人际压力、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人际压力与人际自我效能感、社交适应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适应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人际自我效能感在青少年同伴压力、家庭环境压力与社交适应行为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社交适应行为 人际自我效能感 人际压力 青少年
  • 简介: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的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的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的同伴交往情况。

  • 标签: 亲子关系 不良同伴交往 冒险行为 青少年
  • 简介:为了探讨家长式领导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在三个时间节点上对176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技术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1)家长式领导对员工的建言行为有显著地影响;(2)德行领导通过领导-成员交换的部分中介效应影响员工的抑制性建言行为;(3)德行领导通过领导一成员交换的完全中介效应影响员工的促进性建言行为

  • 标签: 家长式领导 领导-成员交换 建言行为
  • 简介: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性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性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性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 标签: 社会性发展迟滞 大学生 人际互动 行为实验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有无特异性联系、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否以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作为中介。694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67岁)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攻击以及社会退缩量表。结果表明:(1)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与两类结果有关,未表现出"一对一"的特异性联系;(2)行为控制与两类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心理控制与两类结果呈线性关系;(3)认知重评在心理控制与攻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心理控制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父母控制 情绪调节 攻击 社会退缩 青少年早期
  • 简介:通过文献检索及对43名高校校长及其直接下属的访谈,经专家讨论,编制了中国高校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量表。515份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461份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校校长的变革型领导行为是五因素结构,即德行垂范、关怀激发、愿景激励、领导魅力、团结协作。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校长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对教师组织承诺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教师的内部动机与学校的组织氛围对二者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变革型领导行为 组织承诺 内部动机 组织氛围 中介效应
  • 简介:以1030名12~21岁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与媒介不良接触、道德推脱、移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在青春中期和晚期显著高于青春早期;男女生的外部问题行为在青春早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青春中期和晚期,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明显高于女生。(2)道德推脱在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过程又受到移情水平的负向调节,因此道德推脱对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标签: 青少年 媒介不良接触 道德推脱 移情 外部问题行为
  • 简介:采用志愿功能动机问卷、感恩品质量表和志愿行为问卷调查260名大学生,建立结构方程,考察感恩品质在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志愿功能动机、价值观表达、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增强、自我表达、感恩品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志愿行为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志愿功能动机、感恩品质可正向预测志愿行为;(3)感恩品质部分中介志愿功能动机和志愿行为,志愿功能动机既直接导致志愿行为,也通过感恩品质间接影响志愿行为

  • 标签: 志愿功能动机 感恩品质 志愿行为 大学生 中介作用
  • 简介:本文从剖析中国人人际行为的两个显著特性——重“人情”和“关系”——出发,探讨了这些普遍性的特性和官员群体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并简要提出了几点监控职务犯罪行为的策略和思路。

  • 标签: 中国人 人际行为 职务犯罪 腐败现象 文化性格 公共权力
  • 简介:最近十年,国内学者对中国人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本土化探索,主要涉及对中国化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测量工具的研制,身体自我的结构和特点;提出了"负面身体自我图式"概念和"负面身体图式指导负面身体自我者的认知加工"的重要观点,对该认知加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形成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探讨了限制性饮食者的认知加工偏好、饮食失调人群的特点和学生超重的干预模式;初步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注意偏好、限制性饮食者及饮食失调亚群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脑机制。

  • 标签: 身体自我 饮食行为 负面身体自我图式 限制性饮食 风险因素 信息加工
  • 简介:动机性访谈是目前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但在我国关于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还比较少.本文概述了动机性访谈技术的理论基础、应用原则(表达神入;发展差异;接受阻抗;维持自我效能)和基本技能,并介绍了这一咨询技术的应用现状与研究方向.

  • 标签: 动机性访谈 行为改变 咨询
  • 简介:目的:为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其求助行为。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调查问卷》对江西某高校17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本身是持肯定和重视态度的,但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功能还认识不足,只有20%左右的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具有完善个性、开发潜能的作用。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这一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的相关的基本信息关注不够。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咨询 态度 心理求助行为
  • 简介: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内疚感和羞耻感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内疚感和羞耻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感有明显的负相关,与羞耻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是羞耻感,而非内疚感。

  • 标签: 自伤 自我惩罚 内疚感 羞耻感 青少年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教师开始规模流动,我们称其为高校教师的校际迁移。当一个教师迁移到一个新的高校,就面临一个与新组织建立相互认同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但无论如何认同,相互的契合都需要一定时间,这种认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双方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相互耦合的频率和深度广度。作为新组织的高校必须通过组织政策和组织文化促进相互融合,减少认同感建立所需的时间。当然最关键的是新成员自身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咨询辅导部门的心理支持和生涯策划。

  • 标签: 高校教师 校际迁移 认同
  • 简介:母亲的教养行为是家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母亲教养行为问卷对408名3-6岁儿童母亲的日常教养行为的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142名母亲施测了儿童消极行为特征问卷,以进一步探讨儿童年龄、性别、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特点的关系。研究发现:(1)3-6岁儿童母亲的教养行为包括敏感性、接触与参与、交往指导、认知发展指导、积极情感的表达与消极情感的表达等6个主要成分;(2)儿童的年龄对母亲教养行为的参与程度、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儿童性别仅在母亲的敏感性方面具有显著影响;(3)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关系。

  • 标签: 幼儿 母亲教养行为 儿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