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对镁碳砖的物理显微结构及化学含量组分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物理设备对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碳硫分析仪对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湿法分析进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镁碳砖的基本结构由块状MgO及间隙中大量C元素组成,部分还含有Al单质颗粒,或少量片状Ca、Si化合物且多分布于MgO边缘。X射线衍射等物理方法方便快捷,检出物相全面,可根据需要选择K值法或全谱拟合法进行半定量分析,更适合对镁碳砖质量的优劣进行初步筛选判断,化学检测手段准确度高,相互配合使用更适合进行成分的准确测定。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门诊以及联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68例。在预定时间随访,记录肺功能FEV1%pred、SGRQ、mMRC评分及CAT评分测定结果,根据入组时COPD全球倡议分级进行分组,分为轻症组49例,重症组19例。分析3种评分系统和FEV1%pred受时间变化的影响,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统计3种评分系统与FEV1%pre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FEV1%pred、SGRQ、mMRC评分比较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mMRC组间P>0.05外,其余的组间、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总体FEV1%pred、mMRC、CAT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GRQ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1%pred、SGRQ、mMRC、CAT随访数据与入组数据比较,除FEV1%pred第10个月和第13个月,CAT第7个月外,其余各组数据与入组第1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随访时间点SGRQ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在第1、13个月FEV1%pred与mMRC呈负相关(P值均<0.05),第1、4、7、13个月FEV1%pred与CAT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CAT评分和SGRQ均可以反映患者的肺功能,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CAT评分的适用性可能比SGRQ更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SLE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频率及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mDC和pDC的频率,分析与疾病活动度及肾脏损伤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非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SLE患者外周血pDC[14.00%(7.92%,19.65%)和24.55%(19.68%,32.90%),Z=-3.163,P<0.01]和mDC[21.25%(13.28%,32.83%)和34.85%(24.58%,41.93%),Z=-2.607,P<0.01]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例初发SLE患者pDC[9.09%(7.31%,17.38%)和24.55%(19.68%,32.90%),Z=-3.033,P<0.01]和mDC[9.40%(7.88%,21.60%)和34.85%(24.58%,41.93%),Z=-3.231,P<0.01]频率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示SLEDAI水平是影响pDC(P=0.019)和mDC(P<0.01)频率的主要因素。活动期LN患者pDC频率[8.02%(1.00%,10.40%)和14.60%(1.73%,38.0%),P=0.045]及mDC[8.80%(5.20%,13.20%)和13.90%(5.27%,40.20%),P=0.038]频率均显著低于非LN活动期患者。此外,活动期LN患者pDC[8.02%(2.25%,9.97%)和16.70%(11.80%,24.60%),Z=-2.490,P=0.015]和mDC[8.80%(5.99%,12.80%)和20.20%(11.20%,42.80%),Z=-2.226,P=0.029]频率也均显著低于稳定期LN患者。mDC频率与补体C3(r=0.455,P<0.01)和C4(r=0.289,P<0.0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mDC和pDC频率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另外,pDC和mDC可能参与LN的发生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个标准的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结直肠肿瘤组织样本库,为结直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样本。方法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为依托,对结直肠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设计,从组织样本的采集、储存等环节建立标准操作流程,规范化录入样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和病理等相关临床信息,定期从病理形态、分子水平等方面进行随机质检。结果成功构建了结直肠肿瘤组织样本库,在样本库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从样本采集、入库、保存到出库等众多环节实现了对样本库的标准化质量控制,随机抽样质检结果显示RNA保存效果良好,癌组织中肿瘤比例>80%,且样本临床资料完整。结论初步构建的结直肠肿瘤组织样本库不仅提高了组织样本的利用价值,而且为实现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提供了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超声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测量的颈动脉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价值。方法563例体检者,按男女性别分组。采集各位受试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WC)、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润指数(BRI)、内脏脂肪指数(VAI)],并应用R-VQS技术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弹性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人体测量学指标与PWV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PWV的预测因素。结果⑴男性BMI、WC、ABSI、BRI、VAI、PWV参数均高于女性(P<0.05);⑵男、女性BMI、WC、ABSI、BRI、VAI参数与SBP、DBP、TC、TG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可预测PWV(β=0.110、0.101,P均<0.05),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吸烟史是PWV的预测因素(β=0.061、0.095、0.067,P均<0.05);⑷在矫正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相关因素后,ABSI和VAI在男性群体中可预测颈动脉PWV(β=0.078、0.068,P<0.05);BMI、WC、ABSI、BRI、VAI在女性群体中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β=0.131、0.123、0.204、0.153、0.196,P<0.05)。结论ABSI和VAI在男、女性群体中均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简便评估肥胖并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体测量学指标。R-VQS技术可早期反映颈动脉血管壁弹性变化,是一种方便、实时、快捷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超声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测量的颈动脉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价值。方法563例体检者,按男女性别分组。采集各位受试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WC)、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润指数(BRI)、内脏脂肪指数(VAI)],并应用R-VQS技术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弹性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人体测量学指标与PWV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PWV的预测因素。结果⑴男性BMI、WC、ABSI、BRI、VAI、PWV参数均高于女性(P<0.05);⑵男、女性BMI、WC、ABSI、BRI、VAI参数与SBP、DBP、TC、TG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可预测PWV(β=0.110、0.101,P均<0.05),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吸烟史是PWV的预测因素(β=0.061、0.095、0.067,P均<0.05);⑷在矫正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相关因素后,ABSI和VAI在男性群体中可预测颈动脉PWV(β=0.078、0.068,P<0.05);BMI、WC、ABSI、BRI、VAI在女性群体中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β=0.131、0.123、0.204、0.153、0.196,P<0.05)。结论ABSI和VAI在男、女性群体中均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简便评估肥胖并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体测量学指标。R-VQS技术可早期反映颈动脉血管壁弹性变化,是一种方便、实时、快捷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南京鼓楼医院体检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及其与心血管风险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384 061名20岁以上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标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年龄标化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男性分别为42.8%和13.2%,在女性分别为23.9%和6.6%。2008年至2016年期间超重率和肥胖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尤其在20~39岁人群。无论男性或女性,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这种关联在20~39岁人群中最强,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0~39岁肥胖男性人群中,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OR(95%CI)分别为4.23(4.01~4.47)、3.70(2.97~4.60)、6.19(5.76~6.64)和3.66(3.45~3.88)。在20~39岁肥胖女性人群中,其OR(95%CI)分别为5.29(4.63~6.04)、6.38(3.86~10.55)、9.36(7.86~11.13)和6.65(5.70~7.74)。结论南京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形势严峻,与心血管风险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在20~39岁人群尤其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 9)基因多态性与AP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间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所有受试者Card 9基因rs10870077 C>G、rs4077515 A>G、rs10781499 A>G、rs141992399 C>G、rs139265120 A>G突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Card 9 mRNA表达,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IL-6、降钙素原水平,散色比浊法检测CRP水平。结果AP患者Card 9基因rs10870077 C>G突变(CG基因型)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50.0%比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4077515AG、rs10781499AG基因型占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141992399 C>G、rs139265120 A>G突变率特别低。rs10870077 CG基因型AP患者血清Card 9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6.20±2.82比3.90±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s4077515AG、rs10781499AG基因型AP患者血清Card 9 mRN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10870077 CG基因型AP患者血清IL-6水平较rs10870077 CC、GG基因型显著升高[(614.7±1531.8)ng/L比(372.5±1127.9)、(385.5±598.7)ng/L],而CRP水平较GG基因型显著降低[(34.84±50.64)mg/L比(55.30±87.02)mg/L],降钙素原水平较GG基因型显著升高[(1.98±4.70)μg/L比(0.77±1.1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ard 9基因rs10870077 C>G突变可上调Card 9 mRNA表达,增加血清IL-6水平,该突变可能是AP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哮喘)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的水平及其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开滦总医院就诊行FeNO、FnNO检测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成人哮喘82例(哮喘组),非哮喘组43例(对照组)。根据2019年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将哮喘组分为过敏性哮喘组和非过敏性哮喘组,每组41例。分析3组FeNO、FnNO水平及其与哮喘组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组中FeNO、FnNO值过敏性哮喘组最高,非过敏性哮喘组其次,对照组最低,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过敏性哮喘组FeNO值与基础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FEV1/FVC、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pred)、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0.454、-0.560、-0.322、-0.519、-0.483、-0.503、-0.442、-0.501,P值均<0.05)。非过敏性哮喘组FeNO值与FEV1、FEV1%pred均呈正相关(r=0.346、0.359,P值均<0.05)。结论FeNO、FnNO水平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明显增高,过敏性哮喘患者FeNO水平与大小气道肺功能呈负相关,是反映该类患者气道功能的一个良好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非致密心肌与致密心肌厚度比值(NC/C)在诊断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中的价值。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超声疑诊LVNC患者35例,分别应用常规超声(2DE)和左心声学造影(LVO),于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测量NC/C,以收缩末期NC/C值>2.0、舒张末期NC/C值>2.3为阳性节段(NC节段),记录NC/C值、分层心肌节段数、NC节段数和诊断结果,并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结果对照。结果在2DE基础上联合LVO,与2DE相比,收缩末期观察节段显示数增多(P<0.001),但分层节段数、NC节段数无明显提高(P>0.006),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末期观察3种节段数明显增多(均P<0.001),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P<0.05)。2DE+LVO于舒张末期观察分层节段、NC节段显示数与c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6),诊断的敏感性(88.9%)和准确性(85.7%)最高,且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5)。结论在2DE基础上,联合应用LVO能够显著提高对NC节段的显示,且应用舒张末期NC/C值诊断LVNC的准确性高于收缩末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水平与RA伴间质性肺疾病(RA-ILD)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RA炎患者86例,根据是否合并ILD分为非RA-ILD组和RA-ILD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KL-6水平和免疫功能(CD3+、CD4+、CD8+计数和CD4+/CD8+比值),分析血清KL-6水平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非RA-ILD患者54例,RA-ILD患者32例。RA-ILD患者以男性为主,CRP、ESR和RF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7.243、7.748,P<0.05)。RA-ILD组KL-6水平[(835±72)U/ml]显著高于非RA-ILD组[(434±45)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0,P<0.05);同时,RA-ILD患者的CD8+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D4+/CD8+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56、4.993,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KL-6水平与抑制性T细胞(CD8+)呈负相关(r=-3.563,P=0.031),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4.879,P=0.011)。结论血清KL-6水平与RA-ILD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血清KL-6水平可作为评估RA-ILD患者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