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趋势日益增强,中国逐渐成为跨国并购的热门目标。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障碍。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探索和选择适合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途径。关键词跨国并购;问题;对策一、当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动作频频。在一系列收购行动中,虽有联想收购IBM、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等成功案例,但如中石油与尤尼科、中铝与力拓等联姻失败的案例更多。究其原因如下(一)体制因素制约,竞争效率不足。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我国多数大型企业仍有国有或国有控股,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确立,结构上存在缺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国内某些企业之所以在国内能够生存并且壮大,主要是靠行业垄断、国家保护、银行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呵护,到国外没有了这些因素,就变得举步维艰。如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美国的并购案中,许多美国议员指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的雪佛龙公司争夺优尼科公司并非一场公平竞争。他们认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国有企业,背后得到政府的支持,而雪佛龙公司则是在自由市场经营,政治因素和现代企业制度未完全建立是中海油在该并购案失败的重要原因。(二)资本市场制约,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优势,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虽然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我国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还未与国际接轨,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外汇惜贷现象,导致真正能得到扶持的企业很少。我国年对外投资流量及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2005年海尔退出收购美泰克,除业务整合和管理难度外,主要是考虑到并购过程中除了直接并购成本之外,还需支付大量的间接成本。(三)核心技术制约,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优势”。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无形资产以及技术诀窍上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核心技术落后。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研发、创新不够。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1-2%,而全球500强美国上榜企业是5-20%,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四)国际经验制约,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组织管理优势”。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竞标经验以及法律程序适应性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风险管理与控制不足,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在2005年6月竞购巴基斯坦电讯公司时,中国移动的报价比胜利方低出48%,,除去资金因素外,国际化竞标经验以及市场判断力的缺乏是关键原因。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前景与对策尽管从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我们也应看到,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的是相对优势,而不一定总是绝对优势。从这一角度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要适应性地整合生产要素,使国内有效资本转变为国际性或全球性的有效资本,善于培养自己的相对优势,扬长补短。(一)要扬己之长,度身选择适宜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类型。应当说,许多中国企业具有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又能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特征优势,因而可以选择大型跨国公司忽略的,或者不存在规模经济的生产领域和特殊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在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冶炼、化工、医药、食品、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产品领域。在区位选择上,可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优惠政策和双边关系友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二)要补己之短,加强研发和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不断拓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从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来看,投资行业的重点已由传统的资源开发业、初级产品加工业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保险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正成为海外公司的投资热点。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长远看,若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补上企业向外发展的“短板”,也就是要大力培育核心技术,提高对外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强化所有权优势。作为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作为政府则应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的产业化。(三)要练好内功,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和风险控制,将内部化优势做强做大。跨国公司要想长期生存,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科学地管理。我国或多或少带有家族特色的民营企业也更应借鉴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市场化操作,学会减少内耗,进一步降低管理和内部交易费用,同时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控制风险成本。应通过培育独特的企业内部文化,培育和发挥好企业自身的内部化优势,进而提高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竞争和盈利能力。(四)要强化外部支持,建立并完善支持、促进体系,营造良好环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发展初期,企业对国外环境不很熟悉,缺乏必要的境外投资经验积累。政府一方面应加快政企分开,使得中国企业适应独立市场运作,同时更有责任针对目前我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极不健全的状况,建立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促进服务力度,并进一步加强与其它国家的外交、经贸交涉,维护我国企业的公平权益,减少和排除投资障碍,从而更好地配置有限资源,帮助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参考文献1赵瑞兰.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应注意些什么J.国际金融,2005,102徐立青,匡跃平.从技术视角分析企业并购的环境和动因J.技术经济,2005,73蔡晓钰,陈忠,王明.我国企业实施成功海外跨国并购战略的三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85魏彩慧.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方式的选择J.企业活力,2006,16余博.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企业管理,2005,10作者简介张玲(1985-),汉,籍贯河北省邢台市,所在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位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跨国公司合作与商务
简介: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林德集团收购德国帕西姆机场过程的分析,探索了新兴市场企业在成熟市场跨国并购过程中通过制度创业实现资源整合从而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本研究从制度视角探索了跨国并购的制度创业动因、机制和资源整合路径。突破了以往基于成熟市场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通过股东收益和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的传统跨国并购理论认识范式。研究发现,制度环境会影响组织通过制度创业建构合法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资源;企业决策者的创业意愿和能力会影响企业制度创业成果;决策者意愿和能力与制度环境的互动机制影响制度创业效率;企业场域位势的嵌入程度较低以及处于业务和制度边界交界地带的企业,会实施制度创业改变企业的场域位势;企业通过制度创业跨越制度障碍形成的合法性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资源。
简介: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进行跨国经营。但随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的迅速增长,出现了因跨国治理能力薄弱,当面临中国与东道国存在制度、文化等差异时,无法避免对外投资的战略失误所遭受的跨国经营风险。现有文献主要以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跨国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对企业国际化战略和绩效方面进行了探讨,而对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跨国治理能力的构建与演化机制缺乏深入剖析。本文以联想集团跨国经营过程为案例,将联想集团跨国经营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围绕两个问题:“企业如何做和做什么”,通过构建企业环境与战略-跨国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跨国治理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开展典型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企业跨国治理能力构建的前提是建立清晰的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如何做);②企业跨国治理能力的构建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需要经历企业跨国治理结构与环境-战略的低层次匹配,到企业跨国治理机制、治理结构与环境-战略的高层次匹配过程(如何做);③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当着力构建国际化的董事会团队和高管团队,形成良好的跨国治理机制,改善国际化经营绩效,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