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解剖钢板以及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手术完成以后,第12个月开始按照Rasmussen标准对患者的骨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优、良、中、差的形式进行评价计分,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对照组中有11例评价为优,有5例评价为良,3例评价为中,1例评价为差,优良率为80%。而观察组中,有12例患者评价成优,评价为良的有6例,中有2例。差有1例,优良率为90%。两组优良率进行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都属于临床中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简介:为了有效地分析江河水沙变化趋势,在总结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长江大通站和宜昌站的水沙变化为例,就江河水沙态势变化图示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与对比。在进行水沙序列的趋势性分析时,可采用一种图示分析方法和一种统计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对于图示分析法中的过程线法、滑动平均线法和累积曲线法,前两种方法主要反映水沙态势变化过程,而累积曲线法主要用于分析水沙长期变化趋势;对于统计分析法中的Mann-Kendall法、线性趋势回归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和累加滤波器法,Mann-Ken-dall法在水沙态势变化分析过程中简单有效,使用较为普遍。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常规急救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的抢救措施。分别观测及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包括动脉血压分压(PaO2)、血压(BP)、呼吸频率(BR)、心率(HR)。根据患者心电图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综合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aO2、BP、BR、HR各方面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9%(32/33),明显优于对照组77.1%(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法急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可以有效快速地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高,应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的临床特点及病程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13年3月间诊治的6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疾病的自然病程。结果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21~90岁,中位发病年龄45.5岁,有出血症状者12例(20.0%),血栓症状者15例(25.0%),同时有出血及血栓者3例(5.0%),无症状者30例(50.0%)。脾肿大35例(58.3%),肝大4例(6.7%)。初诊时血小板计数(522~2384)×109/L,中位血小板计数1015×109/L,同时有白细胞升高者50例(83.3%),血红蛋白升高者20例(33.3%)。51例患者做了骨髓活检,以大而多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其中8例(15.7%)伴有网状纤维增生。48例行染色体核型检查,3例(6.3%)有异常。38例行JAK2V617F突变检测,30例(78.9%)阳性,8例(21.1%)阴性。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3例(6.7%)发展为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1例转化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病情稳定。结论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病程发展缓慢,临床症状以血栓和出血为主,无症状者比例较高,大多预后较好,主要进展为骨髓纤维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颈动脉硬化粥样狭窄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58例颈动脉硬化粥样狭窄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29例,将其中实施常规西药(辛伐他汀)治疗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治疗的条件下施加丹黄通脉胶囊治疗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斑块面积是(0.13±0.04)cm2,较之治疗前、对照组更为理想,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均要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除TC外,其余3项血脂指标均要较对照组有优越性(P<0.05)。结论为颈动脉硬化粥样狭窄患者提供丹黄通脉胶囊进行治疗,有利于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其血脂水平,临床疗效相对理想、可靠,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建议临床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收集2012年1月~2013年9月间来我院治疗的10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研究组57例,对照组51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治愈率(70.17%)及总有效率(96.49%)明显高于对照组(56.86%、84.31%),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的食欲、精神、睡眠、疼痛、疲乏、日常生活、治疗副作用各项目评分及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并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安全性高,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肾囊肿患者中随机选择120例进行研究。结果腹腔镜囊肿去顶治疗组和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治疗组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经皮肾囊肿穿刺置管抽吸联合硬化剂治疗组(P<0.05);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治疗组和腹腔镜囊肿去顶治疗组的手术费用显著高于经皮肾囊肿穿刺置管抽吸联合硬化剂治疗组(P<0.05);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治疗组和经皮肾囊肿穿刺置管抽吸联合硬化剂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显著优于腹腔镜囊肿去顶治疗组(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手术费用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复发等方面各有优缺点。因此,临床治疗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产前预测巨大儿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于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0174例产妇中的429例分娩巨大儿(出生体质量≥4000g)产妇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n=429);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分娩的429例分娩正常足月儿(出生体质量为2500-4000g)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n=429)。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分析2007-2012年本院巨大儿发生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产妇基本情况(年龄、身高、产次)、分娩前情况(分娩前末次宫高、腹围、妊娠图曲线异常)、体质量变化情况(孕龄为20孕周时体质量、孕期增重、分娩时体质量)、胎儿情况(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合并羊水量过多、妊娠期糖尿病(GDM)等]及分娩情况(分娩孕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异常)等因素。结果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07-2012年巨大儿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观察组产妇年龄、身高、分娩孕龄、产次、孕龄为20孕周时体质量、分娩时体质量、孕期增重、宫高、腹围、妊娠图异常曲线、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及合并羊水量过多和及GDM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所分娩男性新生儿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是女性的1.84倍。观察组剖宫产率为69.5%,显著高于对照组(30.8%),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年龄、身高、体质量、分娩孕龄、产次、宫高、腹围、合并羊水量过多或(和)GDM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影响因素。重视妊娠图曲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300例巨大儿的临床状况,分析巨大儿产生的相关因素,降低其发生率。方法选取在我院出生的巨大儿300例及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年出生的足月正常儿3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宫高、体重、腹围及妊娠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经过对比分析后,观察组的宫高、体重、腹围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宫高、体重、腹围;观察组的总并发症率54.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并发症率11.33%,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体重、宫高、腹围是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在孕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情况,提前做好诊断。妊娠并发症是引起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妊娠糖尿病提高了巨大儿出生的风险。早期预防、诊断巨大儿,降低母婴的危害,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剖腹产的分娩方式利于巨大儿的出生。
简介:目的:探讨骨损伤大鼠静脉血栓发生后的细胞因子变化及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定量打击装置定点打击大鼠股骨外侧,造大鼠下肢股骨损伤,石膏固定后早静脉血栓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干预组,通过ELlSA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栓形成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NF—KB,TNF-a.VCAM-1,ICAM-1水平的变化,同时,WB法检测模型大鼠血管内皮中IL-6,NF—KB,TNF—a,vcAM-1,ICAM-1n1&NA的表达情况,旨希望发现骨损伤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分子机制,同时.干预组造模大鼠进行抗凝预防治疗,观察血栓发生情况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NF-KB,TNF-a,VCAM-1,lcAM-1变化和细胞内皮中IL-6,NF—KB,TNF-a,VCAM—I,ICAM-1nlRNA的表达情况,分析抗凝药物预防效果及预防血栓的机制。结论:骨损伤大鼠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发生明显变化,与细胞内皮相应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具有-定的联系,-而通过溶栓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血清中的IL-6,TNF-a,NF-KB,VCAM-1,1CAM-1水平,其抗凝机制上需要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计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护理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相同,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加上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护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护理干预。评价护理组和对照组总住院时间、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组和对照组总住院时间、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护理干预能够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总住院时间及减少脑出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关键词脑出血;护理;高血压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