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李巍巍

李巍巍(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中图分类号】R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的临床特点及病程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13年3月间诊治的6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疾病的自然病程。结果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21~90岁,中位发病年龄45.5岁,有出血症状者12例(20.0%),血栓症状者15例(25.0%),同时有出血及血栓者3例(5.0%),无症状者30例(50.0%)。脾肿大35例(58.3%),肝大4例(6.7%)。初诊时血小板计数(522~2384)×109/L,中位血小板计数1015×109/L,同时有白细胞升高者50例(83.3%),血红蛋白升高者20例(33.3%)。51例患者做了骨髓活检,以大而多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其中8例(15.7%)伴有网状纤维增生。48例行染色体核型检查,3例(6.3%)有异常。38例行JAK2V617F突变检测,30例(78.9%)阳性,8例(21.1%)阴性。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3例(6.7%)发展为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1例转化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病情稳定。结论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病程发展缓慢,临床症状以血栓和出血为主,无症状者比例较高,大多预后较好,主要进展为骨髓纤维化。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临床特点;病程转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少见的获得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持续升高且伴有血小板质量异常。起病缓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倾向。DiGuglielmo(1920)Epetein和Goedel(1934)最早报道此病,患病率约10/10万,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人,偶见于儿童。现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13年3月间诊治的60例E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13年3月间诊治的60例ET患者,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符合文献[1]。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男∶女=1.7∶1,发病年龄21~90岁,中位发病年龄45.5岁。其中≥60岁27例(45%);<60岁33例(55%)。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25人(41.7%)。

1.2检查项目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骨髓铁染色、骨髓活检病理、凝血功能、血液生化检查、染色体核型、BCR/ABL融合基因、JAK2V617F突变、腹部B超等。

1.3治疗方案60例患者中有58例接受羟基脲(Hu)治疗,CR32例(55.2%),PR12例(20.7%);49例患者接受干扰素(INF)治疗,CR29例(59.2%),PR9例(18.4%);38例患者接受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CR32例(84.2%),PR5例(13.2%)。60例患者均加用双嘧达莫或阿司匹林抗凝,对于血小板大于1000×109/L者行血小板单采术。

2结果60例患者中,无自觉临床症状者30例(50.0%),有出血症状者12例(20.0%),有血栓症状者15例(25.0%),同时有出血和血栓者3例(5.0%)。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6例(10.0%),皮肤瘀斑4例(6.7%),鼻出血2例(3.3%),外伤或术后出血不止1例(1.7%),月经增多1例(1.7%),舌出血1例(1.7%)。血栓形成部分主要为脑动脉10例(16.7%),四肢动静脉6例(10.0%),冠状动脉2例(3.3%),肠系膜静脉1例(1.7%)。

3讨论本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年龄≥60岁或者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血栓。白细胞计数≥20×109/L、年龄≥60岁、血小板计数≥1500×109/L、有心血管因素的ET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但是出血高发部位尚需进一步研究。依据此结果临床可对初发患者进行分层治疗,提高早期预防治疗手段,降低血栓、出血发生率。2009年Vannucchi等提出应根据危险分级为ET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具体如下:年龄<60岁,无心血管病史者为低危,该组患者无须治疗或仅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具有一般心血管危险因素者为中危,该组患者可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年龄>60岁,和(或)有心血管病史为高危,予骨髓抑制治疗及小剂量阿司匹林。骨髓抑制治疗主要应用羟基脲,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阿那格雷等。有报道,羟基脲治疗可使ET患者血栓发生率由24%下降至3.6%。在阿司匹林联合羟基脲或阿那格雷治疗对比研究中,阿司匹林联合羟基脲组患者发生动脉血栓、出血及骨髓纤维化低于阿司匹林联合阿那格雷,但静脉血栓风险高,两组在控制血小板和长期整体血栓形成率无明显差别。阿司匹林联合羟基脲可作为治疗高危ET患者一线用药,阿那格雷可以作为不使用羟基脲时的替代药物。α干扰素降血小板作用确切且安全。本研究资料发现干扰素与羟基脲联合用药较单药治疗有效率高,建议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常规。

ET病情发展缓慢,生存曲线与年龄相同的正常人群相似,一些病例可以转化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本研究资料中3例转为骨髓纤维化,1例转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疾病转化后生存期明显缩短。

参考文献[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