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10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均进行超声影像检查,随后分析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性以及对比两组DE(增强密度)、IE(增强强度)、PI(峰值强度)、BI(基础强度)。结果观察组DE(17.63±1.52)dB、IE(16.88±1.49)dB、PI(15.97±1.42)dB、BI(10.19±1.52)dB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超声造影在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65%、93.33%、2.35%、6.67%。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加强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预示斑块进展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探讨超声检查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相同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98.4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4.84%,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稳定斑块49.23%,稳定斑块50.77%,对照组不稳定斑块50.00%,不稳定斑块50.00%,两组斑块稳定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扁平斑18例,软斑20例,硬斑10例,混合斑17例,对照组扁平斑10例,软斑15例,硬斑13例,混合斑18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种类,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探讨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途径。方法抽取2015年1至2015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颈动脉斑块组144例和颈动脉无斑块组11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动态血压检查参数,相关因素行Pearson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呈正相关,与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因素后,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仍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145、0.170、0.151、0.167,P=0.049、0.023、0.044、0.025)。结论相较血压变异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平均值密切相关。更多地关注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平均值和负荷值,可能是减少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重要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与其下游支配区域心肌灌注和心肌应变的关系。方法应用Vevo2100型高分辨小动物超声仪分别对13只冠状动脉具有稳定斑块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稳定斑块组)、13只冠状动脉具有易损斑块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易损斑块组)及15只性别、周龄相匹配的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CE)联合腺苷负荷实验对小鼠局部心肌灌注进行量化评估。根据拟合曲线计算上升期造影剂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斜率(β)和平台期造影剂的峰值强度(A)。局部心肌血流量(MBF)等于A值与β值的乘积。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联合腺苷负荷试验对小鼠左室心肌纵向应变进行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将通过组织病理学在左冠状动脉的连续组织切片中评估。结果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质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理结果显示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小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率分别为(74.3±4.9)%、(75.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在静息及腺苷负荷状态下,左心室前间隔中段以及后壁中段MB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静息状态下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M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负荷状态下易损斑块组MBF值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静息状态下,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左室纵向应变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负荷状态下,稳定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纵向应变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且易损斑块组纵向应变较稳定斑块组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小鼠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腺苷负荷状态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组小鼠较稳定斑块组小鼠下游心肌灌注减少且心肌应变减低,即小鼠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会影响下游心肌灌注和心肌应变。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在荆州医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6例,记录入选冠心病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心电图等相关检测结果及住址、性别、年龄等一般特征资料。测定血清Lp-a、HbA1c浓度,并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探究其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4组不同血清Lp-a浓度患者之间的冠脉Gensini评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χ^2=9.35)。对4组不同血清HbA1c浓度患者之间的冠脉Gensini评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χ^2=10.58)。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脉Gensini评分与Lp-a呈正相关(r=0.069,P=0.04);冠脉Gensini评分与HbA1c呈正相关(r=0.079,P=0.032);HbA1c与Lp-a无相关性(r=0.031,P=0.23)。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p-a浓度、HbA1c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由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而斑块破裂继发于斑块进展,因此早期识别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A(CCTA)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易损斑块的CT影像特征、流体力学特征、血管周围脂肪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钙化斑块对冠状动脉CTA诊断中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将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00例冠状动脉患者作为研究试验对象,采用CTA方法来诊断钙化斑块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容积可以划分不同的等级,其中,当钙化容积达到79mm 的时候可以确定为敏感性,这个钙化容积已经表明了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疾病,因此处于这个容积的时候可以确诊为患有冠状动脉疾病,但是为了更准确的进行判断还需要进行CTA诊断,而当钙化容积达到88m 的时候可以诊断为患有冠状动脉疾病,不需要进行CTA诊断,当钙化容积达不到65分的时候,或者当钙化积分已经达到180分的时候,诊断准确性大打折扣。结论:通过试验表明了CTA在诊断的过程中不同钙化的负荷对于它的诊断准确性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应对钙化斑块负荷与冠状动脉官腔狭窄进行研究,更有利于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03月期间诊治的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治疗以及护理,患者的症状得到良好的恢复,无一例出现并发症以及感染的情况。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可以有利于患者身体状况的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和感染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血塞通,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6.7%和63.3%),且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8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患者各44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干预,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分析后总结结论。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好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提高效果,值得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特点,探讨检测血清尿酸浓度在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怀疑冠心病的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16例,对照组114例,测定两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患病率。最后,患者按血清尿酸浓度分为4个浓度组,比较4组冠心病的患病率。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42±98.54)μmol.L-1vs.(374.42±98.54)μmol.L-1,P〈0.05]。高尿酸组中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高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不同血清尿酸浓度的4组中,血清尿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病率也越高,与浓度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尿酸浓度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加强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反搏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12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入组研究,分为观察1组、2组,每组各62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加用体外反搏技术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及外周血血栓素A2、内皮素-1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对比,观察2组均高于观察1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栓素A2、内皮素-1表达情况对比,观察组2组均低于观察1组,P<0.05。结论:将体外反搏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效果理想,可改善心功能,促使相关因子表达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应用管理,试验组采用冠心病合理用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合理用药情况和用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8%,对照组为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对照组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丹参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富含的丹参酮ⅡA、丹酚酸A、丹酚酸B、丹参素等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多表现在抗炎、调节脂质代谢、保护心肌细胞、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氧化应激作用等方面。本综述对近年来丹参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是我国的核心劳动力,也是养家糊口以及社会发展期间无法获缺的人力资源,一旦发病就会对自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明显影响其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而且该病很难根治,在发病之后就会给家庭及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负担。根据该病的流行趋势能够发现,该病患者正在逐渐年轻化,且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所以尽早时别该病发病的具体危险因素,从而寻找及其科学的治疗措施,并有效落实能够有效减少该病的出现,并提高预后情况,从而缓解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