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缺血预处理(RIPC)和心内缺血预处理(ICPC)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血流储备分数的急性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RIPC组和ICPC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缺血预处理前后非闭塞压、闭塞压和FFR的差异。结果缺血预处理后RIPC组非闭塞压和闭塞压的平均压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流储备分数FFR均显著升高(P<0.05),ICPC组患者闭塞平均压也显著升高(P<0.05),但非闭塞平均压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远距离缺血预处理与心内缺血预处理均可以提高严重病变冠状动脉的冠脉楔压(Pw)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改善侧支血流,但下肢远距缺血预处理方法简便、无创、安全,更易于实施。
简介:目的分析评价双源CT对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244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CTangiography,CTA)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的起源变异情况。结果4244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8例,检出率约为0.90%,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8例(73.7%),左冠状动脉起源变异10例(26.3%)(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变异血管的起源。结论双源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血管分支细节,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简介:目的评价双源CT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年12月1日~2011年12月30日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CBMdisc数据库,查询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计算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灵敏度(SE)、特异度(SP)及其95%可信区间(CI),绘制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基于支架分析,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合并灵敏度为0.91(95%CI:0.86~0.95),特异度为0.92(95%CI:0.90~0.94),AUC为0.97。双源CT对诊断冠状动脉内大支架(直径≥3mm)再狭窄的准确度高于小支架(直径〈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评价支架的合并构成比为0.066(95%CI:0.05~0.09)。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度高,适用于直径≥3mm的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随访和评价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测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评价。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选取66例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对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定量评价冠脉血管病变程度;常规测定6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血清hs-CRP,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两组hs-CRP升高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结果结合分组系统,对每支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冠心病组患者的hs-CRP浓度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s-CRP浓度在二支及三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越重,超敏c反应蛋白亦越高。结论监测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超敏hs-CRP的变化有助于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对临床治疗以及评估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不同剂量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0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280例,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20例。根据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剂量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100mL)18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0.2岁;中剂量组(100-200mL)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65.6岁;高剂量组(〉200mL)12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6.9岁。分别检测各组对比剂应用前及应用后8、12、24、48、72h反映肾功能情况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比较每组内和组间不同时间段的SCr,CvsC。结果低剂量组中。Scr仅在对比剂应用后48h升高,而CysC仅在对比剂应用后24h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均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血SCr、CysC在各个时间段升高幅度明显增加(P〈0.05).而高剂量组比中剂量组SCr、CysC在各个时间段进一步升高(P〈0.05),并且随着对比剂应用剂量的增加。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SCr,CvsC升高的程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速度明显变慢,部分患者对比剂应用72h后仍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并且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与对比剂剂量明显相关,低剂量(〈100mL)对肾功能影响小且恢复快,而中剂量(100。200mL)和高剂量(〉200mL)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对肾功能的影响越大,且恢复越慢,部分患者由对比剂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的4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对47例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术前重点评估有无易患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术中维持患者MAP50mmhg以上;术后加强神经系统的监护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密切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低血压、严重贫血等并发症;对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待循环稳定后即开始正规的脱水治疗;常规给予辅助脑细胞代谢药物;对于肝、肾功能衰竭患者积极行持续血液滤过治疗;保持合理的脑灌注压水平;维持良好的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预防肺部并发症。结果本文47例患者中死亡9例,其中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严重感染,5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癫痫持续发作。存活38例,平均随访3年,死亡3例。结论术前评估、护患沟通是重要环节,加强术中脑保护、维持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重点观察及时处理术后低血压、急性肾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是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特点,探讨检测血清尿酸浓度在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怀疑冠心病的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16例,对照组114例,测定两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患病率。最后,患者按血清尿酸浓度分为4个浓度组,比较4组冠心病的患病率。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42±98.54)μmol.L-1vs.(374.42±98.54)μmol.L-1,P〈0.05]。高尿酸组中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高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不同血清尿酸浓度的4组中,血清尿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病率也越高,与浓度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尿酸浓度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加强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arteryspasm,CAS)患者基础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的特点,并了解钙拮抗剂对HRV的影响。方法对25例CAS患者(CAS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HRV对比分析。对CAS患者在接受钙拮抗剂治疗3个月后重复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观察HRV的变化。结果CAS组SDNN、SDANN、PNN50、LF及H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过吸烟和胆固醇水平校正后组问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CAS组经钙拈抗剂治疗后所有的HRV参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患者存在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非缺血发作状态下基线水平表现为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高。钙拈抗剂预防CAS发作的机制除了阻断钙通道直接扩张血管外,也可能与改善CAS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128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6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