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oronaryarteryspasmsyndrome,CAS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我科近年收治的2例CA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例1因胸腔穿刺后突发剧烈胸痛、全身紫绀、低血压、心电图V2~V6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拟诊“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考虑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导致心肌梗死;例2因反复胸痛意识障碍1年就诊,发作间期多次常规心电图及24h长程心电图均仅2、3、aVF、V4~V6ST-T非特异性改变,住院发作时急查心电图示2、3、aVF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aVL、V4~V5ST段水平压低,3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示RCA近段狭窄30%,考虑右冠状动脉痉挛,安装永久起搏器预防猝死。结论CASS在我国并非少见,只有极少数患者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基层医院医师接诊缺血性胸痛患者,特别是伴发作性2个以上相关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者,应想到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的可能,避免不适当的诊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痉挛(CAS)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重点探讨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冠状动脉痉挛的诊断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ST段抬高的典型改变。根据ST段抬高部位,把冠状动脉痉挛分为2组左冠状动脉痉挛组和右冠状动脉痉挛组。结果25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11例(44%),其中左冠状动痉挛组7例,右冠状动痉挛组4例,发生意外心肌梗死(AMI)2例(8.0%),其中前壁1例,下壁1例,死亡1例且为前壁(4.0%)(仅由心电图诊断)。结论(1)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发作,约有半数(44%)可检测心律失常,左CAS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右CAS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2)2例AMI中,2例都记录到AMI发生部位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抬高部位相一致,提示导致心电图ST抬高与以后发生AMI系同一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3)25例患者中死亡1例(4.0%),为左冠痉组,表明左CAS引起缺血损伤面积大且较严重,预后较右冠状动脉痉挛险恶。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栓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5例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状脉综合征的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例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诊断为不稳定型有21例,其中变异型心绞痛为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例;24例患者发生非血运重建,其中有13例进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30例子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扩张、溶栓、解痉等对症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状脉综合征在人群发病率相对比较低,应及时对患者确诊,积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预后还是比较满意。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12例因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内科治疗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正常或仅管腔不规则,其中2例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并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经3~6个月随访这2例患者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院外曾多次发作胸痛伴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喷服硝酸甘油缓解,余患者规律服用药物再无胸痛发作.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对常规钙离子拮抗剂及硝酸甘油无效,对此类患者介入治疗尚无明确指征.对药物强化治疗无效、有反复缺血症状患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可能是有益的选择.
简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被引入的成功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在随后的20年中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确立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近年来由于微创技术、“非体外循环”手术和完全动脉血管化在冠状动脉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找到了其各自的位置,从而使得CABG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药物洗脱冠脉支架(DES)的出现,冠脉血管再通的方式已经变得完全不同。因为使用DES引起支架内狭窄的危险明显降低,所以目前介入心脏病学家开始对更加复杂的病变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果施行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数量迅速增加,而CABG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图1)。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脉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是否继续用药的可行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PCI和CABG治疗的患者,按其术后用药情况分为规律用药组和不用药组,随访两组患者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以及心功能情况。结果规律用药组死亡率低于不用药组(P<0.05)。规律用药组的再次心梗率与再次血运重建率均小于不用药组(P<0.05)。术后继续规律用药患者心功能较不用药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无论PCI还是CABG,术后继续规律用药均可明显降低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再次心梗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并明显改善心功能。
简介: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再灌注治疗开通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仅为0~1级。而相关的近端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痉挛、夹层、撕裂、血栓和严重残余狭窄。如果TIMI血流为2级,则称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floW)。有时,尽管心外膜面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达到3级,但其心肌细胞仍然无再灌注,也属于实质上的“无复流”或“慢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