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建构,它肩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人民全面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使命,这些使命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来担当和完成。
简介: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反映了时代特点,顺应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坚持这条道路,关系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社会制度、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社会制度反映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权性质和社会关系实质,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制度体制是关于个人或集体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组织方式。法律体系则是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的公共性、权威性和秩序性特性的外在表现,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这个新论断中,习近平总书记亮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回击了近年流行的“历史终结论”,提出了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两个基本标准,并郑重宣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回顾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得出这一重要的论断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和奋斗目标的新认识。
简介:从经济学上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因为其低效率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哲学上来说,计划经济体制反映了理论哲学的缺陷。理论哲学的缺陷在于其坚持普遍优先的思维方式,将世界看成是既定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坚持普遍优先的思维方式源于把马克思的哲学置于旧哲学的分析框架之下,用旧的哲学理路来考量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具有以下特征:重过程而非本质;重生成而非先验;重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以此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秉承着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经典作家事先按照理论逻辑设计出来的,而是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在实践中生成的道路和理论。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其实践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性和力量,必须增强大众认同,表现为具有内在关联的理论认同、科学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四个维度。理论认同是前提;科学认同是关键;情感认同是支撑;价值认同是核心。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态度。增强大众认同,既要有制度自身的建设,也要有主体四个维度的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的提高,从而在主客体的相互观照中形成内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