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疗法应用于不同损伤程度的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170例,170例面神经炎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轻度组98例,重度组72例,将以上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激素、抗病毒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轻度组和重度组两组中,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面神经损伤的患者,针灸疗法能够明显有助于面神经炎患者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恢复,临床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在患儿入院后对其血清病原---IgM进行测定或进行咽分泌物免疫荧光测定。同时对所有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哮喘家族史、病原检测、病情的严重程度、湿疹史、肥胖情况以及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等因素进行分析与统计,给予患者1年随访,每6个月随访一次。结果经分析表明,年龄、哮喘家族史、母乳喂养、母亲学历、低出生体重、室息、卫生状况差、家庭成员吸烟、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引发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P<0.05。而小儿性别、家中养宠物、家居马路及化学工厂附近、湿疹、尊麻疹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或出生体重与毛支炎的严重度呈负相关;肥胖儿易患毛支炎,但肥胖与重型毛支炎发生无明显关系;毛支炎患儿室内特异性IgE的水平多有增高,但对重度毛支炎的发生却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牙体牙髓患者的治疗之中不同根管填充程度的治疗疗效,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1例牙体牙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1例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患者适当填充,第二组患者超量填充,第三组患者欠量填充,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疼痛情况。结果第一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第二、第三组,三组的数据进行对比,之间的对比存在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第二组、第三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第一组,将三组的数据进行对比,之间的对比存在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根管适量填充有利于有效缓解牙体牙髓患者的疼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保障,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小儿肺部疾病影像诊断方式。方法本次小儿肺部疾病影像诊断研究主要选取了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结核患者45例,分别进行CT影像诊断检查和X胸片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本次小儿肺部疾病影像诊断中,45例小儿肺结核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呈现出肺实质侵润和淋巴肿大的胸部影像,同时一些小儿患者具有支气管病变、栗粒性肺结核等胸部影像表现。结论CT影像诊断检查能够有效诊断出小儿肺部疾病的主要胸部影像表现,查出率较高,误诊率较低。CT影像诊断检查较X胸片检查,能够检测出X胸片所未能检测出的淋巴肿大以及原发病灶等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是小儿肺部疾病影像诊断的主要方式,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疾病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采取随机方案选择本院2010年0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62例,均予以病理诊断,并对患者诊断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研究中,女性患者共有51例(82.26%),男性患者共有11例(17.74%),患者性别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占有比56.45%;12例甲状腺瘤患者,占有比19.35%;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占有比14.52%;6例甲状腺滤泡癌患者,占有比9.68%,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间的比例是47/15。结论分析本院甲状腺疾病患者后发现,女性患者总数明显超过男性患者,且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数量最多,疾病以良性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睾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216例阴囊疾病进行检查并诊断,肿瘤等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发现睾丸疾病48例,睾丸肿瘤13例,睾丸炎症16例,扭转4例,外伤3例,隐睾6例。睾丸微石症4例,睾丸囊肿2例。结论高频超声对睾丸疾病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得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控制效果差者198例,控制较好者302例,分析不同控制效果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总结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控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经分析,患者的学历、体重、年龄、性别、运动、BMI、饮食、心血管知识认知以及嗜酒烟等均对社区慢性心管疾病患者的控制效果有显著的影响,(P<0.05)。结论社区医生人员需要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加以了解,有助于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控制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