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癫痫、急性病毒性脑炎、热性惊厥(FC)与脑电图(EEG)关系。方法:记录166例8个月至6岁患儿EEG。结果:首次EEG异常率达90%,三天后复查EEG异常率达60%,在出现癫痫症状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的EEG描记中,以低至中波幅慢波增多,呈弥散性或局限性异常者居多,出现癫痫样放电占50%,由热性惊厥引起的EEG变化,三天后复查EEG大都好转,部分患儿多次EEG检查出现发作性尖波,6岁后发热引起惊厥的患儿,最后诊断为癫痫。结论:在小儿发热引起的惊厥中,EEG的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项目,对了解脑功能状况、排除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 标签: 脑炎 癫痫 热性惊厥 脑电图
  • 简介:目的:研究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就诊的172例上呼吸道感染致热性惊厥患儿为惊厥组,同期10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酶谱变化。并将惊厥组分为四个亚组,单纯性热性惊厥(Simplefebrileseizures,SFS),抽搐时间〈5min的59例为甲组,5-15min的44例为乙组;复杂性热性惊厥(Complexfebrileseizures,CFS)患儿选取24小时抽搐〉2次以上,每次抽搐时间均〈5min的37例为丙组,至少有1次抽搐时间〉5min的32例为丁组。比较抽搐时间及抽搐次数对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惊厥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yocardiumbrain,CK-MB)、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actatedehydrogenaseisozyme,LDH1)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搐时间长、次数多的患儿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5)。结论:FS可有心肌损伤。患儿抽搐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越严重。治疗FS同时应注意保护心肌。

  • 标签: 热性惊厥 心肌酶谱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癫癎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癫癎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癫癎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 标签: 癫癎 脑电图 视频脑电监测 癫癎发作 发作间期 发作期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临床确诊过敏性紫癜患儿155例,均行脑电图检查。结果:155例中64例异常,异常率为41.2%,EEG异常表现为在该年龄段正常脑波的基础上出现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的高波幅δ、θ波,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出现同步高波幅δ、θ波。结论:脑电图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诊疗过程中能早期准确地评估脑功能受损情况。

  • 标签: 脑电图 紫癜 过敏性 儿童 脑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浓度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早期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Sb)的高低将174例患儿分成两组:甲组110例,为相对低胆红素浓度组(Sb≤342μmol/L);乙组64例,为相对高胆红素浓度组(Sb〉342μmol/L)。两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174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共有218耳异常(62.6%),甲、乙两组比较,乙组异常率明显增高(P〈0.01),甲、乙两组V波反应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影响,异常率与浓度升高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α-防御素对小鼠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模型动物的保护作用.方法:①用克雷伯肺炎杆菌临床分离株K4与不同浓度α-防御素在37℃孵育两小时,平板培养菌落计数法计数活细菌数.②用K4和α-防御素混合经肺部感染昆明种小鼠,观察小鼠生存率.结果:①K4与α-防御素共孵育的菌落数和PB?对照组菌落数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②肺部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混合α-防御素组小鼠的死亡率低于单纯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对照组,且生存时间延长(P<0.05).结论:α-防御素可以保护小鼠抵抗细菌性肺炎,保护机制可能不是α-防御素的直接杀菌,而可能是通过增强上皮细胞天然免疫功能.

  • 标签: 肺炎克雷伯杆菌 肺部感染 Α-防御素
  • 简介:目的:通过对1例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的分析,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为该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这名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血、尿串联质谱和气相质谱检查结果、X光胸片、彩超、头颅MR、脑电图以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患儿3岁,主要临床表现初期以腹泻、呕吐为主,后来出现嗜睡、意识障碍,气促、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等。头颅MRI显示双侧侧脑室轻度扩张,脑沟、脑裂稍增宽。脑电图检查结果为界线性幼儿期脑电图,额、中央区尖波数次发放。血串联质谱检查天冬氨酸等氨基酸升高,尿气相质谱2-甲基-3-羟基丁酸明显增高,但未发现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和2-甲基乙酰已酸的异常,基因检测结果为hadh2基因第4外显子p.R130C突变。结论: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极为罕见,对有不明原因的难于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或不明原因的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应警惕该病,可送血或尿标本进行串联质谱、气相质谱及基因分析,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遗传代谢病 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 串联质谱技术 气相质谱技术
  • 简介:肺炎链球菌是院外获得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中耳炎、鼻窦炎、败血症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自从1993年美国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治疗院外获得性肺炎的一线药物以来,并因其耐受性好和抗菌谱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量用于临床和不合理应用,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日趋严重,甚至出现肺炎链球菌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

  • 标签: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生素耐药性 肺炎链球菌 院外获得性肺炎 化脓性脑膜炎 感染性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03年9月~2004年3月间分离的1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及其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分离及鉴定肺炎克雷伯杆菌,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及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定性筛选细菌的β-内酰胺酶;通过NCCLS2004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初筛ESBLs;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结果: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1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11.1%,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都达到了22.2%~44.4%;18株实验菌中有11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有9株产ESBLs和1株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肺炎克雷伯杆菌 耐药机制 Β-内酰胺酶
  • 简介:目的:了解耐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CCCP对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从99株肺炎克雷伯杆菌临床分离株中选取对环丙沙星耐药(MIC≥4μg/ml)菌株14株.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测CCCP对喹诺酮类药物MIC的影响.结果:1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无一株敏感,且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耐药.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氨曲南、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未发现有耐药株.喹诺酮类药物与CCCP合用后,在部分菌中的MIC中出现了明显的降低.结论:耐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喹诺酮类呈交叉耐药,且呈较高水平耐药;CCCP可以明显提高部分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和阿米卡星对耐喹诺酮肺炎克雷伯杆菌仍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喹诺酮类 肺炎克雷伯杆菌 抗菌活性 C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