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颅黑色素较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9例颅黑色素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1例仅行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病理学证实6例为转移性颅黑色素,3例为原发性颅黑色素。无因手术死亡和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术后获随访7例,6例术后3~18个月死亡,1例原发性颅黑色素细胞患者术后36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为6.8个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小型动脉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小型动脉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小型动脉(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部位、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高与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破裂风险评分(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P<0.01),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结论颅小型未破裂动脉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破裂的高危人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小型动脉瘤 影像解剖特征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动脉的病因。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颅动脉形成的因素。 结果:本例外伤史明显,头部外伤严重,符合颅动脉形成。结论:外伤性动脉需要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交通事故 外伤性颅内动脉瘤 伤残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接受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接诊的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临床常规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对照组,给予剩余一组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颅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介入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手术之后产生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针对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动脉病人,提供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整体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介入操作所需时间以及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风险,加快病人手术之后的身体康复,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膀胱翻性乳头状是一种以肿瘤翻性生长为主要特征的尿路上皮良性肿瘤,具有多样性、易伴生移行细胞癌和高复发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增加疾病诊断难度,同时也会增加疾病治疗难度,从而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就需要临床积极探寻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改善其预后。本文先简述了膀胱翻性乳头状的发病机制及危害,然后,总结了膀胱翻性乳头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能为后续临床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动脉的护理方式,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从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我院接受的60名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颅动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两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无较大的差异,在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管内 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颅动脉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颅动脉患者(共103个动脉)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颅动脉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中,囊性动脉89个(86.4%),非囊性动脉14个(13.6%)。与囊性动脉相比,动脉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颅动脉;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颅动脉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颅动脉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颅动脉患者(共103个动脉)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颅动脉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中,囊性动脉89个(86.4%),非囊性动脉14个(13.6%)。与囊性动脉相比,动脉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颅动脉;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颅动脉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再次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9例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形成的特点、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结果29例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患者,表皮样囊肿9例,皮样囊肿7例,成熟畸胎10例,囊肿癌变(包括尾肠囊肿癌变及畸胎癌变)3例。29例患者外院手术入路均为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经腹入路。全组患者接受再次前残留囊壁、道切除,其中25例为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4例为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联合经腹入路。全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及MRI显示残留囊壁均完整切除,道愈合。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围手术期处理对前囊肿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患者的残留囊壁完整切除及会阴部道愈合尤为重要。

  • 标签: 骶前囊肿 囊壁残留 会阴部顽固性窦道 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再次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9例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形成的特点、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结果29例前囊肿切除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患者,表皮样囊肿9例,皮样囊肿7例,成熟畸胎10例,囊肿癌变(包括尾肠囊肿癌变及畸胎癌变)3例。29例患者外院手术入路均为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经腹入路。全组患者接受再次前残留囊壁、道切除,其中25例为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4例为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联合经腹入路。全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及MRI显示残留囊壁均完整切除,道愈合。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围手术期处理对前囊肿术后囊壁残留并会阴部顽固性道患者的残留囊壁完整切除及会阴部道愈合尤为重要。

  • 标签: 骶前囊肿 囊壁残留 会阴部顽固性窦道 经会阴弧形切口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封闭治疗腰腿痛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腰腿痛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应用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aSAH患者86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选择非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动脉闭塞率、再出血率、复发率及治疗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栓塞装置,Pipeline栓塞装置在颅动脉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不断凸显,且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逐渐证实,成为多种类型颅复杂动脉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破裂动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本文对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破裂动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3例鼻镜下等离子切除儿童鼻咽纤维血管的诊疗经验。3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打鼾伴间断性鼻出血,其中1例为10岁女童,初期曾误诊为鼻腔恶性肿瘤并给予活检。术前根据病史、体格检查、鼻镜、CT及MRI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成功后即刻鼻镜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等离子全程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鼻咽纤维血管。术后随访3~6个月,患儿均无鼻塞、鼻出血、脑脊液鼻漏、视力障碍等症状,检查未见肿物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栓塞装置,Pipeline栓塞装置在颅动脉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不断凸显,且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逐渐证实,成为多种类型颅复杂动脉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破裂动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本文对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破裂动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作者: 王明 郑振江 米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第二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成都 61003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成都 610041,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成都 610051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4岁,既往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病史,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余,加重半个月"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肝右动脉假性动脉形成并破入胆囊腔。择期手术行肝右动脉假性动脉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肝右动脉假性动脉形成,胆囊慢性炎、急性病变伴灶状坏死。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女,37岁。体检发现肺部病变,CT示右下肺多发实性结节状、团状影,行胸腔镜下右下肺楔形切除术。镜下示肿瘤组织由上皮及间叶成分构成,上皮成分主要为类似涎腺的浆黏液性腺泡以及衬覆呼吸上皮的腺体,间叶成分为一致的纤维性间质,无脂肪、平滑肌及软骨成分,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浆黏液性腺泡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弱表达,未表达Napsin A,而衬覆呼吸上皮的腺体TTF1及Napsin A呈强表达;腺泡周围表达肌上皮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蛋白、Calponin及p63。间质成分表达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病理诊断:肺浆黏液性错构。发生于肺的浆黏液性错构非常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需与其他良、恶性肺肿瘤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颈冷刀锥切治疗宫颈上皮样病变的护理效果。方法:收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期价收治的64例宫颈上皮样病变患者为参考目标,分析患者宫颈冷刀锥切术期间结合科学护理措施的效果,从而对患者治疗效果展开讨论。结果:给予患者宫颈冷刀锥切治疗过程中结合科学围术期护理方法,有效使患者治疗效果得到保障。结论:将宫颈冷刀锥切术应用在宫颈上皮样病变患者治疗期间,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病情康复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具有临床大力推广意义。

  • 标签: 宫颈冷刀锥切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