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在不同手术时机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疗效。方法:抽取年限为2020.01~2021.05期间确诊为OVCF疾病的90例病例,按不同手术时机分设为甲组(骨折1w内)、乙组(骨折8d-2w内)、丙组(骨折>15d内),各组均为30例。3组均实施PKP治疗。对比3组术后疼痛评分(VAS)、骨渗漏率及随访1年腰椎功能评分(ODI)、等情况。结果:各组间两两对比术后3d VAS评分、骨渗漏率及随访1年ODI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折初期对OVCF实施PKP治疗后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止痛效果更好,且脊椎功能恢复更加,尤其是骨折1-2w内手术具有更高安全性。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当中,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段,对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方法:在2021年02月-2022年07月研究时间段,研究样本为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分组对照方式,探讨治疗手段实际应用价值,数组分层分组,纳入参考组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纳入试验组的30例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段,统计对比纳入人员的:(1)临床指标;(2)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段后,纳入人员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指标均有积极改善趋势,但试验组对比于参考组,患者研究数值改善意义更积极(P<0.05)。结论:将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环节当中,可及时对患者多项临床指标有所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改善预后状态,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临床推广应用积极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舒筋活血胶囊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PVP治疗,观察组在PVP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舒筋活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个月的相关疗效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丢失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一组为实验组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另一组为参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一个月实验组患者的椎体高度高于参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OVCF(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PVP(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方法:OVCF病人取样64例,分组方式为双盲信封法,手术时间2019年08月至2021年09月,给予 PVP 治疗(n=31,对照组)和PKP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n=33,观察组),对比Oswestry指数、并发症率、VAS评分 、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结果:术后3月,对照组Oswestry指数更高,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更高,P<0.05,两组VAS评分、并发症率和Cobb 角相近,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度,促进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减小Cobb 角,矫正后凸畸形,且不易引起并发症,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单轴螺钉内固定(单轴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轴螺钉内固定(多轴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轴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6%(11/14);多轴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高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单轴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轴螺钉组为22.7%(5/22)(P>0.05)。结论后路寰枢单轴螺钉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先镇痛(PA)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OVCF的老年患者84例,术前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为0.485~0.752 g/cm2,术前疼痛VAS评分6~9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先镇痛组和未实施预先镇痛组,每组42例。预先镇痛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肌内注射地佐辛10 mg,未实施预先镇痛组于术前不予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均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实施PK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1)、穿刺套管针穿刺时(T2)、骨水泥推注时(T3)、术后24 h(T4)4个时点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记录T1、T2、T3时点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对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内药物不良反应、骨水泥外漏及脊髓神经损伤发生情况、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主观满意度以及1%利多卡因使用剂量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T1、T2、T3、T4时的VAS评分,预先镇痛组为[(6.9±0.3)、(2.5±0.8)、(2.4±0.6)、(2.2±0.3)]分;未实施预先镇痛组为[(6.8±0.4)、(3.7±0.9)、(3.6±0.6)、(2.4±0.2)]分,两组T2、T3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利多卡因麻醉药使用剂量,预先镇痛组(9.1±1.1) ml明显少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18.6±1.4) ml,(P<0.05)。T2、T3时的心率和血压,预先镇痛组分别为[(82±3)和(90±8)]次/min、[(153±3/85±8),(153±6/85±9)] mm Hg明显低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110±5),(121±6)]次/min、[(175±6/99±4),(179±4/105±5)]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内,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预先镇痛组明显高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实施预先镇痛组有2例脊髓神经损伤,多于预先镇痛组,但两组间脊髓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KP治疗老年OVCF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预先镇痛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临床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中医传统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传统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并发症发病率、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对比无较大差异,治疗后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对比有极大的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指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瘤、下肢血肿、皮下瘀斑、曲张静脉残留等并发症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病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康复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中医传统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s角,促进椎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至7月于北京朝阳医院接受双侧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8例患者28个椎体,其中男10例,女18例,中位年龄73.6岁(56.0~87.0岁)。患者术前拍摄正侧位X线片、骨密度、CT三维重建扫描和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并进行观察,明确骨折部位及椎体后壁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拍摄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扫描,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比较术前、术后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和下位椎体下终板后凸角度(KA)、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W)、伤椎椎体后缘高度(HPW)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对手术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0)个月。术前HAW为(21.2±2.4)mm,术后HAW为(22.5±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W为(18.9±1.6)mm,低于术后(P<0.05)。术后HPW也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HPW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2±1.3)mm比(27.5±1.6)mm,P>0.05]。术前KA为18.8°±1.3°,术后KA为14.2°±1.5°,术后KA明显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KA为17.6°±1.4°,较术后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发现骨水泥渗漏,1例发现邻近椎体骨折。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治疗效果肯定且安全可靠,仔细评估术前影像学资料,精准的穿刺及把握骨水泥推注时机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中穿刺过程疼痛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0年1月到2020年12月北京医院骨科326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1个月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组)患者42例(12.9%)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无并发症组)284例(87.1%)进行比较。收集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术前、术中软组织穿刺、骨性穿刺、骨水泥椎体注入和术后24 h、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NRS评分术前(5.78±2.11)分比(6.10±2.21)分、术中软组织穿刺(7.59±1.46)分比(4.63±0.86)分、骨性穿刺(7.30±1.35)分比(5.14±1.07)分、骨水泥椎体注入(6.97±1.24)分比(6.11±1.58)分、术后24 h(4.09±0.82)分比(2.19±0.87)分、术后1个月(2.07±0.80)分比(1.93±0.78)分和术后3个月(1.83±0.72)分比(1.74±0.65)分,术前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术中软组织穿刺、骨性穿刺、骨水泥椎体注入、术后24 h评分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均P<0.05)。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前较术后24 h、术前较术后1个月、术后24 h较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行局部麻醉下椎体成形术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患者在术中常出现剧烈疼痛,NRS评分增高。应重视避免或减少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减轻老年患者术中疼痛,提高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4例经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143个椎体。根据患者病程及MRI的T1、T2信号强度分为陈旧组与新鲜组。新鲜组共62例71个椎体,男11例,女51例,年龄(70.21±8.05)岁;陈旧组共42例72个椎体,男4例,女38例,年龄(70.05±5.17)岁。所有患者均在G臂透视下完成手术。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相关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两组104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10例:新鲜组9例,其中椎间隙渗漏4例,椎旁渗漏5例;陈旧组1例,为椎间隙渗漏。术后1年相邻椎体骨折,新鲜组1例,陈旧组5例,椎体前缘高度压缩范围均小于10%,经保守治疗治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5)。新鲜组手术时间短于陈旧组[(44.24±17.32)min比(56.12±30.05)min,t=-2.552,P<0.05];新鲜组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多于陈旧组[(3.90±1.07)ml比(3.53±0.9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2,P<0.05)。随访13~15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改善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 025.591、7 257.375、5 638.076、1 548.607,均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改善情况在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65.683、31.669,均P<0.05);两组VAS评分、ODI在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041、0.892,均P>0.05)。结论新鲜组与陈旧组OVCF在PKP术后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术后1年相邻椎体骨折、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方面,新鲜组优于陈旧组,但骨水泥渗漏率高于陈旧组。
简介:摘要:椎体成形术是腰椎压缩性骨折根除病患的最有效方法,手术患者心理活动表现更加突出,掌握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前心理活动与规律,可以确保手术取得最佳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术后疼痛评分与评价。本文首先简述了椎体成形术,然后分析了术前心理应激反应,接下来提出了应对策略,最后还设计了回访方案,以便继续优化护理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中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开始于2021年6月,结束时间节点为2022年6月,在该时间段内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方法进行明确。从本研究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中选取140例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的资料统一纳入到计算机软件,并完成序列编排,同时使用相应的分组软件完成小组划分。命名研究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参照组(采用传统治疗)两个小组,分别获得70例患者。对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观察,并完成具体分析。结果:患者的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在治疗前进行评价,评分比较两组不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完成治疗后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小组的改善情况明显较好,比参照组优势高,有显著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水注入量及失血量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椎体高度恢复,对后凸畸形改善效果良好,且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借鉴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弯角穿刺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伴终板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5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伴终板骨折患者资料,均采用PKP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均为单一椎体骨折。根据穿刺器的形状分为弯角穿刺针组和直角穿刺针组。弯角穿刺针组28例,男7例、女21例,年龄(71.8±7.8)岁(范围60~84岁),骨折椎体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6例、L2 5例、L3 3例、L4 4例、L52例;直角穿刺针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73.2±8.4)岁(范围61~88岁),骨折椎体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7例、L2 4例、L3 4例、L4 5例、L5 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7±2.9)个月(范围12~24个月)。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渗漏率(18%,5/28)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3%,7/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607);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使用量和手术时间[(5.0±0.5) ml、(55.2±6.9) min]均高于直角穿刺针组[(3.4±0.6) ml、(42.9±3.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弯角穿刺针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1.0)分、(2.6±1.5)分]和ODI(27.5%±9.7%、28.7%±11.3%)均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7±1.0)分和(4.5±1.1)分,31.8%±10.5%和43.1%±13.4%];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5.5°±3.5°、术后18.4°±1.6°、末次随访时20.5°±4.9°;骨折椎体高度术前(14.2±1.9) mm、术后(21.5±2.2) mm、末次随访时(20.1±3.6)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后凸Cobb角降低、骨折椎体高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4.4°±3.6°、术后23.1°±4.0°、末次随访时27.8°±2.9°;骨折椎体高度术前(14.5±1.8) mm、术后(15.4±2.0) mm、末次随访时(12.7±1.0)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后凸Cobb角增大、骨折椎体高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低于直角穿刺针组、骨折椎体高度高于直角穿刺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弯角穿刺针PK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伴终板骨折可有效恢复终板高度,降低后凸畸形及慢性腰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