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160例发生感染的血液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A组患者接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B组患者接受目标性抗感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感染症状控制时间、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B组患者感染症状控制时间明显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B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进行合理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病情的控制非常重要,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血液病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临床输血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解决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临床输血的护理质量。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1年10月221例血液的输血资料,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有1种或2种心理障碍同时存在,具有恐惧紧张心理30例,占14%,其中有12例同时存在焦虑对抗心理;焦虑对抗心理113例,占51%;依赖心理90例,占41%。结论对血液临床输血实施全面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紧张心理、焦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积极配合并接受输血治疗。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输血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2012年2月到2015年7月选择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血液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临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对于护理服务态度、输液流程安排、静脉输液技术的满意度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为40.0%,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静脉渗漏性损伤比较常见,强化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止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血液病 静脉渗漏性损伤 护理干预 满意度
  • 简介:总结25例血液行血浆置换治疗的并发症护理。血液血浆置换的主要并发症有变态反应、出血、低钙血症、心血管反应及感染等,置换过程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对并发症的积极干预,以提高血液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

  • 标签: 血液病 血浆置换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快速鉴定本院血液感染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住院血液血液样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血琼脂培养基及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对其进行总基因组DNA提取,并在真菌ITS保守区设计引物,对血液样本中的真菌DNA测序,建立真菌感染DNA测序检测方法。结论初步建立了本院血液真菌感染标本DNA测序检测方法,并可对个性化用药提供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病患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具体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17例血液病患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了解本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分析院内感染的可变危险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的617例患者中14.6%(90/617)发生院内感染;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所占比重分别为51.2%、17.8%、13.3%。结论导致血液病患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密切监测与护理是及时发现潜在感染病例的重要举措,提高对院内感染多重危险因素的重视,力争将感染诱因控制在萌芽状态,降低院内感染率。

  • 标签: 血液疾病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60 例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 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肺部和口腔多见,伊曲康唑比氟康唑效率高,并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液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肺部、口腔感染多见,伊曲康唑治疗抗真菌疗效显著。

  • 标签: 念珠菌 伊曲康唑 血液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血小板输注效率的护理;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输注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血小板输注过程当中,通过加强输注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血小板输注 效率 无效 护理
  • 简介:摘要:血液一般会采用化疗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的副作用比较强,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与心理负担,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对患者愈后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临床调查得知,在血液中采用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且还能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而循证护理模式属于一种科学性的护理模式,在这种护理模式下,给予患者心理干预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但在临床上对于这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仍然存在着争议,本研究特对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的100例血液化疗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以结果对照来评价循证护理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循证护理 血液病 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本院100例血液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血小板输注,并观察患者临床输注情况,分析无效输注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总共输注次数302次,其中有效输注次数为184次,占比60.93%;无效输注次数118次,占比39.07%。输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4.54±11.26)×109/L,与输注前(14.09±6.45)×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 患者 住院 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的急性输血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血液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其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类型和表现、所输血液制品,比较发生与未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后的输血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共观察到输血过程875次,其中90次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9%。本组90次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62次为过敏反应、21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7次为低血压反应,各占68.89%、23.33%、7.78%;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均主要表现为在开始输血1 h后或输血将近完成时出现38.1-39℃发烧、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及部分寒战、畏寒、SBP降低,低血压反应主要表现为在输血完成后1 h内出现SBP降低4 kPa以上。本组90次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所输血液制品中,35次为单采血小板、27次为悬浮红细胞、20次为血浆、8次为冷沉淀,各占38.89%、30.00%、22.22%、8.89%。本组患者发生与未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后的Hb增量和CCI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类型和表现各不相同,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多种多样,但其不良反应一般不会影响到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血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血液血栓预防的护理措施,并通过实践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液病,血栓预防,护理措施,实践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量化目标锻炼(QGE)联合全程精细化营养管理(WP-RNM)对接受血液化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优化化疗后的康复管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本研究中,选取了在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血液化疗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接受了常规的干预措施,而观察组则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了QGE和WP-RNM的干预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来评估这一新干预方案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92±0.72)分VS.(4.26±0.81)分,t=17.138,P<0.01)。同样,观察组患者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30(QLQ-C30)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QGE联合WP-RNM能够显著提高血液化疗患者的营养摄入,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这一发现为提高化疗患者的康复管理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标签: 血液病化疗 量化式目标锻炼 营养管理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恶性血液进行化疗后,在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期间护理对策观察。方法:选取我院 2019-2021年间收治的90位恶性血液,作为观察组与通例组各45人,探究两组患者运用不同护理管理方式后恢复效果分析。结果:观察组相比于通例组患者就医期间发生感染率更低(P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化疗 骨髓抑制期 住层流床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恶性血液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层流床的居住环境和提供相应护理,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样本来自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处于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化疗患者,随机筛选60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30例对照组患者在普通病房内给予护理干预,另外30例实验组患者在层流床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化疗期间指标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继发感染情况、发热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住层流床的实验组患者化疗期间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 SD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骨髓抑制期 层流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恶性血液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择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恶性血液当作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感染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的发热持续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减少继发感染率,加速恢复进度,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化疗 骨髓抑制期 层流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血液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70例血液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对应标本,并通过试管法对标本进行 ABO正反定型、抗体鉴定检测,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标本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结果 血液 ABO血型正反定型的凝集强度易发生改变导致定型困难,自身与同种抗体常单独或同时存在导致供受者红细胞与血小板的不相配合,血型异常与抗体阳性的情况与血液的种类有关。结论 血液易发生血型异常、易产生红细胞与血小板抗体,应结合其病史和输血史分析输血前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血液,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血液病 ABO定型 不规则抗体 血小板抗体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本地区ABO血型定型困难,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在血液中的发生状况,探讨其输血前检查的难点与重点。方法:使用试管法对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抗体鉴定,使用固相凝集方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血液ABO血型正反定型的凝集强度易发生改变导致定型困难,自身与同种抗体常单独或同时存在导致供受者红细胞与血小板的不相配合,血型异常与抗体阳性的情况与血液的种类有关。结论:血液易发生血型异常、易产生红细胞与血小板抗体,应结合其病史和输血史分析输血前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血液,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血液病 ABO定型 不规则抗体 血小板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血液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对临床意义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40例儿童血液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接受标准治疗或常规治疗,实验组的患者则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结果:实验组在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结论: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儿科患者 静脉输液 感染防控措施 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