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CIK治疗的护理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2014年6月-2015年10月)的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CIK治疗护理前的情况与护理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CIK治疗护理前的情况不如护理后的情况,P小于0.05。结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CIK治疗进行护理,感染、复发、死亡几率降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picc置管患者的舒适护理的应用。方法为picc置管患者做好围置管期的一系列舒适护理干预。结果通过置管前的心理舒适护理,置管中舒适、置管后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减少留置中的不适,减少了置管中的并发症,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士的整体素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护理干预,保证极度低下血小板患者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PICC)的安全。方法术前做好预防出血的充分准备如术前讨论、穿刺部位评估,术前输注血小板、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操作者动作迅速敏捷。轻柔,避免反复穿刺,术后局部用凝血酶及透明敷贴固定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并遵医嘱在输注同型机采血小板1各单位成人治疗量(2.5×1011/袋);用正压接头连接导管,生理盐水封管。结果7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结论极度低下血小板患者,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行深静脉置管其安全性也能得到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血液病患者1534例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社区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2.33%,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53.02%),常见病原菌为G-菌(54.08%)。社区感染的发生率为31.88%,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52.56%),常见病原菌为G-菌(48.68%)。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社区感染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与医院感染无明显的差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心理护理。方法 从2020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PICC置管,根据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应用一般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护理,比较两组血液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两组血液病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还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发症产生,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小板输注,对比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并分析不同血液病患血小板输注无效影响因素。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9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无效率为28.13%,白血病患者中1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无效率为35.71%。两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移植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抗体阳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无效及有效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效组患者脾大率高于有效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脾大是导致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需要临床根据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血液病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提升其血小板输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并发耐多药细菌感染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医院住院的50例血液病并发耐多药细菌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25)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n=5)接受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感染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8.45±3.22)天低于对照组(13.69±4.21)天和(23.19±5.09)天,具有统计学意义(t=4.943,4.200,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促进血液病并发多药耐药细菌感染患者各种感染症状的缓解,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血液病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及其背后的临床意义,以期为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依据。方法:我们选取了多种常见的血液检验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对确诊为血液病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血液学检查。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指标在血液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类型血液病中的变化规律,来揭示它们的临床意义。结果:研究发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异常降低多见于贫血患者,其类型和程度可通过进一步的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来明确。白细胞计数的增高或降低则分别与感染、炎症或骨髓抑制等状态密切相关。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则对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们还发现某些特定类型的白细胞比例变化,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增减,对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血液病及判断其预后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结论:血液检验指标在血液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细致分析,医生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同时,这些指标也为患者自身提供了一个直观、量化的方式来观察和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疾病的管理和治疗过程中来。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血液检验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简介:目的:分析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有呼吸道症状的群体中痰及静脉血培养的病原菌感染的特点,并观察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血液科246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群体中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送检标本来源为痰、静脉血。结果:患者痰标本培养显示,检出菌株224株,其中真菌在热带地区血液病患者检出率最高,共98株(43.75%),主要为白色念珠菌41株;其次是革兰阴性菌株88株(39.28%),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22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2株);再次为革兰阳性菌38株(16.96%),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肠球菌属(14株)、革兰阳性杆菌(14株)。海南患者血培养检出菌株6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最高,共34株(55.74%),主要为人葡萄球菌人亚种(19株),革兰氏阴性菌27株(44.26%),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2株)。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纳,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耐药率最低,而革兰阳性致病菌肠球菌属、革兰阳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热带地区血液病患者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痰培养结果显示,真菌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呼吸道主要致病菌,区别于华北及其它北方地区,热带地区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合适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拟定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0.00%(16/20)、93.75%(15/16),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和0.84。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4和0.40 (P<0.01)。最终确定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和实用性较好,可作为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护理质量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0例血液病患者根,观察共1006例次的单次采血小板输注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AL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6.5%,AA组72.1%,ITP组51.5%,三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AL、AA组未发热组其输注有效率显著高于发热组(P<0.05);AL组脾脏肿大组与无肿大组、DIC组与无DIC组其输注有效率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O.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输注有效率53.0%显著高于骨髓移植组38.5%(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较为复杂多余,输注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血小板计数及出血量进行综合性分析,避免发生输注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