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5年来的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采用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其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有效的术前护理使患者身体指标、心理状态达到手术标准。术后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黑矇、失语症状(13.3%),2例患者出现突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症状(6.7%),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反应(80%)。结论颈动脉是脑的门户,它的侵入性治疗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心脑并发症,严重的有脑卒中,甚至死亡。护理主要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瞳孔、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下肢血运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治疗。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手术目的是矫正异常的血流通道,纠治血流动力学异常,将左心房内的血引人主动脉,右心房内的血导入肺动脉。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用于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诸暨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检测(CTA)和TCD检测,统计TCD和CTA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的狭窄情况的诊断结果,以CT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统计TCD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指标,评价TCD与CTA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TCD检测对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9.47%、91.18%、85.00%、90.62%、81.82%和96.55%,TCD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特异度分别为87.30%、95.35%、91.25%、94.32%、96.33%和87.88%。TCD与CTA检测对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66,0.858、0.758、0.833、0.800和0.852。结论TCD检测对于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与CTA检测结果一致性好,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TAK)为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我国为TAK高发地区,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尚显不足。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TAK的诊断、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度的评估、内科治疗的合理制定及外科干预的时机选择,以保护TAK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一项水利建筑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大运河不仅是人们熟知的京杭大运河,更是一个运河体系,它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共有10段河道。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分水岭脑梗死影响因素。方法 将2022年1月-12月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76例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纳入研究,通过超声检查后分为存在分水岭脑梗死组(31例)、无分水岭脑梗死组(45例),对比有无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对存在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存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闭塞侧低灌注及后循环中重度狭窄占比较无分水岭脑梗死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闭塞侧低灌注及后循环中重度狭窄是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中闭塞侧低灌注和后循环中重度狭窄可能是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影响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溶栓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ASMO)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经手术治疗的ASM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者,行肠切除术10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3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11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及内膜剥脱术1例、肠切除及腹主动脉至肠系膜上动脉搭桥术1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并右髂总至肠系膜上和腹腔干动脉逆行搭桥术1例。治愈13例,死亡14例,死亡率51.85%。13例术后患者获得随访3—24个月,随访期间再发本病者1例,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治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合理选择术式、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的CT诊断效果。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52例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均采取CT诊断,对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CT检出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率为96.1%,与手术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T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效果好。
简介:目的评价大动脉调转术(anerialswitchoperation,ASO)手术时机对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ofthegreatarterieswithintactventricularseptum,TGA/IVS)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ASO的TGA/IVS患儿72例,依手术时年龄分为3组:I组年龄≤7d,Ⅱ组年龄7~14d,Ⅲ组年龄〉14d。回顾性分析各组术后围术期并发症、早期死亡、中期死亡及再次手术干预等情况。结果各组患儿在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膈肌麻痹、肺不张、肾功能衰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早期病死率分别为30-8%(8/26),11.1%(3/27)及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共61例出院患儿,随访率为91.8%(56/61)。3组各有1例因术后肺动脉狭窄需再次手术干预,3组再次手术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Ⅱ组患者均无中期死亡,Ⅲ组中期病死率为6.7%(1/15)。结论TGA/IVS患儿ASO术后早期病死率仍较高,中期预后好;手术年龄不是TGA/IVS手术时机的决定性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行动脉调转手术的疗效,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并行动脉调转手术的38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解剖诊断、手术年龄、术前状态、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是否合并主动脉弓病变等情况,分析手术死亡及再干预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死亡17例(4.5%),再干预14例(3.7%)。随时间推移,每百例手术死亡比例明显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不增加手术死亡风险,但急诊手术组死亡比例高于非急诊手术组;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死亡比例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与TGA/室间隔缺损组及TGA/室间隔完整组相比,右心室双出口-TB组合并主动脉弓异常更多见,且合并主动脉弓异常者较无主动脉弓异常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全组14例因肺动脉瓣及瓣上狭窄、主动脉弓缩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新主动脉瓣反流等因素再干预,术后死亡1例,中远期随访无冠状动脉相关再干预及死亡。结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早诊早治的效果良好;术前患儿状态可影响手术结果;手术死亡比例增加与冠状动脉畸形、DORV-TB合并主动脉弓异常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 vs. 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vs. 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 min vs. 80(60,90) 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 vs. 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0.562,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67,P=0.010)。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护理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2月-2021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溶栓术治疗的72例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各抽取36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开展更加全面护理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的NIHSS评分、BI指数未见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其BI指数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性别的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差异,以及在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患者中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研究发现,共有169例患者纳入分析。超过70%的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属于正常水平,患者倾向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而不是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平均男性患者含量高于女性患者,两者差异显著。【结论】利用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水平诊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男性患者可靠性高于比女性患者,作为早期诊断依据需要结合其他血清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2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连续病例资料。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60.5±11.0)岁(范围:41~73岁)。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2(2.5)分[M(QR)](范围:1~5分)。颅内动脉闭塞时间为40(54)d(范围:17~570 d)。分析患者血管内治疗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27例次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20例次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74.1%;3例次(11.1%)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次为导丝穿破动脉导致出血,1例次为动脉夹层出血,1例次为穿支闭塞;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25例患者全部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范围:1~3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或稳定者23例(92.0%)。1例(4.0%)出院后2个月出现新发缺血症状,1例(4.0%)因卧床相关并发症死亡。20例再通成功的患者获得影像学检查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范围:2 d~9个月),5例(25.0%)患者出现再闭塞。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的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是一种技术可行、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术前需进行充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病例。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病变(WML)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2例,女157例,平均年龄(66.2±7.9)岁。采用头颅MRI评估有无WML并进行分组:WML组164例、无WML组115例。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颅内血管造影检查,并参照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方法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率(管径狭窄率≥50%诊断成立)。logistic回归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WML发生的关系。结果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68例(24.3%),其中WML组有51例、无WML组有17例。与无WML组患者比较,WML组平均年龄更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更高(P值均〈0.05)。WML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5%(27/164),较无WML组的7.0%(8/115)更高(χ^2=5.568,P〈0.05)。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WML发生风险有关(OR=2.13,95%CI1.18~3.25,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能是促进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CD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脑梗死患者,共80例患者入选,选取时间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并采用CT血管造影(CT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TCD)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以CT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同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结果,与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结果:CTA颅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91.25%、95.00%、93.75%、92.50%,TCD颅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88.75%、92.50%、90.00%、90.00%;CTA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分别为43.75%、30.00%、26.25%,TCD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分别为46.25%、25.00%、28.75%,诊断结果基本符合CT血管造影金标准,数据结果差异性不明显,不具备比较分析意义(P>0.05)。结论:TCD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诊断结果基本符合金标准,并且有助于提升颅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对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