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应用门冬胰岛素对初诊妊娠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初诊妊娠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母婴结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妊娠糖尿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安全性高,效果明显,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和低血糖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优泌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强化治疗2周。观察期限为2周,动态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采用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h血糖值(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分析低血糖与患者的年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为(3.56±1.54)d,平均胰岛素用量为(33.67±7.89)U/d。患者经治疗后,其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h血糖值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细胞功能指数为5.42±2.09,显著高于治疗前的3.22±1.28(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从(2.0±1.02)下降至(1.17±0.61)(P〈0.05)。低血糖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关系,70岁以上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意识障碍或无自觉症状为主,70岁以下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心悸、出汗为主。低血糖发生率与并发症数量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显著,高龄患者及具并发症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简介: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7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在常规性控制血糖等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和厄贝沙坦,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持续12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SCr)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DBP、SBP、FBG、UAER、β2-MG明显下降,TG、TC、SCr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UAER、β2-MG、TG、T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1例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的尿白蛋白,血脂,保护肾功能,且临床安全性高。
简介:目的对该院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方法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糖尿病性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50例,比较两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采用抗凝药物、他啶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甘露醇进行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基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结果1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0%,致残率为1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50%,致残率为50%。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致残率明显更高,P〈0.05。2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非糖尿病性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性脑梗塞组患者偏瘫、双瘫、意识障碍、失语、球麻痹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有效控制血糖是重点所在,尤其是餐后血糖务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发生,促进预后情况的改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高血脂症,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观察及研究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作研究对象,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例患者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余下43例为观察组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配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对比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降低,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并针对其自我管理行为,研究其血糖控制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来该中心体检有2型糖尿病既往史患者102例,年龄在45~79岁人群建立健康档案,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没有自我管理行为;一组为观察组,有自我管理行为,并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先采集其FPG,2hPG以及HbA1C指标,对比其两组之间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在研究中,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较低,FPG,2hPG以及HbA1C指标皆受到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影响,其中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其FPG,2hPG以及HbA1C指标越低,且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其FPG与患者服药时间,饮食控制情况,参加社区教育次数有着一定的关系。结论当前2型糖尿病患者其自我管理行为较低,并为真正意识到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意义,因此应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简介:2015年5月~2017年5月1051例G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6例,观察组525例,对照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血糖干预。结果:观察组血糖变化、新生儿状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血糖干预治疗GDM病的效果比较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与药物敏感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都进行痰培养,并准确统计出病原菌的实际分布情况与对药物的敏感性情况。结果80例患者标本当中共分离9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病原菌最高,共占58.06%,其次是革兰阳性菌病原菌,共占32.26%,而真菌仅占9.68%。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阴性菌病原菌对所有药物耐药率都较高,〉60%,且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与肺炎克伯菌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等的耐药率高。但是革兰阳性菌对克林霉素药物、青霉素药物以及红霉素药物等耐药率较高。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鉴定与药敏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治疗有效性,避免患者的盲目用药,减少耐药株的快速形成,从根本上降低感染率。
简介:雄性大鼠80只,随机选取60只以链脲菌素(STZ)30mg/kg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令20只正常喂养,为对照组。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2组:普通饲料喂养组与高脂喂养组,分别给与普通饲料及糖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尾静脉采血。测定Lee指数、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高脂饲料组Lee指数较普通饲料组显著升高为肥胖糖尿病大鼠成膜。将大鼠分为非肥胖组及肥胖组。给予两组大鼠500g/L葡萄糖按2g/kg体质量灌胃,30分钟后尾静脉采血。应用酶免法(ELISA)方法测定两组大鼠血清GLP-1、IL-18、TNF-α水平及大鼠服糖后30分钟血清GLP-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及非肥胖组血清空腹及糖负荷后GLP-1水平降低、TNF—α、IL-18水平升高(P〈0.01)。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血清空腹及餐后GLP-1水平降低、TNF-仪、IL-18水平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GLP-1与TNF—α、IL-18、Lee指数、低密度脂蛋白(LDL—C))、餐后血糖具有相关性(P〈0.05)。GLP-1水平与IL-18、TNF—α呈负相关(P〈0.01)。结论:肥胖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GLP-1水平。GLP-1水平的降低可能与IL-18、TNF—α相关。
简介:选取8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效控制血糖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接受饮食干预与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未经治疗,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剖宫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为3.8%、1.9%、13.2%、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31.4%、4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儿、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3.8%、1.9%、0.0%、1.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25.7%、14.3%、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保障母婴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配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抵挡汤早期干预组,抵挡汤中期干预组,抵挡汤晚期干预组,二甲双胍组,辛伐他汀组。Western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PEDF及IL-1β蛋白含量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PEDF及IL-1βmRNA的表达。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抵挡汤早期干预组及二甲双胍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EDF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调(P〈0.05),而IL-1β蛋白表达含量不同程度下调(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抵挡汤早期、中期干预组及二甲双胍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EDF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而IL-1βmRNA的表达均不同程度下调(P〈0.05)。其中,以抵挡汤早期组效果最显著。结论:抵挡汤早期干预可通过调节PEDF和IL-1β等的平衡状态,影响内皮祖细胞动员,而延缓DR的发展。
简介:采集糖尿病住院患者36例和门诊体检正常对照健康人员5例共41例血浆样本,按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分成A(正常对照组)B(正常白蛋白尿组)c(糖尿病肾病Ⅲ期)D(糖尿病肾病Ⅳ期)E(糖尿病肾病V期)5组,均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GFR,FKN等。同时在观察样本中选取年龄在50岁左右,病史在5年左右,HbA1C≤7的糖尿病患者,分成L组与H组两组进行比较,L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波动〈5.0mmol/L,H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5.0mmol/L。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数据。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ANOVA方法。结果尿微量白蛋白与。肾脏GFR呈负相关,r=-0.646,P〈0.01;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浆FKN呈正相关,r=0.701,P〈0.01。在HbA.C≤7时(年龄50岁左右,病史5年左右),血糖波动组尿微量白蛋白(13.76±4.86),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88.66±63.25),t=2.640,P〈0.05。结论肾脏GFR与血浆FKN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30mg/d)时就已经发生改变。在年龄,病史,HbA1C,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波动性血糖患者组较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病情更加严重。
简介:目的探讨膳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4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14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干预组,对其实施孕期膳食营养干预;另选同期140例未进行膳食营养干预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常规组,对比患者妊娠期间体重及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孕妇孕期体重比常规组小,且干预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数值也小于常规组;干预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及分娩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膳食营养干预,有助于患者孕期体重控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