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月4日(食品药品管理局新闻稿)——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今日发布了一项命令,禁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某些用法用于牛、猪、鸡火鸡,此项命令自2012年4月5日起生效。2008年FDA曾颁布一项类似的命令,但在正式实施前撤销,本次FDA考虑了大量关于此事公众意见,采取这项措施以保护头孢菌素治疗人类疾病有效性。

  • 标签: 食品药品管理 食品安全 抗菌药物 人类疾病 品种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并发呼吸机性相关肺炎(VAP)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1例确诊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病例,按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5岁)、入院时间相同或相近(〈1周)、病情相似,配对71例对照组进行VAP危险因素探讨。结果对16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9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对这9种主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留置胃管(OR=20.4)、呼吸机通气时间(OR=7)、手术与引流(OR=2.2)、ICU入住时间(OR=2)均为VAP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性连枷胸并VAP与留置胃管、呼吸机通气时间、手术与引流、ICU入住时间有关。

  • 标签: 创伤性连枷胸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临床上CHB治疗提供新方向。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CHB治疗中出现CK升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抗病毒方案CK升高比例;分析3/4级CK升高(≥7×ULN)患者临床转归情况;使用甘草酸制剂类药物对患者CK水平影响。结果CK升高CHB患者364例,分析发现CK升高主要见于治疗方案中含有替比夫定患者,另外,使用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中CK也升高。本次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出现CK3/4级升高,这些患者主要以替比夫定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对这30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发现有23例(76.7%)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经肌活检被确诊为肌病。患者使用甘草酸制剂CK水平没有明显升高。结论CHB出现CK升高多见于使用替比夫定患者,CK升高患者预后效果较好,使用甘草酸制剂等对患者CK水平升高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替比夫定 肌酸激酶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脂多糖(LPS)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不同时间8防御素-3(hBD-3)表达,探索hBD-3在呼吸道感染中作用及与细菌感染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人工调控其分泌、防治呼吸道感染进行基础研究方法不同浓度LPS(0.01、0.1、1、10mg/L)诱导HBEC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2、48h)用RT—PCR法检测hBD-3mRNA表达;同时用0.1mg/LLPS诱导HBEC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BD-3蛋白表达。结果0.1mg/LLPS诱导HBEC4h后,可见培养支气管上皮细胞胞质呈棕褐色阳性颗粒,hBD-3蛋白明显表达;不同浓度LPS诱导细胞相同时间后,在同一时间点随浓度增加hBD-3mRNA表达亦随之增加,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浓度LPS在诱导细胞不同时间后,在同一浓度组hBD-3mRNA表达亦随时间而增加,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D-3在HBEC胞质有表达,LPS能诱导HBEChBD-3表达上调,LPS诱导hBD-3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时间依赖性,hBD-3可能参与气道对LPS最初防御反应。

  • 标签: 脂多糖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β防御素3 量效 时效
  • 简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低、组织渗透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以及给药间隔长、给药方便特征,为治疗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常用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结构特点是在喹诺酮母核6位均含有氟。然而近10年来,由于该类药物广泛应用所产生选择性压力,使耐药菌株随之增加,

  • 标签: 奈诺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药动学 安全性
  • 简介: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传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仅次于艾滋病)。WHO"201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新发结核病大约900万例,死亡150万例。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结核病例数约占全球12%。由于临床上患者对抗结核药物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合并艾滋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耐多药结核(MDR-TB)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使抗结核治疗方案制订需要个体化。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药动学 药效学
  • 简介: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由于细菌固有耐药获得性耐药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肠球菌增多,甚至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2000年利奈唑胺上市,是首个应用于临床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MDR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治疗V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新耐药机制发现也使此药在临床上使用遇到了挑战.

  • 标签: 肠球菌 利奈唑胺 耐药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单剂口服吉米沙星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药动学特性,为制订用于中国人安全有效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2名受试者随机、开放、3交叉单剂空腹口服吉米沙星片剂160mg、320mg480mg。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法测定血、尿样中吉米沙星药物浓度。应用Winnonlin分析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吉米沙星160mg、320mg480mg后体内过程均符合非房室模型,平均血清Cmax分别为(0.70±0.19)mg/L、(1.40±0.32)mg/L(1.84±0.35)mg/L;Tmax中位数分别为1(0.5,2)h、1(0.5,2)h1.25(1,2)h;平均t1/2分别为(7.06±1.22)h、(7.02±0.94)h(7.28±0.81)h;平均AUC0-24h分别为(3.86±0.56)mg.h/L、(7.61±0.93)mg.h/L(11.47±1.68)mg.h/L;平均AUC0-∞分别为(4.01±0.57)mg.h/L、(7.71±0.92)mg.h/L(11.62±1.72)mg.h/L;平均Vd分别为(411.45±77.88)L、(423.47±59.48)L(439.21±55.55)L;平均CLt分别为(40.71±6.22)L/h、(42.10±5.46)L/h(42.26±7.14)L/h;给药后48h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38.95±6.14)%、(37.84±6.62)%(35.57±5.07)%。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吉米沙星160~480mg结果显示其符合线性药动学特性,消除半衰期长。给药量约40%以原形药物经肾排出。

  • 标签: 吉米沙星 高效液相色谱 药动学
  • 简介: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q干扰素(IFNα)治疗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000U/mL)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预测价值。结果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log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X^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 标签: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Α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病原菌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治疗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38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溃疡感染82例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分析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病原菌特点影响感染相火危险因素。结果该研究38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3株,革兰阳性菌22株,占51.2%;革兰阴性菌18株,占41.9%;真菌3株,占7.0%。位居前3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均为7侏,各占1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合并视网膜病变、溃疡数目〉2个、合并骨髓炎以及合并肾病等与感染密切相关(P〈O.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以及溃疡数同、骨髓炎是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致,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这些因素预防控制,以降低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率。

  • 标签: 糖尿病 足部溃疡 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第十六期“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与上海《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社共同主办。前者负责学术安排,后者负责会务等,现报名已经开始。学习班将邀请国内知名教授讲授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新进展;中国细菌耐药现状及其临床重要耐药实验室检测;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医师沟通要求;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CLSI规范化操作标准及药敏试验临床意义;

  • 标签: 病原学诊断 感染性疾病 学习班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利奈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23s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与NCBIBlast中E-faecium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G→U突变(G2576U)。结论利奈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rRNA基因点突变相关。

  • 标签: 利奈唑胺 肠球菌 体外诱导 耐药菌株 最低抑菌浓度 点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长征医院ICU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制订医院感染防治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果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2%。与对照组相比,鲍曼不动杆菌致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是机械通气、肿瘤、应用激素。结论针对鲍曼不动杆菌致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感染可导致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及败血症等。自1967年分离到首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以来.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株逐年增加。同时,对其他8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克林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逐年增高。肺炎链球菌所致高耐药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就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耐药机制 耐药基因
  • 简介:10余年前在一项侵袭性曲霉病随机临床试验中,已证实伏立康唑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因此前者被公认为治疗曲霉病首选抗真菌药。此后相继研发了对曲霉及毛霉有效三唑类药物如泊沙康唑、艾沙康唑。Maertens和他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双盲非劣性试验,在527例侵袭性曲霉病(占75%)其他丝状真菌感染患者中比较艾沙康唑伏立康唑疗效。

  • 标签: 伏立康唑 侵袭性曲霉病 随机临床试验 两性霉素B 三唑类药物 非劣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急性中耳炎肺炎链球菌分离株临床分布特点药敏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肺炎链球菌检测结果及药敏情况。结果146例患儿中耳脓性分泌物共检出109株革兰阳性菌株(74.7%),其中肺炎链球菌64株,占58.7%,该菌在≤1岁、〉1-3岁、〉3岁患儿中检出数分别为31株(50.8%,31/61)、25株(56.8%,25/44)、8株(19.5%,8/4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3,P=0.001)。2012、2013、2014年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株数分别为4株(25.0%,4/16)、2株(9.1%,2/22)、2株(7.7%,2/26),3年PRSP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5,P=0.216)。分离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氯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耐药率依次为:96.9%、95.3%、93.8%、84.4%、17.2%、23.4%、18.8%、4.7%、0、0。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对头孢吡肟、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显著高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结论肺炎链球菌是该院〈3岁急性中耳炎患儿主要病原菌,该菌对青霉素耐药率稳定,PRSP分离率有逐年降低趋势。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急性中耳炎 药敏试验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在细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灵敏度、阴性预测值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符合率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对细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 作者: 杨有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随机选取86例,其治疗时间在2019.1-2021.2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95.34%),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6.98%),低于对照组(23.2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疗效较为理想,有效缓解了患者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