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幼保健的护理管理方法及其特点。方法对2016年3月9日~2018年3月4日期间我院产科接收的180例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管理方法,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90例,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有76例患者达到显效、7例患者有效、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达到显效的患者有31例、有效共38例、21例无效,总有效率76.7%(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同样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4.4%(85/90),明显高于对照组68.9%(62/90)。结论将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妇幼保健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护患沟通,构建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尽快缓解患者症状,促进其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妇幼保健院 护理管理方法 优质护理 特点
  • 简介:目的:用免疫色谱法抗-MPB64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和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群的方法学评价。方法:共收集20株临床标本分离菌株、11株参考菌株和1株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应用免疫色谱法检测在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并和传统鉴定方法、实时荧光探针定量PCR法(FQ—PCR)作比较研究。结果:用免疫色谱法检测1株标准菌株为阳性,检测11株参考菌株发现用该法能完全区分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对20株临床分离的标本用免疫色谱检出11株结核菌菌群,检出率为55%;用传统鉴定方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混合菌感染;用FQ-PCR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牛结核菌。免疫色谱法能检测到的最低菌浓度为10^5CFU/ml。免疫色谱法、FQ—PCR法和传统鉴定方法的平均耗时分别为15分钟,1~2天和30天。结论:免疫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和特异性鉴别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免疫色谱法 抗-MPB64单克隆抗体 结核分枝杆菌 菌群 菌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干预在急性中毒患者救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26例急性中毒患者,根据患者编号分组,将326例急性中毒患者分为观察组(n=163)、对照组(n=163)。观察组接受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4.48%,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86.50%,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急性中毒患者救治,实施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院前院内 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干预 急性中毒 救治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2月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前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抢救成功率;转运的时间、急救之前评估的时间、昏迷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结果实验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的时间、急救之前评估的时间、昏迷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护理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转运、评估、抢救时间而提升抢救成功率,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更好改善。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 急救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患者前急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应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急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急救成功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7.50%,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急危重患者前急救采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急救成功概率,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的护理流程,全面提升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三维护理管理模式 急危重患者 院前急救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使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进入本院急诊就诊的145例心血管疾病病人为对象,所选病例对象入院后都施行常规心电图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的诊断检查,评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检查用时、检查反应时间以及诊断所需时间。结果床旁超声心动的检查诊断正确率(91.72%)显著高出常规心电图(51.72%),二者对照差异显著(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用时、检查反应时间及诊断所需时间对照差异均不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心动使用于急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检查,可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鉴别病人疾病类型,诊断准确率较高。

  • 标签: 急诊心血管疾病 床旁超声心动图 检查诊断 使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行院前急救期间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发病后未拨打急救电话而直接送至医院急救的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急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6.00%(48/50)、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急救在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效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院前急救 救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护理老年人进行长期护理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将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入住护理的100名老年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接受长期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六个月、一年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六个月及一年后的各项生活质量测评项目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长期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院 老年人 长期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浆)的多焦视网膜电(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m-ERG)特点。方法应用国外最新发明生产的RETIScanmultifocalERGVersion3.15系统,对16例单眼中浆患者进行研究。患眼为研究组,对侧眼为对照组。刺激为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同时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kernel),并进行双眼对照。结果在1环和2环上,患眼组的a波、b波幅值降低;1环的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浆患眼黄斑中心区a波、b波幅值明显下降,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中心性浆液性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在入院前与入院后,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干预与合理,并研究患者抢救成功的概率。方法对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急救干预的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入院前后的急救护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之后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总结经验。结果在研究的40例患者,其中2例(2.0%)患者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后死亡,现场插入气管辅助患者呼吸5例(12.5%),在口咽出开放气道3例(7.5%),在院外建立静脉通道29例(72.5%),安全运送至医院并接受抢救的患者38例(95.0%)。结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与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前、院内的交接工作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急救配合 院前院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视频眼震电检查鉴别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诊断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行视频眼震电检查,根据结果对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进行鉴别。结果本组中枢性眩晕患者42例(52.5%),外周性眩晕患者38例(47.5%)。结论视频眼震电检查鉴别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

  • 标签: 外周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阐明第三横突综合征红外热成像特征,为第三横突综合征早期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选取长沙市按摩医院治未病中心2016年09-2017年09月体检中心的18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及健康志愿者组共3组,每组60例,采集各组研究对象腰部、小腿部红外热成像图像,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第三横突综合征腰部热呈深红色,中心位置出现高温白点,热区向两侧外延,小腿部呈蓝色低温分布;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部平均温度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P=0.004),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1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组小腿平均温度低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P<0.001)低于健康志愿者组(P=0.012)。结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人群在腰部面部、小腿部有其特定的红外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早期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

  • 标签: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 红外热成像 图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2例2007年2月至2017年10月合并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合并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胸痛症状消失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安全性;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合并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胸痛症状消失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1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诱发出血和1例再次休克,发生率11.11%;对照组3例心力衰竭、4例心律失常、5例诱发出血和4例再次休克,发生率44.44%,P<0.05。干预前心功能指标相似,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合并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高,可有效促进血管再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诊介入治疗 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介入治疗合并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收治的124例前心脏骤停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设置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观察组行急诊介入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后,取得的总治疗有效率为88.7%,大大高于对照组的62.3%(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休克及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合并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明显,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介入 院前心脏骤停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目的:利用前对急性一氧化碳急性中毒患者实施救治。方法:包括脱离中毒环境、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护送患者到达医院进一步治疗等。结果:84例患者除现场死亡5例外,其余79例患者均运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结论:急性一氧化碳患者行院前急救,使中毒症状缓解快,并能够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了病死率、致残率。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治疗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前抢救的抢救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收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58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常规抢救,观察组患者行院前抢救措施及入院后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抢救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对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实施前急救,提升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临床抢救效果较好,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院前抢救 急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缩短眼科住院患者离等待时间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病患87例做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的5月~2016年的5月住院治疗的43例患者做为对照组;将2016年的6月~2017年的6月住院治疗的44例患者做为研究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则实施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针对性护理,对比离等待时间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离等待平均时间明确短于对照组,且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眼科护理工作运用品管圈活动,能大幅缩短患者离等待时间,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对医院整体更加满意。

  • 标签: 眼科住院患者 离院等待时间 品管圈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前急性脑动脉夹层(AA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前救治的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早期临床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常能据此做出初步诊断。镇静、止痛、降压使用β受体主治剂控制心率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关键。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心电图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误诊、漏诊,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愈后的关键。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前早期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心梗患者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替格瑞罗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本中心救治的90例患者(急性心梗),救治时间为2015年3月7日至2017年3月8日,采用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45例,分别采用阿司匹林(对照组)以及阿司匹林+替格瑞罗(观察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阿司匹林+替格瑞罗)治疗期间心肌梗死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心肌程度均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对比差异显著(P小于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罗治疗急性心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梗 阿司匹林 替格瑞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源CT与超声心动两种检查方法在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临床确诊的60例先天性心血管急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血管内畸形患者22例,心脏畸形患者18例、大血管或者连接部位畸形患者20例。均行西门子双源CT检查和经胸超声心动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记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总检出率为96.7%(包括心血管内畸21例,心脏畸形17例和大血管或者连接部位畸形20例),对照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3.3%(包括心血管内畸20例,心脏畸形14例和大血管或者连接部位畸形16例),两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双源CT检查,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对于后续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双源CT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