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不断进步,研究其相关问题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一般资料与方法,在得出相应结论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就此提出了个人观点与看法。

  • 标签: 重复经颅磁 刺激治疗 卒中后抑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我院2012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66例老年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实施固定术,观察组30例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0.0%,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分别为55.6%和19.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的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和运用。

  • 标签: 老年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延迟愈合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卧床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为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 老年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PFNA.蛇形锁定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选我院2013年9月-2016年4月共122例患者,其中62例使用PFNA固定60例使用股骨近端蛇形锁定板。对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对比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下床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PFNA组明显优于股骨近端蛇形板(P<0.05)。结论PFNA作为一种新型髓内固定系统较股骨近端蛇形板具有创伤更小,固定更有效、操作更简单,术后功能恢复更快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PFNA 股骨近端蛇形锁定板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DHS与PNFA手术治疗49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分析。DHS组20例,PFNA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4~18个月,平均10.6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骨折复位效果,股骨颈螺钉的位置,He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固定失败率导致再次手术发生率比DHS组(P<0.05),结论DHS与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及固定并发症方面有优势。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DHS PFNA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在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失败后,采取初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共计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失败的患者23名,对其实施初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在所选取的23名老年患者当中,发生侧板断裂的有13名,螺钉断裂或者头钉松动滑脱者7名,头钉股骨头颈切出者3名。全体患者手术时长为(89.46±21.32)分钟,出血量(634.55±79.41)ml。在手术之后全体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无死亡现象发生。对比第一次手术之前、固定失败之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之后半年内的Harri分数,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败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治疗,能够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极大的改善了髋关节的功能,提高了生存质量。

  • 标签: 转子间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 老年群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板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二种方法的优缺点和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自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锁定板组(35例)和PFNA组(43例),锁定板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板固定治疗,PFNA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结果二组的临床疗效(锁定板组优良率为68.57%、PFN组优良率为55.81%)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49>0.05)。二组中合并小转子骨折分离病例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61>0.05),但PFNA组优良率(83.33%)明显高于锁定板组(50.00%)。二组中合并大转子骨折分离病例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131>0.05),但锁定板组优良率(71.43%)明显高于PFNA组(33.33%)。二组中合并大小转子骨折分离病例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6<0.05)。锁定板组手术平均出血量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6<0.05)。而二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和PFNA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该根据骨折特点和经验进行选择。对合并大转子骨折分离或合并大小转子骨折分离者主张选择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对合并小转子骨折分离者主张选择PFNA。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股骨近端锁定板 PF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5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固定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对比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7%,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本次试验表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安全,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人工髋关节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从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40例。其中接受PF-LCP治疗(PF-LCP组)20人,接受PFNA治疗(PFNA组)20人。所有患者均随访长达6个月。我们记录了每位患者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我们采用了髋关节Harris法评分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PFN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PF-L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PF-L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要显著优于PF-LCP。

  • 标签: PFNA PF-LCP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内固定治疗,研究组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手术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骨科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各3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28个月至骨折愈合后,平均16个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离床时间及术后颈干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统计DCS组发生髋翻1例,DHS组例发生髋翻7例,固定失效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选用DCS与DHS固定在临床操作方面具有相似的手术侵袭性,但DCS固定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DHS DC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FNA-Ⅱ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2月对3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Ⅱ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平均12个月随访无固定松动,无切割,断裂,根据Harris评分优18例,良14例,优良率100%。结论PFNAII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满意。

  • 标签: PFNA-Ⅱ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医药康复技术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超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在我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术的患者一共有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中医药康复技术超早期介入,对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干预以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s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以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折术后超早期采取中医药康复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中医药康复技术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超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瘤变(GIEN)的差异。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3例GIEN患者,均行内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以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镜活检结果显示,53例GIEN患者中,LGIN14例,HGIN31例,ECG8例;镜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LGIN为8例,HGIN为23例,ECG为22例。结论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相比,镜活检GIEN的诊断效果较差。

  • 标签: GIEN 内镜活检 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颅刺激在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00例,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取常规康复训练+经颅刺激治疗的为观察组,择单纯性常规康复训练的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在治疗前两组BI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无意义(P>0.05),经治疗之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经颅刺激治疗可实现对患者BI评分的提升;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经颅刺激治疗可实现对患者NIHSS评分的降低。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经颅刺激治疗,可提升患者康复功能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康复疗效 应用效果 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流式珠技术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的应用。方法选择血液样本共100份,使用Luminex100流式珠仪以及Labscreen流式珠试剂盒进行PRA检测。结果在所有血液样本中,阳性20例,阳性率为20%;其余80例血液样本均显示阴性。其中20例阳性血液样本中,8例有输血史,12例有妊娠史。结论为了能够保证输血安全,在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同时应当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以及病史,对于有输血反应者以及曾经有过输血史的患者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严格行交叉配血。

  • 标签: 流式磁珠 群体反应 抗体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0T敏感加权成像定量测量健康成年人豆状核的相位值,探讨正常脑老化过程中豆状核的脑铁沉积与侧别、性别及年龄的相关性。方法⑴收集年龄20~85岁的126例年龄相匹配的男性组及女性组进行MRI常规及ESWAN扫描,经后处理在校正相位图像上分别测量左/右侧壳核、苍白球的相位值,分析相位值与侧别、性别的相关性。⑵收集年龄20~85岁的157例健康成年人进行MRI常规及ESWAN扫描,按其年龄段分为六组。A组20~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59岁,E组60~69岁,F组≥70岁。经后处理在校正相位图像上分别测量左/右侧壳核、苍白球的相位值,分析正相位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⑴男性组和女性组左/右侧壳核、苍白球的相位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⑵健康成年人壳核、苍白球的相位值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⑶壳核、苍白球的相位值在各年龄段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无相关性(r值=﹣0.072、﹣0.049,P值均>0.05)。结论健康成年人豆状核的脑铁含量与侧别、性别及年龄均无相关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铁沉积 性别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TMS)对产后抑郁症的疗效,寻求产后抑郁症患者保持安全母乳喂养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系统的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典的药物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疗效,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2周后均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1),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t=2.1,p<0.05)。治疗2周,治疗组显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4周、6周差异逐渐缩小。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rTMS治疗产后抑郁症与药物治疗相比,整体疗效相当,但起效更迅速,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产后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