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布洛赫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成就了他生,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年8月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次重要访谈,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年代求学时期、30年代自由作家时期、40年代美国流亡时期、50年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年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谢林认为费希特对反思性自我把握逻辑困境批判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克服这种循环,谢林让自我意识跨越了主体性界限,作为“第东西”,这种绝对自我意识使认知,而且使对反思直观成为可理解。谢林称自我意识对自身这种“认知”为“智性直观”,智性直观之被反思只有通过想象力审美活动才是可能。谢林把对艺术产品审美直观也称作哲学工具论和凭证。为了能够系统地理解人类自由本质问题,谢林给出了有生命、实在自由概念,为不仅把善,而且把恶开启为人类自由选择权哲学提供了空间,在此意义上到达了唯心主义边界。

  • 标签: 谢林 唯心主义 智性直观 艺术 自由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具有颠覆性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确属"项未完成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问题分析来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做了个总体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考虑而在人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必要性。该节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和"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可谓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发展个重要部分,我们可以核心观点看作"知识论"观点:什么样知识有效?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对这个问题回答建立在"意义理论基础之上:有效知识就是那些有意义命题组成知识体系。那么,有意义命题标准是什么呢?他们回答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意义证实原则。本文认为,从石里克对证实原则阐述出发来分析,个非常流行对"证实原则"反驳并没有人们原来想象那么有力,因为该反驳在论证形式上有问题

  • 标签: 石里克 意义 证实原则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前期后期思想上。但他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个思想剧烈变化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他提出"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工具以及现象显示场域,在对现象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个实体描述划分为两描述方法,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根据我们感觉直接经验得来现象和现象背后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可能性不是事实可能性而是逻辑上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由于颜色系统自身逻辑形式决定,表达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先验性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在时间中现象学语言矛盾,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个体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样,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交流功能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内在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对象。近代认识论中对象都是不言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部分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书中由于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对先验客体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性本身、统规则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先验超验、认识论存在论区别。最后考察其先验主体关联,进步指出先验客体先验主体统对象化。通过这系列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中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情感问题康德道德哲学中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为本身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模型背后所隐含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了图像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等图像论核心概念之间关系和差异,揭示了图像如何具有意义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量关系”概念个基本含义,(们)对当时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内容纯粹、理想绝对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关系”诸概念有质意义内涵量领域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那些可量化自然现象本质这。“量关系”诸概念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量概念对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数学化自然科学成就理解消化,同时也整部《逻辑学》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关系”诸概念在量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学》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发展运动。这发现对我们深入理解“量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学》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学》在“量关系”概念论述中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康德实践理性具有宗教“祛魅”功能。实践理性通过将宗教活动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信仰道德化。为了捍卫宗教道德,实践理性方面反驳不适于道德意图无信仰,诸如唯物论、无神论和自由思想不信;另方面,实践理性又拒斥不合乎理性精神伪信仰,譬如宿命论、狂信和迷信。通过实践理性“祛魅”,康德试图将信仰根基重建于道德之上。

  • 标签: 实践理性 袪魅 信仰 道德 宗教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还原引向了绝对(被)给予性,但胡塞尔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第三个还原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也非存在论,而是绝对或无条件,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现象以现象学上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康德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代表作之《纯粹理性批判》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形成和特殊问题解决。这些信息不仅使我们理解康德为什么要用10多年沉默来苦苦思索这部著作,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体系。

  • 标签: 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由洛克给定,目标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即客观精神)自由意志实现自身历程。思维和意志作为精神不同环节,在自由意志历程中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在其中实现精神。自由意志包含三个环节:第,普遍性环节即思维,体现为抽象自由;第二,特殊性环节即意志,体现为特定自由;第三,单性,即前两个环节合题(同),体现为现实自由。自由概念在抽象法领域中历程,场抽象普遍意志自身扬弃运动,意志历经从抽象规定向自我相关规定发展过程。该过程同样体现三个环节:第,所有权对纯粹抽象人格否定,但所有权只是抽象"我东西"规定,尚未在意志内部获得定在,因此需要过渡到诸意志间关系,即契约;第二,契约以双方意志为中介,形成共同意志,但仍不是普遍意志;第三,在不法中,欺诈和犯罪展示了特殊意志之间以及普遍意志特殊意志之间矛盾运动。刑罚(作为普遍意志抽象法)通过否定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否定,从而实现意志否定之否定,并形成意志自我相关,进而实现向道德过渡。

  • 标签: 黑格尔 意志 思维 自由 抽象法
  • 简介:实用主义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隐蔽重要内在关联,这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批判和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自然化黑格尔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化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对立面,即"去先验化"得到论述。因为罗蒂所理解先验哲学基本上指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推进和发展,如此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成功突破,这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尔这里。黑格尔思辨逻辑学并不像罗蒂认为那样带来了先验哲学自然主义化,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现象学本体论方向。罗蒂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尔式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和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如何可能,这以法权和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自由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