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肿瘤较小或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00例肝癌患者为观察组,选择近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研究分析200例患者的AFP水平,并分析了AFP水平与肝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示,肝癌早期患者的AF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的患者中,AFP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结论:研究表明,血清AFP水平是肝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有效生物标志物,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性,但AFP水平提高在预测早期肝癌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建议将AFP水平作为肝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联合脾脏切除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4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资料。将肝癌切除同时行脾脏切除者纳入切脾组(25例),仅行肝癌切除术保留脾脏者纳入保脾组(29例)。临床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肝功能及免疫指标采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切脾组手术时间明显较保脾组更长(P=0.003),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外周血WBC、PL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切脾组显著高于保脾组(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保脾组较切脾组更高(P<0.05);术后免疫功能指标切脾组CD4、CD4/CD8显著升高,而CD8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保脾组(P<0.05)。切脾组及保脾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及1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可行,降低了手术创伤,早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早期肝癌时,MSCT增强扫描、MRI增强扫描及US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辅助诊疗方法。方法:随机抽样法抽取2020年7月~2021年2月发病入院,疑似早期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60例患者均采用MRI、MSCT及US三种设备仪器进行检查,分别评估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检出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一致性。结果:(1)MRI增强扫描对早期肝癌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一致性均高于CT增强扫描,高于US检查 (2)同时对于病灶直径≤2cm的早期肝癌患者, MRI的诊断准确率优于CT、US。结论:MRI增强扫描是早期肝癌无创性影像诊断中较为可靠的检查,能够全面的对早期肝癌患者病灶范围及直径进行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术后经门静脉区域灌注化疗对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pring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所有检索均截止至2012年1月10日。检索所有有关肝癌术后区域灌注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筛选和提取资料,并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手术切除组相比,术后区域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降低近期复发率,术后1年复发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CI)为0.48(0.39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8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并将其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判断超声造影的准确率。结果: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病理检查比较,符合率是97.50%(78/80),在病理诊断中,分为中-低分化癌、高分化癌和透明细胞癌三种,超声造影显示,中-低分化癌病灶初始增强时间为(14.12±5.21)s,强化峰值时间为(22.12±7.21)s,出现消退时间为(60.21±26.21)s。高分化癌病灶初始增强时间为(20.23±2.91)s,强化峰值时间为(25.21±9.12)s,出现消退时间为(263.21±113.12)s;透明细胞癌病灶初始增强时间为(25.21±9.21)s,强化峰值时间为(30.21±9.12)s,出现消退时间为(134.21±67.21)s。中-低分化癌初始增强时间、强化峰值时间、出现消退时间短于其他两种类型病灶,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高,和病理结果符合率高,可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的实施中,将纳入7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基本资料调查分析后确认符合研究入组标准,同时为达成研究目的,将对其实施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过对70例患者实施二维超声诊断后准确确诊51例,而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则准确确诊68例,诊断准确率72.85%、97.14%,相比之下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同时,在超声造影检查时确认中-低分化癌病灶数最多,且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均与高分化癌、透明细胞癌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进行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较高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的实施中,将纳入7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基本资料调查分析后确认符合研究入组标准,同时为达成研究目的,将对其实施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过对70例患者实施二维超声诊断后准确确诊51例,而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则准确确诊68例,诊断准确率72.85%、97.14%,相比之下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同时,在超声造影检查时确认中-低分化癌病灶数最多,且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均与高分化癌、透明细胞癌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进行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较高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为了分析超声造影的应用效果,将本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3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超声造影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措施,比较两组方法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对比发现,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为93.15%,常规二维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83.56%,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采取超声造影诊断措施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治疗打下良好基础,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肝癌患者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1月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指标、术后康复指标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持续时间及24小时内术后下床活动例数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均未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在肝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应用能减少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普美显MRI在肝癌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6例肝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验,确诊其中有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有14例单纯性肝硬化患者。将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单纯性肝硬化患者作为参照组。并使用普美显MRI和MRI平扫对患者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的HEF值相比于参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普美显MRI诊断肝癌的特异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均高于MRI平扫的诊断结果。结论普美显MRI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将HEF值作为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实际效果。方法:我们对 2015 年 5月 -2016 年 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 2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经临床诊断确诊,这 213例患者体内共有 284个结节病灶。我们对所有患者使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为其两年的随访观察,观察记录所有患者的死亡率和存活率以及肿瘤的坏死程度。结果:经过随访观察,我们发现,在这 213例患者中有 161例患者存活,另外的 52例患者发生死亡。在所有患者的 284个结节病灶中,有 266个结节的肿瘤呈现出完全灭活的状态;与此同时,有 3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疾病,其中有针道种植患者 2例,胆瘘患者 1例;此外,有 2例患者在治疗初期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但经临床治疗后恢复好转。结论:临床上使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生存指数和预后。且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