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甲状软骨单针记录电极监测神经功能,对比导管(ET)表面电极,探讨该电极的监测可靠性、风险预警性、应用稳定性。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共136例甲状腺手术中涉及的182条神经行标准化监测,单针电极与监测导管电极同时记录肌电信号(EMG)参数,对比验证单针电极获得的EMG参数特点、神经损伤预警功能以及监测稳定性。结果V1信号中单针电极振幅(2 048±706) μV>ET电极振幅(890±406) μV,R1信号平均振幅(2 736±882) μV>(1 563±560) μV(n=182,迷走神经:t=34.078,P<0.05;喉返神经:t=27.063,P<0.05),潜伏期与ET电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迷走神经:t=-1.578,P>0.05;左侧迷走神经:t=-2.868,P>0.05;喉返神经:t=-3.276,P>0.05);ET表面电极中位恢复时间为4 min(2~8 min),单针电极中位恢复时间为5 min(3~9 min);8例ET电极出现假阳性结果病例中单针电极工作如常。结论单针电极具有与ET电极相同的监测功能和效果,且接收振幅显著,信号稳定,无假阳性结果干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复杂性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神经监测(intraope rative neural monitoring,IONM)对预防其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和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86例复杂性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神经监测仪来探测喉返神经走形区域,从而指导颈段喉返神经全程暴露以及在术中不同时段监测喉返神经功能情况。结果:86例复杂性甲状腺手术患者中成功实现喉返神经监测78(成功率90.7%)例,术后患者均无明显的喉返神经损伤。结论:IONM可以有效提升复杂性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故手术室护士应加强其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以进一步掌握神经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了解常见故障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措施,更好的与外科医生、麻醉医生配合,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联合“喉上神经外支分型”在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以及全切手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采用IONM“联合喉上神经外支分型”解剖法)和对照组(采用同期同法手术治疗但直接结扎上极血管未行常规EBSLN显露)。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记录试验组EBSLN解剖亚型数目。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估嗓音障碍指数-10(voice handicap index10,VHI-10),于术后1个月、6个月使用喉镜检查双侧声带运动情况。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827例患者1 377支EBSLN,其中男317例,女510例,年龄24~58岁,试验组413例691支,对照组414例686支。术中神经监测定位率98.3%(679/691),神经解剖亚型分布为Ⅰ型16.4%(113/691)、Ⅱa型21.3%(147/691)、Ⅱb型31.4%(217/691)、Ⅲa型10.4%(72/691)、Ⅲb型3.9%(27/691)、Ⅲc型16.6%(115/691)。2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试验组术后神经损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比7.5%,χ²=12.659,P<0.001),VHI-10评分在术后3次随访中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01)。经术后2次喉镜复查,试验组3例、对照组23例患者存在声带松弛、双侧斜形不对称等现象,考虑为永久性损伤。其余出现症状的患者均在随访期间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喉镜证实上述表现减轻,考虑为暂时性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IONM联合“喉上神经外支分型”在EBSLN功能保护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可明显降低EBSLN的损伤率,较传统方法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AMR)监测的适宜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方法选择术前诊断为面肌痉挛并拟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4岁,体重指数≤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0 mg/kg、舒芬太尼0.3~0.5 μg/kg和丙泊酚1.5~2.5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行电生理监测,电刺激面神经颧支,在颏肌记录AMR的基础值;同时使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监测NMB程度,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后,在不同NMB程度(100%、75%、50%和25%)时测定AMR的振幅和潜伏期,计算振幅保留比率(实测AMR振幅与基础值的比值),分析振幅保留比率和潜伏期与NMB的关系。AMR监测中适宜NMB程度的判断标准:1.AMR振幅保留比率≥50%;2.电刺激面神经无任何体动反应。结果在不同NMB程度进行电刺激面神经时,均无患者发生体动反应。振幅保留比率(Y)与NMB程度(X)呈负相关(r=-0.943,t=-42.73,P<0.001),回归方程为Y=90.36-0.894 7X,决定系数R2为0.880 4(F=1 825.41,P<0.001);潜伏期与外周NMB程度呈正相关(r=0.879,t=28.67,P<0.001),回归方程为Y=10.77+0.074 3X,决定系数R2为0.768 1(F=821.30,P<0.001)。判断微血管减压术中AMR监测的适宜NMB程度为25%~4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中AMR监测的适宜NMB程度为25%~45%。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暴露与神经监测喉上神经外支(EBSLN)在甲状腺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乳甲外科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行开放甲状腺癌手术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进行神经监测,将其分为监测组(n=300)和未监测组(对照组)(n=200),对照组患者术中常规暴露EBSLN,肉眼观察;监测组患者术中给予EBSLN监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嗓音障碍指数量表简版(VHI-10)评分、声带功能及血清甲状旁腺素(PTH)、钙离子(Ca2+)水平变化。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EBSLN损伤、甲状旁腺损伤及低钙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监测组手术时间[(112.32±10.42)min]、术中出血量[(10.58±5.04)mL]、引流管拔管时间[(2.07±0.54)d]、术后第1天引流量[(10.55±3.58)mL]、术后住院时间[(3.03±1.03)d]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t=18.68、15.09、15.24、32.98、27.37,均P < 0.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标准化噪音能量(NNE)、振幅微扰、基频微扰、基频值均明显降低,谐波噪声比(HNR)值、VHI-10评分明显升高,且监测组术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均更为显著(t=43.31、27.10、46.45、37.11、8.97,均P < 0.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PTH、Ca2+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PTH、Ca2+水平降低更显著(t=41.14、5.99,均P < 0.001)。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钙血症4例(1.33%)、甲状旁腺损伤0例(0.00%)、EBSLN损伤8例(2.67%)]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3.41、74.17、76.29,均P < 0.001)。结论开放甲状腺癌术中监测EBSLN,可有效改善患者嗓音及声带功能,降低EBSLN损伤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区手术的应用及心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中电生理监测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6例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的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的术中及预后情况,选取我科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总计16份手术病例,其中有听神经瘤切除术3例,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3例,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9.6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并成功完成,术后清醒存活,术中均应用颅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总结病例中,3例听瘤患者,有2例术中波形提示患侧听觉诱发电位降低,术后伴有听力下降,1例正常。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13例,面肌痉挛9例、三叉神经痛4例,术中监测提示的波形变化与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均有正相关性。结论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对于辅助术中手术操作,指导肿瘤切除并神经功能保护有确切作用,监测波形及数据变化对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及评估预测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在开展甲状腺手术之前,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神经损伤和声带疾病的发病概率,对返喉神经进行鉴定是一种安全并且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在中心淋巴结的清除、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甲状腺肿大患者当中,安全地对神经进行鉴定,并且保持神经的功能是比较难以实现的。术中神经监测是手术的一种辅助手段,主要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对神经的连续性进行观察,同时也监测神经系统的电生理传导功能情况,了解患者在接受手术的时候是否有神经损伤的情况存在。甲状腺手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手术的过程当中,对患者到喉神经进行保护。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以很好的帮助手术主刀医生判断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因此在未来的医学发展当中,医学研究者需要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更多的深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IOM)对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脑脊髓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进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观察组术中联合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性指标、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脊髓神经功能。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脱机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低于对照组[(10.72±2.08) h比(13.58±2.12) h、(3.10±1.06) d比(5.48±1.24) d,t=2.037、2.517,P<0.05],观察组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1%(15/63)比55.56%(35/63),χ2=4.612,P<0.05],观察组术后的脑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98.41%(62/63)比90.48%(57/63),Z=8.231,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用于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脑脊髓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电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