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近2年来入院的80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将入院患者数字随机分为监测组和非监测组,测量患者肿瘤大小,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统计,评估患者术前听力下降情况,是否存在面部麻木,听神经鞘瘤后组相关症状,面神经功能等级等表现。监测组在实施听神经鞘瘤切除时进行面神经监测,非监测组在手术过程不进行监测,两组患者均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行全切或次全切。术后3 d再次评估其听力情况,面部麻木,后组相关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等级,同时于术后1个月评估其预后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评估均未见显著差异,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组面部麻木发生率为42.9%(15/35),明显低于未检测组86.7%(39/45)(P<0.001);面神经功能分级监测组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较未检测组[Ⅰ级(1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9例)]显著降低(P<0.001);预后GOS(4.60±0.55)较未检测组(3.78±0.67)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鞘瘤切除手术能够提供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避免面听神经损伤,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面神经 听神经鞘瘤 显微手术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下肢病变最为常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显微神经减压已经成为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首选手术方法。近年来国内部分神经外科中心开展了相关手术,开展了生理监测下的手术治疗有助于临床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标签: 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 显微神经减压术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可使患者致残,降低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并因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脊髓功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损伤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有效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的脊髓功能监测手段,包括神经生理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和漫射光学。神经生理监测是目前最常用手段,漫射光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脊髓监测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未来漫射光学在脊髓监测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

  • 标签: 脊髓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 漫射光学
  • 简介:摘要听神经瘤手术目前已从拯救患者生命提升至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而中保护面神经对于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神经生理监测对于保护面神经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实时精确辨认和定位面神经,还可评估面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目前的神经生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触发肌电图、自发肌电图及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本文将对听神经神经生理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及其技术陷阱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昏迷通常是指多种病因导致的1个月以内的严重意识障碍。因脑损伤程度不同,昏迷患者预后各异。昏迷早期准确的预后评估有利于临床决策的制定及医患沟通。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手段包括各种临床量表、CT、颅内压监测以及血或脑脊液样本等。但受外伤、气管插管、药物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对患者的预后做出准确的判断。神经生理监测是临床上用于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又一种手段。本文综合以往研究,分析常规脑电图描记(EEG)、诱发电位(EPs)及事件相关电位(ERPs)3种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在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甲状腺手术应用甲状软骨单针记录电极监测神经功能,对比导管(ET)表面电极,探讨该电极的监测可靠性、风险预警性、应用稳定性。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共136例甲状腺手术涉及的182条神经行标准化监测,单针电极与监测导管电极同时记录肌电信号(EMG)参数,对比验证单针电极获得的EMG参数特点、神经损伤预警功能以及监测稳定性。结果V1信号单针电极振幅(2 048±706) μV>ET电极振幅(890±406) μV,R1信号平均振幅(2 736±882) μV>(1 563±560) μV(n=182,迷走神经:t=34.078,P<0.05;喉返神经:t=27.063,P<0.05),潜伏期与ET电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迷走神经:t=-1.578,P>0.05;左侧迷走神经:t=-2.868,P>0.05;喉返神经:t=-3.276,P>0.05);ET表面电极位恢复时间为4 min(2~8 min),单针电极位恢复时间为5 min(3~9 min);8例ET电极出现假阳性结果病例单针电极工作如常。结论单针电极具有与ET电极相同的监测功能和效果,且接收振幅显著,信号稳定,无假阳性结果干扰。

  • 标签: 喉返神经损伤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手术 甲状软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电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 标签: 电生理监测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的神经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侧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生理角度证实该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持续神经监测(C-IONM)和间断性神经监测(I-IONM)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59例接受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神经监测方式分为C-IONM组和I-IONM组。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功能评估采用(±s)表示,行独立t检验;喉返神经损伤情况行χ2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两组神经监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患者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86条,其中11条中出现肌电图( EMG)振幅下降>50%,且在停止手术操作后10 min内均逐渐恢复至初始R1信号水平的70%以上,平均恢复时间为(6.7±2.5) min,两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毕时EMG振幅和潜伏期较同组APS电极刺激初始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两组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结构正常,纤维细胞完整,无神经束水肿及神经内血管损伤发生。结论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C-IONM技术和I-IONM技术在降低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方面疗效近似,两种神经监测技术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无影响,均安全可靠。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腹腔镜 喉返神经 监测,手术中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标:为了确定神经监测( FNM)在预防复发腮腺癌患者全腮腺切除术后立即和永久性面神经无力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总结发现:在复发腮腺癌切除的主要病例 FNM降低了术后立即出现面神经无力的风险,并且可降低永久性神经无力的风险。

  • 标签: 复发腮腺癌,腮腺切除术,面神经监护仪,术中面神经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神经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区。应用神经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区,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区。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区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神经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区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神经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区,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癫痫 运动皮质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诱发电位, 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桡神经(radial nerve, RN)/骨间后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PIN)沙漏样狭窄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并探讨其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8例RN/PIN沙漏样狭窄患者的术前电生理结果,统计病变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结果18例患者电生理检测前的病程为3周至13个月,完全损伤者14例(77.8%),不全损伤者4例(22.1%)。电生理结果与中所见符合率94.4%。除与沙漏狭窄直接相关的异常之外,88.9%的RN沙漏患者和11.1%的PIN沙漏患者合并其他神经异常。其中,8例RN沙漏患者合并患侧正中神经(50%)、尺神经(50%)、肌皮神经(37.5%)、腋神经(25%)、肩胛上神经(25%)、肱三头肌肌支(75%)以及对侧上肢(25%)、对侧膈神经(12.5%)和四肢神经(12.5%)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异常插入电位、静息自发纤颤电位、轻收缩时限延长、用力收缩单纯相以及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减低,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异常。结论RN/PIN沙漏样狭窄常合并其他神经异常;沙漏病变位置越高,累及范围越广。其与周围神经卡压的电生理特征不同,可能存在神经痛性肌萎缩。

  • 标签: 电生理学 桡神经 骨间后神经 沙漏样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技术在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应用FNMEP监测技术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83例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肿瘤全切75例(90.4%)、次全切8例(9.6%)。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术后迟发出血死亡1例(1.2%)。术后3 d,面神经House-Brackmann (H-B)分级Ⅰ~Ⅱ级患者62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66.8%,93.4%);H-B分级Ⅲ级患者11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45.6%(38.7%,43.8%);H-B分级Ⅳ级患者7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23.1%(16.4%,25.6%);H-B分级Ⅴ~Ⅵ级患者3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6.7%(3.5%,7.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H-B分级呈负相关关系(rs=-0.895,P=0.000)。结论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中行FNMEP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神经 运动诱发电位 桥脑小脑角 功能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理监测(NM)辅助下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5例C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应用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NM组),26例单纯应用PECD治疗(PEC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8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颈部疼痛VAS分别为(2.1±1.2)、(2.0±1.1)分,上肢VAS分别为(2.4±1.2)、(2.2±0.8)分;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部VAS分别为(0.8±0.5)、(0.7±0.5)分,上肢VAS分别为(0.8±0.7)、(0.8±0.5)分,均较术前[颈部:(6.0±1.0)、(5.9±1.0)分,上肢:(7.1±0.9)、(7.4±0.9)分]明显降低(t=12.670~27.305,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7~0.917,均P>0.05)。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JOA评分分别为(12.7±0.8)分、(12.6±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6±0.7)分、(14.4±0.8)分,均较术前[(11.1±1.0)分、(10.9±0.8)分]明显升高(t=-11.074、-14.829、-9.603、-13.086,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42、0.003,均P>0.05)。NM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PEC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5、-0.922,均P>0.05),但住院时间、并发症均显著减少(t=-2.815,χ2=4.755,均P<0.05)。结论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CSR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电生理 颈椎内镜 钥匙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术前MRI 3D重建技术定位臂丛神经鞘瘤,并结合肌电监测在臂丛神经鞘瘤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6例良性臂丛神经鞘瘤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并利用3D重建技术定位肿瘤,显露神经鞘瘤后,均在肌电监测下确定安全区,从安全区进入,显微切除肿瘤。结果16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随访3~40个月,肿瘤无复发,预后良好。结论术前MRI 3D重建技术定位臂丛神经鞘瘤,中行肌电监测,确定安全区后进行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臂丛 神经鞘瘤 术中肌电监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应用肋间神经移位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当中选择 4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在 2012年 12月 -2019年 6月期间。将其中接受肋间神经移位的 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未接受手术治疗的 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治疗过程应用肋间神经移位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屈肘功能,同时未损伤患儿的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肋间神经移位术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舒更葡糖钠使甲状腺癌根治喉返神经监测信号快速恢复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择期在喉返神经监测下行甲状腺癌根治的患者,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体重40~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行肌松监测;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当肌颤搐比值为0时行气管插管通过调节罗库溴铵输注速率维持肌颤搐比值0~10%。监测喉返神经信号时,停止输注罗库溴铵,采用序贯法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初始剂量为2 mg/kg,若3 min内能监测到稳定的喉返神经信号视为有效,下一例患者按0.2 mg/kg的梯度递减给药;若3 min内测不出稳定的喉返神经信号则为无效,下一例患者按0.2 mg/kg的梯度递增给药。计算舒更葡糖钠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舒更葡糖钠使甲状腺癌根治喉返神经检测信号快速恢复的ED50为0.98 mg/kg,95%可信区间为0.94~1.02 mg/kg。结论舒更葡糖钠使甲状腺癌根治喉返神经监测信号快速恢复的ED50为0.98 mg/kg。

  • 标签: 喉返神经 监测,手术中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舒更葡糖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剂量琥珀酰胆碱与小剂量罗库溴铵用于麻醉诱导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本院120例同一外科医师团队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监测患者,随机分为A组:麻醉诱导肌松药物为琥珀胆碱1.5 mg/kg;B组:麻醉诱导肌松药物为罗库溴铵0.3 mg/kg。麻醉医师待肌松监测显示到最大抑制后,通过气管插管条件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条件。记录各组插管时间、等待时间;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电信号基础值;以及血压波动、术后咽痛、声音嘶哑、低氧血症、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外科医师通过神经肌电监测仪进行喉返神经刺激评估两组患者喉返神经监测情况。结果A组患者气管插管条件优于B组,A组插管时间、肌松监测时间小于B组,两组手术监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首次神经监测信号值大于B组,A组首次监测例数多于B组,两组患者无体动,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术后并发症,A组咽痛少于B组,A组有少量患者发生肌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5 mg/kg琥珀酰胆碱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可以提供较好的插管条件,不影响外科医师中行喉返神经监测,同时减少患者术后咽痛的发生。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喉返神经 琥珀酰胆碱 罗库溴铵 术中神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