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抢救第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之一,而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实施的抢救性保护,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以非遗视角下鄂伦春族传统说唱艺术抢救性的路径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从现代化、城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亟待加强。其次,历时性地回顾了我国运用抢救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的实践,通过一些实例凸现出已取得的成效。最后,厘清抢救性保护应树立的正确理念,并紧密联系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及运用数字技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对策性建议。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核染色质中的一种非组蛋白,在机体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不同亚细胞定位的HMGB1发挥不同的功能。一方面,HMGB1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转移,介导免疫逃逸与免疫耐受;另一方面,HMGB1能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调节抑癌基因表达,抑制细胞侵袭与转移,提高抗肿瘤治疗功效,从而实现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MGB1与肿瘤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明确HMGB1的功能将为肿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启示,本文主要围绕HMGB1在肿瘤发展中的双重作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B族链球菌快速抗原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之中,收诊的200例孕妇,与孕妇孕周35~37周做阴道分泌物、肛周分泌物采集,对比分析细菌培养、PCR检测的B族链球菌阳性率;并抽取院内阳性、阴性各50例孕妇,进行分娩结局、并发症对比分析。结果:PCR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检测率(P<0.05);阳性组产妇分娩方式,对比阴性组无差异(P>0.05);阳性组产妇的分娩并发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对孕周35~37周的孕妇,通过PCR做B族链球菌快速抗原检测,可以判断孕妇分娩情况,通过尽早干预保证分娩安全,临床价值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100例阴道分娩孕妇为研究对象。并根据B族链球菌检验结果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60例)。将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研究,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两组孕妇在妊娠年龄、胎位是否异常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孕妇在怀孕周期、是否有流产史以及未使用抗菌药物上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怀孕周期≤37周、有过流产史以及未使用过抗菌药物。 结论 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怀孕周期≤37周、有过流产史以及未使用过抗菌药物,因此,孕妇应自我警觉,定期定时的进行检查,用以预防感染或发生感染可以及时治疗,不仅对自身生命安全起到了保护作用,更加是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负责。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家族性多发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家系中CCM1基因新发突变情况。方法长期跟踪观察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一家族性多发CCM家系,并对家系中部分患者、健康成员的血液和(或)病理组织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筛选出该家系可能的致病基因,然后对致病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其蛋白产物三维结构预测。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者均存在一种CCM1基因缺失-移码突变(c.1635delA),该突变导致参考碱基"T"的缺失且该突变目前尚未被报道,而健康成员未存在上述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显示,CCM1基因第15号外显子1635处碱基"A"缺失,引起CCM1基因阅读框架改变,导致1652~1654位的核苷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AG。蛋白产物三维结构预测显示该新发突变可能导致KRIT1蛋白功能区(C-末端)的Ferm-3结构域部分缺失。结论一种CCM1基因新发缺失-移码突变(c.1635delA)致使该家系中家族性多发CCM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前节参数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PEX患者84例(114只眼)、PEXG患者70例(96只眼)、POAG患者72例(88只眼)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CON)80例(80只眼)进行研究,均为维吾尔族,分析各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水平曲率K1及垂直曲率K2)等眼前节参数的差异。结果CON、PEX、PEXG及POAG组患者性别比例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CON、PEX、PEXG及POAG组患者CCT分别为(545.52 ± 34.22)、(536.81 ± 42.64)、(516.74 ± 32.39)、(530.38 ± 28.72)μm,CON、PEX及POAG组患者均高于PEXG组(P均< 0.05),PEXG组CCT变薄;CON、PEX、PEXG及POAG组患者ACD分别为(3.05 ± 0.38)、(2.87 ± 0.36)、(2.77 ± 0.41)、(2.81 ± 0.32)mm,与CON组比较,PEX、PEXG及POAG组患者ACD均较低(P均< 0.05);各组患者间LT、AL、K1及K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PEX患者ACD较CON组更浅,但PEXG患者CCT较PEX患者更薄。
简介:摘要A族β-溶血性链球菌(酿脓链球菌,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始终未设定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中介和耐药的折点,并且推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为治疗GAS感染的一线药物。然而,却有不少报道中出现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中介率、耐药率,且大多来自国内研究和国内主要耐药监测网。回顾国内外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谓“中介”或“耐药”的报道,发现存在诸多疑问,如这些菌株并非真正的“耐药”,而是否真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而青霉素敏感性降低菌株是否携带青霉素结合蛋白2X突变基因,这些疑问均未得到确切证实。通过本文,以期广大临床医生、药学和微生物学工作者关注GAS及其耐药问题。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且具有强大促炎特性的非组蛋白核蛋白,是已经明确的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炎性介质之一。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HMGB1通过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Toll样受体(TLR)等结合调控ARDS,并且能够显著增加ARDS的致死率,但HMGB1的释放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HMGB1在ARDS中的释放机制及其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tch、炎症小体、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氧(RO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等信号通路或依赖途径的关联进行系统性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测量的方法对面部软组织进行测量,研究正常面部软组织的立体结果,建立正常面部软组织的正常值,为错畸形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44例受试者(蒙古族女性77例,男性70例)拍摄三维立体影像,并在软件上进行20个标志点的确定,23个角度、13个线距的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 22.0统计分析,对比男女面部差异。结果共有20项测量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是:全面凸角、鼻尖角、鼻尖突度、鼻额角、鼻根突度、INPG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颏沟深度、颏突度、全面高、下面高、面上1/3角、面下1/3角、上面宽、面宽、下面宽、种族上三角、美学前三角、美学上三角。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男性鼻部挺拔,侧貌较凸,鼻根部较凹,下唇相对于颏部较突,面部较宽,蒙古族女性鼻尖部较圆钝,鼻根部更加高挺,并且男女均为上面高>中面高>下面高,男性下面高大于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GBS)定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56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入组孕妇均取阴道下1/3处内阴分泌物进行GBS培养与筛查,依据GBS筛查结果,将入组孕妇分为GBS阴性组(8例)、GBS阳性组(559例)。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并分析妊娠结局与GBS定植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孕周、产次、孕次、流产史、居住区域、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S阳性组孕妇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BS阴性组[5/8比7.69%(43/559)、3/8比5.01%(28/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妇GBS定植与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呈正相关(r = 0.632、0.573,P<0.05)。结论妊娠晚期GBS定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加强GBS筛查,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孕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于35~37孕周时采取荧光定量PCR进行GBS DNA检测的1 149例晚孕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81,GBS DNA呈阳性)与对照组(n=1 068,GBS DNA呈阴性)。对研究组GBS感染孕妇,采取产时抗菌药物预防(IAP)措施。收集2组受试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孕次、产次、流产史、分娩方式,分娩孕龄与人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维生素D含量,妊娠期糖尿病(GDM)、胎膜早破与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以及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第4周GBS感染随访结果,并采用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通过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文号:[2016]伦审批第001号)。结果①2组孕妇中,初产妇与经产妇构成比、流产史、GDM发生率、血清维生素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与分娩时BMI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5,χ2=69.972、P<0.001,t=7.054、P<0.001)。②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时BMI≥25 kg/m2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均为晚孕期孕妇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01、6.137,95%CI:1.782~4.722、3.737~10.078,均为P<0.001)。③研究组孕妇产褥期感染、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7%(3/81)与4.9%(4/81),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9/1 068)与1.0%(11/1 06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χ2=6.150、P=0.013)。④研究组孕妇分娩的81例新生儿的出生后1周GBS阳性率为53.1 %(43/81),早发型GBS肺炎发生率为2.5%(2/81)。结论分娩时孕妇BMI≥25 kg/m2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均为其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可导致其产褥期感染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血脂异常分布差异和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19年9~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体检中心体检的,就读于新疆医科大学的大学生,按照民族分为汉族和维吾尔族,选取资料完整的、年龄20~26岁的大学生共4 780人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记录每名入组对象的身高、体质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和空腹血糖(FBG)。分析并比较两组学生血脂异常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评估影响BMI的因素。结果纳入的4 780人中,汉族2 626人,维吾尔族2 154人,平均年龄(21.0±1.6)岁,男性1 551人(32.4%)。对比维吾尔族学生,汉族学生的平均年龄较小(20.7岁比21.4岁),男性比例较高(36.1%比28.0%),TG(0.92 mmol/L比0.82 mmol/L)、HDL-C(1.45 mmol/L比1.41 mmol/L)和FBG(4.89 mmol/L比4.77 mmol/L)水平较高(均为P<0.001)。对比维吾尔族男生,汉族男生的体重、身高和BMI也较高(均为P<0.05);对比维吾尔族女生,汉族女生的体重和身高也较高(均为P<0.05)。汉族学生高TG率较维吾尔族学生高(7.0%比3.6%,P<0.001),而维吾尔族学生低HDL-C率较汉族学生高(23.0%比17.5%,P<0.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均是BMI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的血脂异常分布存在差异,而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和体重均是BMI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GBS)定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56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入组孕妇均取阴道下1/3处内阴分泌物进行GBS培养与筛查,依据GBS筛查结果,将入组孕妇分为GBS阴性组(8例)、GBS阳性组(559例)。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并分析妊娠结局与GBS定植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孕周、产次、孕次、流产史、居住区域、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S阳性组孕妇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BS阴性组[5/8比7.69%(43/559)、3/8比5.01%(28/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妇GBS定植与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呈正相关(r = 0.632、0.573,P<0.05)。结论妊娠晚期GBS定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加强GBS筛查,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血管炎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冠状动脉病变,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在川崎病急性期,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血清水平升高,尤其是在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中更高,且发现HMGB1基因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有关。HMGB1是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通过HMGB1/RAGE通路在促进川崎病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就HMGB1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在维吾尔族肺癌患者中的表达量和MTHFR基因677C/T、1298A/C多态性分布对维吾尔族肺癌患者进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50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维吾尔族者50名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酶切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群体内MTHFR基因677C/T和1298A/C多态性分布。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肺癌患者组织中MTHFR的表达量,以及MTHFR的表达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TCGA数据库显示在830例肺腺癌样本中MTHFR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在824例肺鳞状细胞癌样本中MTHFR也显著高表达。试验组中MTHFR 677CC基因型频率为26.0%,677CT基因型频率为42.0%,677TT基因型频率为32.0%;对照组中MTHFR 677CC基因型频率为68.0%,677CT基因型频率为20.0%,677TT基因型频率为12.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中MTHFR 1298AA基因型频率为30.0%,1298AC基因型频率为38.0%,1298CC基因型频率为32.0%;对照组中MTHFR 1298AA基因型频率为64.0%,1298AC基因型频率为22.0%,1298CC基因型频率为1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CGA数据库显示,肺腺癌样本和肺鳞状细胞癌样本中MTHFR均较癌旁组织高表达。维吾尔族肺癌患者中MTHFR 677C/T和1298A/C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MTHFR是肺癌进展中的促进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