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心理及食管压力的影响。方法将88例弥漫性食管痉挛(DES)患者设为干扰组,44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干扰组又分为干预1组与干预2组,每组44例。干预1组患者入院后常规治疗,干预2组在干预1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抑郁治疗,对各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食管压力测定,对干预组进行消化道症状的综合评分。结果干预1组及干预2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HAMA评分及食管压力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干预1、2组治疗后的HAMD、HAMA评分及食管压力均低于治疗前(P〈0.05);干预1、2组治疗后的食管蠕动波幅、食管收缩持续时间、食管运动异常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干预1组的总有效率为47.73%,干预2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两组比较P〈0.01,干预2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干预1组。结论心理异常及食管运动功能紊乱对DES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影响,抗抑郁治疗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简介:目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面肌痉挛患者4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常规组采用传统神经分支切断手术进行治疗,微创术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面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患者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面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术前两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相似,P>0.05;术后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高,并发症少,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应用于挠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共收治的76例脑性瘫痪儿童,将所有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脑性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观察组脑性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方式,对比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脑性瘫痪儿童实施物理疗法及引导式教育具有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评分,改善患儿的身体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高血压内囊出血伴半身瘫痪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以我院康复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高血压内囊出血伴半身瘫痪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分别于入院时与出院时对比两组的肌力变化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在0~Ⅱ级肌力患者以及Ⅲ~Ⅴ级肌力患者所占比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中0~Ⅱ级肌力患者12例(35.29%),Ⅲ~Ⅴ级肌力患者22例(64.71%),肌力总体水平有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内囊出血伴半身瘫痪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患肢肌力,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中风施行中医护理服务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收集2013年3月2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红篮球抽取法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施行中医护理服务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及MMSE评分分别为(5.13±1.04)分、(79.03±8.52)分和(26.47±0.83)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中风施行中医护理服务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针灸理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瘫痪肢体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方式,护理组采用针灸理疗与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瘫痪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护理前后,两组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指标大小明显增大,同时护理后护理组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指标大小分别是(21.22±5.14)、(23.62±5.11),对照组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指标大小分别是(13.49±4.48)、(16.61±4.00),两组对应指标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针灸理疗与护理干预操作后,对于改善患者的瘫痪肢体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了临床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口腔共鸣的差异,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KI腔共鸣异常的特征。方法以学龄前痉挛型脑瘫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5例为实验对象,采用实时言语测量仪采集提取两组儿童/a/、/i/、/u/发音平稳段的第一、二共振峰(F1、F2),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儿童/a/F1、/a/F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F,有显著性差异(P〈0.05);/i/F2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u/F1无显著性差异(P〉0.05);/u/F2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易出现口腔共鸣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后位聚焦;/i/F2、/u/F2值可为脑瘫患儿口腔共鸣障碍的评估诊断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其与超滤量(UFV)、超滤率(UFR)、和透析中不同时段的关系。方法将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统计其合并症和症状性肌肉痉挛发生率及各时段症状性肌肉痉挛数,并与UFV、UFR、UFV/W、血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症状性肌肉痉挛发生率老年组为64%,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36%,超滤量>3L、超滤率>750ml/h时肌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3%和50%以上。超滤量>3L、超滤率>750ml/h时肌肉痉挛发生率在0.8%和28%以上。两组在HD第3h、4h时段肌肉痉挛例数明显高于HD开始1h、2h时段。结论UFV、UFR过大是症状性肌肉痉挛的关键,特别是超滤量>3~4L,超滤率>750~1000ml/h肌肉痉挛发生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自拟中药熏蒸方治疗中风后肢体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中风偏瘫后肢体麻木、疼痛、肿胀患者127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行自拟“中风熏洗方”中药熏洗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64例患者临床有效率90.4%,63例对照组临床有效率68.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中风熏洗方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且方法简便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