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乙哌立松片联合复方牵正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显著低于观察组(96.3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SFMA和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冰袋冷敷对降低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升高的影响。方法观察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冰袋冷敷疗法,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4周。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均可降低患者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P<0.05),对照组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冰袋冷敷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上肢痉挛性肌张力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效果,已达到提高治疗水平的目的,以便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接诊的60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观察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采取有计划地中医辨证治疗,对对照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采取常规的对症治疗方法,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实际临床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的有效率占到了93.3%,对照组患者的总的有效率占到了73.3%,观察患者的总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风别为100%和83.3%,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可知对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在治疗中有计划地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风早期瘫痪肢体中医手法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早期患者60例,随机的将这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的方法是中医手法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的方法是常规的护理方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患者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的能力。结果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观察组护理的疗效明显的好于对照组护理的疗效,其中观察组的重度运动障碍评分为2.0,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8.0,其中P<0.05组间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与常规的护理方法相比,中医手法康复护理对治疗中风早期瘫痪效果明显,患者恢复的时间也比较短,操作方法简单方便,值得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推广。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35/4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0%(26/4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6个月,研究组无一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有5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肝功能等检查显示无异常。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采用间苯三酚与依替米星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患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80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40例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与山莨菪碱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包含40例患者,采用间苯三酚与依替米星联合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分析,且观察两组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采用间苯三酚与依替米星联合方案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