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间本院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选出 80例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 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灸与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对比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性: 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P< 0.05。结论: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且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98 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 49 例)和观察组( 49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火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Barthel )和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3.87% )显著高于对照组( 71.42% ),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火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和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87%)显著高于对照组(71.42%),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不同分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3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患病时期对其进行分组,一组为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30例(急性期组),一组为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30例(恢复期组),均给予两组患者基本治疗加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入院第1天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第21天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痉挛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痉挛情况经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恢复期组改善效果较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期以及恢复期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痉挛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改善。但针对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仅显示恢复期组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仔细比较脑卒中痉挛性偏瘫采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3月在我所接受治疗的3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便秘发生率、NIHSS评分等。结果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每周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可降低便秘发生率,缩短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次数,同时可辅助改善患者病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仔细比较脑卒中痉挛性偏瘫采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至 3月在我所接受治疗的 3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5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便秘发生率、 NIHSS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每周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两组治疗后的 NIHSS评分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可降低便秘发生率,缩短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次数,同时可辅助改善患者病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急性胃肠痉挛性腹痛的效果。方法方法数据收集范围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急性胃肠痉挛性腹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行芍药甘草汤治疗。统计两组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36例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例患者治疗效果相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胃肠痉挛性腹痛患者利用芍药甘草汤等中医治疗后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熄风活血化痰中药对原发性痉挛性斜颈( 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给 32例 IST患者均口服熄风活血化痰中药,每日一剂,每 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 2-3个疗程,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血清 MEK水平,并与正常志愿者 30例作对照;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达 81.3%,患者治疗前血清 MEK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治疗后明显提升;结论:熄风活血化痰中药治疗 IST疗效较好,及其对血清 MEK水平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140例在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70人。结果与对照组(75.71%)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积分(50.39±11.52)分优于对照组(39.51±10.37)分(P<0.05)。结论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在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痉挛性脑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处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区间,所选择的9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45例。实验组经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参照组经一般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有对比差异,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和费用与参照组比较,前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后者有对比差异,P<0.05。结论小儿痉挛性脑瘫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临床疗效确切、有效,而且能减少患儿实际住院的时间及费用,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和经济方面的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法在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62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平分为两组,31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31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54%,对照组为80.65%,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