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共60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入院后均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33~228h,均于治疗5~10d后脱机,成功拔管。结论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抢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和肌钙蛋白在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01月~2014年11月急诊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病房确诊脓毒症住院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30)、严重脓毒症组(n=30)和脓毒性休克组(n=30)。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采用ECG机及彩色超声超声超声机及彩色超声仪测定QT间期离散度。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icd及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icd及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休克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长期血液透析容易引起左室肥厚,QT间期离散度能预测血透患者左室肥大、心律失常指标;肌钙蛋白能预测脓毒症患者心脏损伤程度。
简介:摘要: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几乎都有肢体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包括偏瘫侧上下肢的运动、手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上肢和手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意愿效果。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以减轻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使其尽快回到家庭与社会成为康复的首要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NLUTD)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NNLUTD的患儿。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功能障碍及解剖学畸形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所有患儿进行影像尿动力学和尿常规检查,并依据影像尿动力结果分为4组:尿动力结果正常者(Normal组)、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者(DO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者(DSD组)和逼尿肌活动低下者(DU组)。分析4组患儿临床症状、影像尿动力学结果、尿路感染(UTI)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比例等。结果共17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103例、女70例,年龄(7.2±3.3)岁。Normal组46例(26.6%),DO组63例(36.4%),DSD组39例(22.5%)和DU组25例(14.5%)。DSD组和DU组VUR比例均高于Normal组和DO组[18例(46.2%)和11例(44.0%)比7例(15.2%)和14例(22.2%),均P<0.05],DO组VUR患儿中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12例(32.4%)比2例(7.7%),P=0.020];DSD组和DU组UTI比例均高于DO组[16例(41.0%)和12例(48.0%)比12例(19.0%),均P<0.05],Normal组、DO组和DU组UTI患儿中女性构成比均高于男性[9例(45.0%)比4例(15.4%)、8例(30.8%)比4例(10.8%)和7例(87.5%)比5例(29.4%),均P<0.05]。DSD组最大逼尿肌压力高于Normal组、DO组和DU组[(95±47)比(43±18)、(56±18)和(12±9)cmH2O,均P<0.05,1 cmH2O=0.098 kPa];与Normal组和DO组两组相比,DSD组和DU组两组残余尿量均较多[(58±38)和(70±62)比(8±8)和(8±7)ml],两组低顺应性膀胱比例均较高[15例(38.5%)和11例(44.0%)比1例(2.2%)和10例(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O组、DSD组和DU组最大膀胱容量均低于Normal组[(178±61)、(184±81)和(194±93)比(256±92)ml,均P<0.05]。4组患儿之间尿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13例(28.3%)、41例(65.1%)、22例(56.4%)和11例(44.0%),P=0.001];4组患儿之间排尿困难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5例(10.9%)、18例(28.6%)、20例(51.3%)和15例(60.0%),P<0.001]。结论儿童NNLUTD 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尿动力学特征。DSD和 DU患儿VUR和UTI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膀胱顺应性降低和残余尿量增多相关。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治难治性NNLUTD患儿提供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虚拟现实技术(VR)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证实这一组合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挑选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60 名在某医院康复科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实验组予以虚拟现实技术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的联合治疗。每周训练 5 天,每天训练 30 分钟,共治疗 6 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证评估量表(MoCA)来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资料比较无太大差别>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MMSE、 MOCA 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其中实验组MMSE、MOC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数据证明 VR 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刺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研究期间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48名患者,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与针刺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实验组),分析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MBI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MBI评分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计数资料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可以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机械力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不同治疗频次对疗效的影响。方法40例轻中度ED患者1∶1随机分为试验组A和试验组B,LIPUS治疗采用相同工作参数,两组分别以每周3次和每周2次两种治疗频次完成16次治疗。于治疗第8周采用勃起功能专项评分(IIEF-EF)、勃起硬度分级(EHS)、自信心与性关系评分(SEAR)、性生活日记(SEP)、总体评估问卷(GAQ)评估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依据IIEF-EF最小临床意义差值判断治疗有效性。结果与基线比较,第8周IIEF-EF评分A组(17.1±5.48与23.4±3.75,P<0.05)和B组(18.9±4.34与24.1±4.32,P<0.05)、4级勃起硬度比例A组(0比40.0%,P<0.05)和B组(16.7%与55.6% P<0.05)、总体关系评分A组(50.6比67.5,P<0.05)和B组(44.4比70.1,P<0.05)均有显著提高。与基线比较,第8周SEP-问题3肯定回答率A组(50.0%比80.0%,P<0.05)和B组(44.4%比88.9%,P<0.05)均显著提高。第8周GAQ-问题2肯定回答率两组分别90.0%和88.9%。两组之间比较,第8周IIEF-EF、EHS、SEAR、SEP和GAQ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A组和B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5%比77.5%)。A组完成治疗耗时比B组减少2.5周。所有病例均无不良反应报告。结论两种不同治疗频次LIPUS对轻中度ED同样安全有效,每周3次治疗方案在较短时间即能达到良好效果,但长期效应需要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论证冰刺激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具有显著疗效。方法:本次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济南市某康复医院里进行治疗的50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加冰刺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之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冰刺激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康复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刺激对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