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老年女性膀胱出口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伴有下尿路症状的152例60岁以上老年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压力-流率测定,通过A-G图分为膀胱出口梗阻、非梗阻组,同时应用超声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比较二组间检查结果有无差异。结果影像尿动力检查可见梗阻组膀胱颈口抬高70例,颈口呈漏斗状4例,排尿期尿道关闭74例,伴有憩室4例,与非梗阻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老年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可以提供更多的膀胱尿道形态和功能信息,可弥补尿动力学检查的局限性,增加了形态学依据,可作为筛查和辅助检查的首选,为临床提供更完善全面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NLUTD)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NNLUTD的患儿。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功能障碍及解剖学畸形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所有患儿进行影像尿动力学和尿常规检查,并依据影像尿动力结果分为4组:尿动力结果正常者(Normal组)、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者(DO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者(DSD组)和逼尿肌活动低下者(DU组)。分析4组患儿临床症状、影像尿动力学结果、尿路感染(UTI)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比例等。结果共17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103例、女70例,年龄(7.2±3.3)岁。Normal组46例(26.6%),DO组63例(36.4%),DSD组39例(22.5%)和DU组25例(14.5%)。DSD组和DU组VUR比例均高于Normal组和DO组[18例(46.2%)和11例(44.0%)比7例(15.2%)和14例(22.2%),均P<0.05],DO组VUR患儿中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12例(32.4%)比2例(7.7%),P=0.020];DSD组和DU组UTI比例均高于DO组[16例(41.0%)和12例(48.0%)比12例(19.0%),均P<0.05],Normal组、DO组和DU组UTI患儿中女性构成比均高于男性[9例(45.0%)比4例(15.4%)、8例(30.8%)比4例(10.8%)和7例(87.5%)比5例(29.4%),均P<0.05]。DSD组最大逼尿肌压力高于Normal组、DO组和DU组[(95±47)比(43±18)、(56±18)和(12±9)cmH2O,均P<0.05,1 cmH2O=0.098 kPa];与Normal组和DO组两组相比,DSD组和DU组两组残余尿量均较多[(58±38)和(70±62)比(8±8)和(8±7)ml],两组低顺应性膀胱比例均较高[15例(38.5%)和11例(44.0%)比1例(2.2%)和10例(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O组、DSD组和DU组最大膀胱容量均低于Normal组[(178±61)、(184±81)和(194±93)比(256±92)ml,均P<0.05]。4组患儿之间尿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13例(28.3%)、41例(65.1%)、22例(56.4%)和11例(44.0%),P=0.001];4组患儿之间排尿困难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5例(10.9%)、18例(28.6%)、20例(51.3%)和15例(60.0%),P<0.001]。结论儿童NNLUTD 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尿动力学特征。DSD和 DU患儿VUR和UTI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膀胱顺应性降低和残余尿量增多相关。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治难治性NNLUTD患儿提供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逼尿肌收缩乏力又称逼尿肌活力低下(DU)是下尿路症状(LUTS)重要病因,男性LUTS患者中发生率11%~40%。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梗阻(BPO)金标准,可有效改善LUTS,但有25%~35%术后疗效不佳,研究表明TURP术后疗效不佳与DU有关。目前国际上对DU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且对DU的评估方法较多,常用的有Schaefer列线图、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逼尿肌收缩力强度(WF)等。本文主要论述尿动力学检查中上述参数在评估逼尿肌收缩乏力(DU)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正常充盈排空的生理功能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5—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的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60例,按照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术后由护士将尿管连接到尿动力监控仪,对照组选用畅通引流模式持续引流尿液,观察组选用定时模式每3小时自动开放尿管1次,每次开放5 min。比较两组患者拔出尿管后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发生率和再插管率等指标,评估夹闭尿管对膀胱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04.00±29.8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35.90±29.76)min,首次排尿量为(250.17±60.18)ml。观察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22.10±37.1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60.33±36.11)min,首次排尿量为(327.17±88.59)ml。观察组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和因为尿潴留而再次插管。结论术后患者短期留置尿管期间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充盈排空功能,对维持膀胱功能有效且安全,对于泌尿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可以应用定时夹闭尿管模式来训练膀胱。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CUD)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RMNE)患儿的尿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经门诊医生详细了解患儿病史诊断为RMNE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的病历资料,患儿年龄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分别记录尿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年龄(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与CUD组比较,AUM组膀胱顺应性(BC) [(28.4±7.7)ml/cmH2O比(23.6±6.1)ml/cmH2O(1 cmH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Pmax.det)[(44.6±9.1)cmH2O比(36.8±8.3)cmH2O]较高(均P<0.05)。两组间最大尿流率(Qmax)[(19.6±7.2)ml/s比(20.9±5.4)ml/s]、残余尿量(PVR)[(9.5±5.7)ml比(10.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UD组比较,AUM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 [77.1%(27/35)比45.7%(16/35)] 较高(P<0.05)。其中15例(42.9%)CUD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与CUD组比较,AUM组DO发生频率[(3.1±1.0)次/h比(2.4±0.8)次/h]、DO最大值[(22.9±4.5)cmH2O比(19.2±4.0)cmH2O]较高(均P<0.05)。结论AUM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对于CUD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以明确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学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学参数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逼尿肌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P<0.05)。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学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上尿路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输尿管修复重建术后效果评估和指导后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多中心尿路修复RECUTTER数据库中69例患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9例,应急总医院22例,北京健宫医院18例)的病例资料,男39例,女30例。平均年龄(40.4±12.7)岁。左侧输尿管狭窄34例,右侧27例,双侧8例。输尿管上段狭窄26例,中段狭窄10例,下段狭窄33例。术前肌酐(92.3±26.9)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5.1±23.2)ml/(min·1.73m2)。上尿路修复重建术式包括回肠代输尿管术25例(36.2%),肾盂成形术8例(11.6%),输尿管膀胱再植术9例(13.0%),膀胱瓣输尿管成形术6例(8.7%),舌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9例(13.0%),阑尾补片输尿管成形术3例(4.3%),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4.3%),球囊扩张术6例(8.7%)。术后3个月拟拔除肾造瘘管前行改良上尿路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即:根据测压和显影结果分为3型,Ⅰ型为肾盂膀胱压力差在基线附近保持稳定,灌注过程中重建输尿管显影良好,肾盂绝对压力≤22 cmH2O(1 cmH2O=0.098kPa);Ⅱ型为肾盂膀胱压力差随灌注而升高,但输尿管蠕动尚且存在,压力可降至正常水平,检查结束时肾盂膀胱压力差≤15 cmH2O,肾盂绝对压力≤22 cmH2O;Ⅲ型为肾盂膀胱压力差随灌注而增加,始终>15 cmH2O,同时输尿管蠕动微弱或消失。分析不同分型患者的处理策略和治疗效果。手术成功定义为无需进一步治疗、无积水相关症状、肾积水程度减轻或保持稳定。结果本研究69例均顺利完成上尿路影像尿动力学检查。8例肾盂膀胱压力差>15 cmH2O,中位压力差37(19~54)cmH2O。10例肾盂压>22cmH2O,中位肾盂压63.5(24~155)cmH2O。上尿路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Ⅰ型60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Ⅰ型拔除肾造瘘管后无需其他处理。Ⅱ型拔除肾造瘘管和双J管后嘱患者避免憋尿。Ⅲ型4例中,2例定期更换双J管,1例长期放置输尿管支架管,1例接受输尿管镜下球囊扩张。中位随访时间为24(18~42)个月,Ⅰ型均达到手术成功标准,手术前后肌酐分别为(88.71±23.09)μmol/L和(88.75±23.64)μmol/L(P=0.984),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88.06±22.66)ml/(min·1.73m2)和(87.97±23.01) ml/(min·1.73m2)(P=0.969);Ⅱ型超声显示3例肾积水程度较术前改善,2例保持稳定,手术前后肌酐分别为(105.97±7.75)μmol/L和(97.63±7.56)μmol/L(P=0.216),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69.08±14.74)ml/(min·1.73m2)和(75.95±14.02)ml/(min·1.73m2)(P=0.243);Ⅲ型患者接受再次治疗后超声显示肾积水程度保持稳定,手术前后肌酐分别为(105.14±44.34)μmol/L和(101.49±57.02)μmol/L(P=0.684),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65.32±19.85)ml/(min·1.73m2)和(73.42±27.88)ml/(min·1.73m2)(P=0.316)。结论改良上尿路影像尿动力检查的灌注测压及显影结果可辅助评价输尿管重建术的手术效果,根据分型对进一步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尿潴留产生的原因及其膀胱逼尿肌功能的改变。方法结合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178例急性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男性患者中,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占60.63%(77/127);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腰骶段脊椎外伤后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占72.55%(37/51)。各年龄段女性患者急性尿潴留原因皆为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年龄〉50岁男性患者与同年龄段女性患者膀胱低顺应性及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膀胱及膀胱出口梗阻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患者产生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为膀胱出口梗阻;而女性及中青年男性患者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以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为主,其逼尿肌收缩功能依不同的病因出现不同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的病因。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时间段内来我院就诊的380例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例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占22.5%,少数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尿中白细胞数值增加,病情严重患者的尿中白细胞布满整个检查视野。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均恢复正常。26例患者出现血尿,占65.0%,其中25例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体征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另1例患者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开展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前列腺表面存在出血、血管怒张等临床症状,且患者膀胱内有凝血块,出血量是500ml。2例患者肛门出血,占5.0%,3例患者未进行血尿动力学检查,占7.5%。结论在临床诊治中,尿动力学检查临床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在无菌环境中进行操作,注意动作的轻柔性,以防造成患者出血,减少检查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患者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对362例女性以下尿路症状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年龄22-78岁,平均(43+5)岁,均因下尿路症状(LUTS)就诊检查。其中以尿频为主诉者279例(79%),合并尿潴留8例(2%),尿失禁61例(17%),颈椎或腰椎外伤后截瘫2例(1%),子宫脱垂伴排尿困难5例(1%)。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尿动力学检查,精神因素,环境,导管,体位,灌注速度,尿量,操作人员技术等都对检查结果有影响。其中精神因素影响8例,环境因素影响26例,导管因素12例,体位因素38例。结论与患者有效沟通,创造适宜的环境,自然的体位,适宜的灌注速度、操作人员的态度及技术等都影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URP术后病人排尿困难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TURP术后排尿异常而再入院者88例。通过分析TURP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变化,分析其排尿异常原因。结果手术前后改善率对比,Qmax改善率为76.1%,逼尿肌收缩乏力改善率为5.9%,逼尿肌不稳定改善率为4.9%。前后对比Qmax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而逼尿肌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有逼尿肌功能障碍者,TURP术后排尿异常症状改善不明显。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预测TURP术后恢复情况,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TURP手术适应症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