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传统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主要聚焦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方面。然而根据团体动力学和分布式领导理论,"领导"不再是个体领导者单向的、静态的、线性的活动,而是组织内不同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动态地分享领导角色。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决策和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自觉运用信息化思想和技能,通过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信息文化等活动来影响学生、同事和校长以便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和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能力和过程。它由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信息化专业发展领导力和学校信息化文化领导力四个方面构成。这四个构成部分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通过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信息化专业发展活动和学校信息化环境规划和建设活动中发挥作用来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简介: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生源复杂,对远程学习者进行分类培养是远程教育的现实需求。然而,当前远程教育教学大都对所有学习者提供完全相同的目标和条件支持,忽略了学习者特征和需求的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及提升远程教育效果。如何为充满差异的远程学习者提供符合学习者特征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差异化教学是当前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其分析与设计是教学工作的起点,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是远程开放教育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首要工作。教学目标的差异化维度包括目标起点、目标终点、目标容量以及目标程度四个维度;远程学习者的初始水平、学习投入、学习能力是影响教学目标差异化的关键特征。在进行差异化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分析,然后基于学习者关键特征收集学习者信息,最后在完成二者的基础上,通过设定最低目标以及建立学习者特征与差异化教学目标对应关系的方法来生成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简介:教师所具有的TPACK知识反映其胜任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先前关于TPACK的研究多是基于传统七因子模型,且已有研究表明,TPACK与教师的教学年限、教育信念、设计意向相关。在传统TPACK七因子模型基础上,加入建构主义教学信念和教师设计创新素质两个积极因素形成的TPACK九因子结构假设模型,经数据验证后表明:该模型适用于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新手教师;新手教师TPACK知识处于较低水平,与职前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新手教师建构主义信念和设计创新素质均对其TPACK知识的发展具有预测作用,该作用效果与普通在职教师一致;但新手教师PCK知识显著优于职前教师,且新手教师PCK对TPACK的发展存在负向预测关系,而职前教师和普通在职教师的PCK对TPACK不存在显著预测关系。新手教师可以通过强化PK、TPK和TCK的知识变化来促进TPACK的发展。
简介:支持服务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支持服务方面,对非学术支持服务,尤其是心理支持服务的关注较少。心理支持服务是远程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情感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动机并内化,以及如何对非学术支持服务发挥能动作用具有现实意义。针对159名远程开放学习者的调查显示:77.4%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普遍存在焦虑,对心理支持服务有迫切的需求和期待。而基于AMOS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分析发现:焦虑、家庭支持不对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在焦虑与学习动机之间起中介作用,焦虑通过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间接影响学习动机;处于中度焦虑的学习者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增加,焦虑反而会不降反增。因此,远程开放教育除了提供教学辅导、促进学习者个人发展和解决问题式的支持以外,还应该将心理支持服务纳入到非学术支持体系建设中,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的心理(情绪)问题。
简介:美国传播学者尼尔·伯兹曼认为,课程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系统,因此,可以从教育传播模型的视角分析不同网络课程之间的差异。然而,传统的教育传播四要素模型在解释网络教育时存在很多缺陷。将德国学者托马斯·赫尔斯曼提出的ICT框架和教育传播四要素模型相结合。构建出一个包含五个要素的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利用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分析当下几种主要的网络课程。常见的网络课程可以分为I类、C类、I+C等三种主要类型;教学活动是影响学习者参与、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由于班额和教师投入的差异.C类和I+C类网络课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系列亚类,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简介:尝试使用Takahashietal.在2009年提出的RASV模型[1],对沪深300指数的波动率进行建模分析.在确定模型参数时,使用贝叶斯统计推断,并创新性地使用结合了Gibbs抽样思想的HMC算法来模拟生成参数样本.使用的数据是2016年全年的沪深300指数一分钟高频数据,并对得到的模型参数进行了经济学意义分析.
简介:问题导向学习是针对问题解决过程所进行的学习,对于问题导向学习而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问题导向学习的成功实施。研究已经表明,在所施行的问题导向学习中,设计的问题并非总是有效的。无效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获得足够的领域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学洪啤博士于2006年就面向问题导向学习提出了问题设计的3C3R模型。3C3R模型包括两类成分:核心成分和过程成分。核心成分是内容、情境和联系(content,contextandconnection),这3个核心成分主要用来支持领域知识的学习,如概念、规则和原理知识。过程成分是探究、推理和反思(researching,reasoningandreflecting),这3个过程成分则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过程,用来支持学生应用所获得的领域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及学生自我导向能力。洪啤博士长期对问题导向学习、问题解决、问题类型与难度、系统思考与建模等主题进行研究,他提出的3C3R模型解决了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在问题导向学习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将围绕问题导向学习的本质及其有效性来介绍了3C3R问题设计模型创建的基本观点、构成要件及其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