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发生Petersen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静冈癌症中心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Petersen疝并行手术治疗的6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76岁,2例曾行机器人辅助全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初次胃癌手术时均已关闭Petersen间隙。症状在术后1~55个月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腹部CT检查表现为小肠扩张,肠梗阻样改变;3例CT呈漩涡征改变。6例患者均手术探查未见肠坏死并再次缝合Petersen间隙,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结论Petersen疝是胃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应根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尽早进行腹部CT并积极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充气加温毯联合常规保温策略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认知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充气保温组和常规保温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低体温(IPH)、术后寒战、躁动、麻醉苏醒时间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术后恢复质量评估量表(PQRS)评估术前、术后1、3及7 d整体恢复质量和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常规保温组比较,充气保温组IPH发生率(5.7%和22.8%,χ2=4.200,P=0.042),术后寒战的发生率(2.8%和28.6%,χ2=10.057,P=0.003);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5.7%和31.4%,χ2=7.652,P=0.006);术后48 h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P<0.01);常规保温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1)。充气保温组术后1 d整体恢复质量优良比例明显增加(P<0.05)。术后3 d、7 d两组患者整体恢复质量及认知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围术期采取充气加温毯联合常规保温措施有利于降低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寒战,提高术后1 d整体恢复质量,但对术后认知恢复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人工流产术对妇女月经复潮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及术后宫腔粘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行B超监视下无痛人流术的妇女260例纳入B超组,行微创内窥可视人工流产术的妇女260例纳入可视组,观察比较两组妇女手术情况,术后月经复潮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术后腹痛情况及宫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可视组妇女手术时间为(3.37±0.84)min,显著短于B超组的(6.59±2.03)min(t=23.68,P < 0.001);可视组妇女术中出血量为(15.87±5.65)mL,显著少于B超组的(33.04±10.44)mL(t=23.33,P < 0.001);可视组妇女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分别为(3.16±1.58)d、(30.37±6.13)d,均显著短于B超组的(4.23±1.83)d、(32.07±4.25)d(t=7.10、3.69,均P < 0.001);两组妇女术后腹痛等级、腹痛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可视组完全流产率(98.85%)显著高于B超组(96.15%)(χ2=3.86,P < 0.05),并发症发生率(2.31%)显著低于B超组(5.77%)(χ2=4.01,P < 0.05);可视组宫腔粘连发生率(1.15%)与B超组(3.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微创内窥可视人工流产术与B超监视下无痛人流术均具有良好的无痛效果,但微创内窥可视人工流产术更有利于减少手术影响,促进妇女术后恢复,安全性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LSS行PLIF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药物、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1周内给予踝泵、直腿抬高训练及肩、肘、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术7 d后佩戴腰围并借助步行器开始行走训练,手术7~10 d内择期出院),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后续进行分阶段康复干预(术后2~4周给予呼吸训练、侧卧抬腿、仰卧抬腿训练;术后5~12周给予双桥训练、单桥训练、侧桥训练及四点跪姿撑体训练)。于手术前、手术后12周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行走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痛行走距离、动静态平衡能力、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疼痛评分[(1.10±0.25)分]、ODI评分[(14.81±3.05)分]、静态平衡能力结果[重心左右偏移距离(160.12±31.35)mm、前后偏移距离(151.81±47.33)mm]、动态平衡能力结果[移动重心所需时长(22.12±3.80)s]、腹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8.12±9.38)s]及背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7.50±9.1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术后分阶段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癌介入治疗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家庭延续性,对比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肝功能变化、Herth希望量表(HHI)、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评分(ESCA)。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肝功能、HHI评分、ESCA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肝功能各指标、HHI评分、ESC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行家庭延续性护理可提升患者治疗希望感,改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肝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行胃肠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血浆胃动素水平、胃泌素水平、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分别为(320.96±63.82)ng/L、(91.08±15.54)ng/L,均高于对照组的(287.62±60.35)ng/L、(74.63± 13.4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1、5.725,均P<0.05);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5.48±5.67)h、(70.28±24.76)h、(2.34±0.36)d、(3.06±1.47)d、(9.64±3.19)d,均短于对照组的(24.05±10.01)h、(88.64±27.63)h、(4.56±0.71)d、(5.79±2.01)d、(13.78±4.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11、3.130、17.638、6.934、4.950,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低于对照组的30.0%(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P=0.010);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84.59±5.47)分、(86.64±6.08)分、(85.76±5.45)分、(84.48±6.1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44±4.89)分、(74.75±5.32)分、(72.50±4.81)分、(73.63±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73、9.308、11.537、9.470,均P<0.05)。结论对胃肠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有助于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改善,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济南市中医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行全凭静脉全身麻醉(TIVA),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TPVB,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麻醉前(T1)、手术开始20 min(T2)、术毕(T3)、术后12 h(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分压(PaO2)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T3时MAP、HR低于对照组,而PaO2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3、6、12、24、4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2 d血清IL-6、TNF-α、MCP-1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TPVB联合TIVA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利于减少舒芬太尼与丙泊酚用量,缩短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疼痛、血流动力学波动及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腹肌肌力训练对腰椎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腰椎内固定术患者1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性功能锻炼,观察组术后行腰腹肌肌力训练,干预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痛疾患治疗评定量表(JOA)评分、Barthel指数、腰肌耐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腰腹肌肌力训练能有效减轻腰椎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前庭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显微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庭神经瘤伴单侧面神经功能障碍的97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前庭神经瘤临床分期,将患者分为1期前庭神经瘤患者18例,2期前庭神经瘤患者29例,3期前庭神经瘤患者47例,4期前庭神经瘤患者3例(因人数过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每期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依据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对2组进行评分比较。结果1期前庭神经瘤患者术后高压氧治疗组面神经评分[(76.18±13.73)分]与对照组[(72.14±11.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期患者术后高压氧治疗组面神经评分[(74.13±12.59)分]与对照组[(58.77±17.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期患者术后高压氧治疗组面神经评分[(67.86±14.51)分]与对照组[(54.37±14.7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期前庭神经瘤术后行高压氧治疗对面神经功能恢复无影响。2、3期前庭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容易受损,使用高压氧治疗对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作用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此试验为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和双侧颈浅丛阻滞。主要结局指标:术后24 h恢复质量[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价]。次要结局指标: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医师操作满意度,入室稳定后(T1)、阻滞后2 min(T2)和切皮即刻(T3)时心率和MAP变化,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PACU停留时间,术后0、4、8、24 h静息和运动(咳嗽)状态下疼痛数字评价(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术后24 h QoR-40量表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自理能力及疼痛的维度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期瑞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医师操作满意度(VAS评分)高于对照组,T1、T2、T3时的心率和MAP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0、4、8 h静息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麻醉时长、丙泊酚用量、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ACU停留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化康复训练对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下肢静脉畸形行血管瘤切除术后患者61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强化组31例。常规组采用下肢静脉畸形术后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强化组则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于干预前、干预后(即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学会(AOFAS)踝-足关节功能评分(即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度、跖屈度)测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中文版关节炎生活质量简易评分(AIMS2-SF)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踝-足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继发跟腱挛缩、出血、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和踝关节跖屈角度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强化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即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出院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VAS评分和AIMS2-SF总分均显著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化组干预后和出院一个月后的VAS评分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期间,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强化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可促进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入本院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64例,系统盲选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质护理。比较组间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效果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具有积极改善作用。
简介:目的:探究肩袖损伤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时间区间为2021.2-2023.2,研究对象选取该时间段内本科室接收的肩袖损伤患者44例,通过电脑随机抽样方法开展分组,常规组(n=22)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n=22)予以康复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肢体活动、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肢体活动度,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可见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比常规组高差异可见明显(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在肩袖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患者肩关节功能,使其肢体活动度得到提升,而且能够极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脑死亡供者供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 EAD)的分子标志物及临床因素,建立将分子标志物和临床因素相结合的预测移植术后EAD的预警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87例成年受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应的供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EAD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从中选取肝移植术后8例发生EAD和8例未发生EAD的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与EAD相关信号通路。结果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发现供者总胆红素、淋巴细胞以及受者术前总胆红素是脑死亡供者供肝移植术后受者EA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EAD不良组与非EAD组之间有3 857个显著差异的mRNA,其中1 751个在发生EAD的供肝组织中表达上调,2 106个下调。通过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发现炎症与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与移植术后EAD有关。结论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相关的炎症与代谢信号通路结合供者总胆红素、淋巴细胞以及受者术前总胆红素对预测肝移植受者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的发生具有潜在的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复发和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97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受者首次发现肿瘤时的年龄划分为18~40岁组(含40岁,39例)和>40岁组(158例)中老年组,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间的总体存活率、无复发存活率以及疾病特异性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之间的术后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组与>40岁组1年、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82.1%、66.7%和86.1%、74.7%(P>0.05);1年、3年疾病特异性存活率分别为94.9%、82.1%和99.4%、91.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1年、3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51.3%、41.0%和73.0%、62.7%(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0岁组与>40岁组相比,虽然肝癌肝移植术后无复发存活更差,但两者之间的总体存活率(P=0.288)和疾病特异性存活率(P=0.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总计甲胎蛋白>400 μg/L为三种存活率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低分化和微血管侵犯阳性为疾病特异性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低分化及总计肿瘤直径>5 cm为无复发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仍是18~40岁肝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后再去除的方法制作一种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只: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肝外门静脉高压组(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EHPVO)和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组(reversible 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r-EHPVO)。NC组仅开腹后游离门静脉主干。EHPVO组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制作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r-EHPVO组在肝外门静脉高压模型制备2周后将套管去除。检测所有动物模型手术前后的门静脉压力、血常规和脾脏大小,并比较各组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和脾脏大小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同一组不同时间段间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只动物模型的制作均成功完成。EHPVO组和r-EHPVO组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均显著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HPVO组与r-EHPVO组套管拆除前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套管拆除后r-EHPVO组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显著低于EHPVO组,但其仍高于NC组(P<0.01)。EHPVO组和r-EHPVO组的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显著低于NC组(P<0.05);去除套管后,r-EHPVO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高于EHPVO组,但仍低于NC组。结论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后再去除的方法制作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是可行的,该动物模型可缓解门静脉高压状态(降低门静脉压力、脾脏大小和改善脾功能亢进状态),具有Rex手术治疗肝外门静脉高压的相似效果,能作为模拟Rex手术研究的动物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比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Sandwich教学在《实验针灸学》中的学生学习过程体验。方法61名学生分别随机分为PBL学习(n=30)和Sandwich学习(n=31)两组。两组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喜爱偏好的调查问卷,并通过课后小测验评价其学习效果。结果PBL学习和Sandwich学习两组学生都对讨论参与度、多角度讨论、学习体验、团队效率等方面表示肯定。PBL学习的最大优点是讨论积极,各抒己见;最大缺点是讨论方向太多。Sandwich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反复讨论,很充分;最大缺点是重复讨论时间不够。相较于传统教学,学生大部分都是喜欢PBL学习(63%)或Sandwich学习(76%)。课后小测验成绩Sandwich学习高于PBL学习。结论PBL和Sandwich教学合理运用到中医实验课程能让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体验。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手术组1年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病因学特点、成形方法、成形效果、手术入路及术后早期结果,分析收治各类二尖瓣疾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在单手术组完成的二尖瓣手术共209例。二尖瓣手术占同期本组全部手术53.6%。男100例(47.8%),女109例(52.2%);年龄11~85岁,平均(53.5±15.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21例(57.9%),Ⅲ/Ⅳ级88例(42.1%)。其中二尖瓣成形术152例(72.7%),二尖瓣置换术57例(27.3%)。结果152例二尖瓣成形术中采用全胸腔入路117例(77%)。术中应用成形环145例(95.4%),其中Physio Ⅱ成形环118例(81.4%),应用Gore-Tex人工腱索89例(58.6%)共145条,瓣叶成形15例(9.9%),缘对缘技术2例(1.3%),交界成形34例(22.4%),腱索及乳头肌劈开15例(9.9%)。退行性变成形率100%,风湿性心脏病成形率48.1%。术后1周左右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1例(59.9%),轻度反流58例(38.2%),中度反流3例(2.0%)。术后全因死亡2例(1.3%),无成形效果不良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本中心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已成为收治二尖瓣疾病首位,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比例下降,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具有极高的成形率,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由于其特殊的病理解剖特点,成形率相对较低。大部分二尖瓣成形术可经全胸腔镜方式完成。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应用二尖瓣成形环结合Gore-Tex人工腱索能够取得满意的成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