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应用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1例,男9例,女2例,左手5例,右手6例,其中拇指1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2例。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4.0 cm×3.5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指背静脉、指掌侧固有神经吻合和缝接,11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发生,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血运丰富,外形满意,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无溃疡形成。皮瓣内均保留前臂内侧皮神经,并与受区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缝接,皮瓣TPD 6~9 mm。皮瓣供区一期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相对隐蔽。结论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穿支位置恒定,血供丰富,术后皮瓣外形、功能满意,供区隐蔽,无需植皮修复供区创面,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16~53岁。术前于患趾同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腓浅动脉穿支穿出点并于体表标记。手术于脊椎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扩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2.5 cm~12.0 cm×3.0 cm。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以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向胫侧平移2 cm为皮瓣轴心线,以轴心线中点附近穿支穿出点为中心,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13.0 cm×4.0 cm,游离蒂部时切取部分深筋膜。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穿支数目、类型及皮瓣切取时间,测量穿支血管蒂长度及穿支直径。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随访记录皮瓣的色泽、质地、弹性,患者站立及行走功能,供区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末次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并计算优良率。结果术中共探及腓浅动脉穿支13条,均为肌间隔穿支,穿支直径0.3~0.5 mm;血管蒂长度2~5 cm。皮瓣切取时间11~26 min。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9~18 d,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6~1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11例患者外形无明显臃肿,另外2例患者因外观臃肿,Ⅱ期行皮瓣修薄整形;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站立功能;供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表示满意。末次随访,皮瓣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2例、S2级者9例、S1级者2例;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7例、良者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较为恒定,皮瓣薄且耐磨,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拇趾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背动脉动脉穿支皮瓣(TAP)在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TAP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 58 (41.5±3.0)岁。手背软组织缺损大小为7.0 cm×5.0 cm~ 15.0 cm×12.0 cm,创面污染严重。在急诊下行清创探查加VSD处理,骨折予以克氏针固定,术后7~ 14 d创面条件允许时,予以游离TAP修复,皮瓣大小为7.5 cm×5.5 cm~ 15.5 cm× 12.5 cm。皮瓣血管蒂9例为胸背动脉外侧支,3例为胸背动脉内侧支。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解除危象后皮瓣成活。3例皮瓣稍臃肿,在术后3个月二期修薄。随访3~ 18个月,皮瓣颜色与受区相似,外形美观,质地可,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TAP血供可靠,血管管径较粗,皮瓣供区隐蔽,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住院部(2015年12月15日至2017年1月21日)收治的60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可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即观察组(穿支皮瓣修复术)、对照组(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并对其临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其手部功能恢复正常,并且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20例患者。对比组使用任意型皮瓣修复术,研究组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显著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后3天后和手术后15天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显著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存活率高,不良反应少,损伤恢复快,以及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手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简单皮瓣修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手外伤患者且通过简单皮瓣修复技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共84例,84例患者中手外伤后仅存在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有29例,合并有肌腱损伤的20例,合并有骨骼外露的患者30例,伤口处污染造成感染的患者17例,远端指节缺损的患者6例,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简单皮瓣修复技术。结果手术后84例患者有82例患者简单皮瓣成活,2例患者在皮瓣蒂离断后边缘部分出现坏死,在积极治疗后皮瓣边缘生长正常。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患者均对患手外观治疗效果满意,功能则较为满意,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结论利用简单皮瓣修复术在伤后早期对缺损处进行修复并选择适宜的皮瓣配合适宜的术后处理和适当的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手的功能及外观,且皮瓣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易学习的优点,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多种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因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的50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实验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7~76岁,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治疗;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5~75岁,采用游离皮瓣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两组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为87.6%,进行皮瓣修复的患者的软组织的平均成活面积为10cm×11cm;对照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为90.1%,进行手术的患者的平均成活面积为14cm×27cm。所有数据经统计分析后得出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皮瓣存活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若患者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可选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进行修复,但如果涉及前足,宜选择游离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应用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机械伤4例,车祸伤4例,慢性溃疡2例,蛇咬伤1例。创面面积5 cm×7 cm~7 cm×16 cm,所有患者均合并肌腱或骨外露,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1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无色素沉着,功能满意。结论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皮下脂肪少,穿支恒定,血管蒂8~10 cm,是一种有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宁波市第九医院共收治5例男性踝部外伤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右侧3例,左侧2例。病因:交通伤2例、压砸伤3例。其中4例合并骨折,1例合并钢板和骨外露,2例合并局部感染,1例皮肤撕脱伤。术前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4.0 cm×6.0 cm。清创后设计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术中于深筋膜浅层长屈肌和趾长屈肌间寻找目标穿支,充分显露穿支蒂部,保留蒂部长度≥2 cm并携带少量筋膜组织。在深筋膜浅层完全切取皮瓣后旋转皮瓣拟覆盖创面,确认皮瓣血供良好后与创面疏松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常规补液、抗感染、抗痉挛、抗血栓形成治疗,踝关节中立位抬高并以石膏制动,监测皮瓣的温度、颜色、张力和返流情况,并逐步进行康复锻炼。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5例皮瓣均成活,穿支点距内踝5.5~8.5 cm,切取皮瓣面积:4.0 cm×6.5 cm~4.0 cm×10.0 cm,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个月,无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瘢痕增生,与局部皮肤性状相近,踝关节活动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具有操作简便,软组织性状相近,血供稳定可靠,供受区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臂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后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对15例手指软组织脱套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臂内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2~50岁,平均32岁;受伤机制:机器绞伤13例,机器压伤2例;脱套平面:自拇指掌指关节以远2例,自第2~5指单个手指中末节4例,自第2~5指掌指关节以远全手指脱套9例;左手7例,右手8例;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13例。将皮瓣设计成长条形,皮瓣切取面积5.0 cm×2.5 cm~14.0 cm×3.5 cm。术中将皮瓣的动脉血管蒂与受区手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或者指总动脉做吻合,皮下静脉或动脉的伴行静脉与指背或指掌侧皮下静脉做吻合,皮瓣内携带的臂内侧皮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做缝接。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感觉及手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6例全手指脱套缺损的患者因末节指骨坏死,伤口愈合不佳,二期行残端修整术保留手指至中节远端。2例拇指及2例中指在术后7~9个月时发生过烫伤及磨破,结痂后自愈。术后随访6~28(平均1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感觉恢复至S2~S3;手指外形较好,无一例需二期皮瓣整形,但是指骨间关节总体活动尚好,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15例患者对手部整体外观及功能非常满意;供区线形瘢痕隐蔽,无触压痛及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游离臂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脱套伤后软组织缺损,皮瓣设计容易、质地薄,术后手指外形不臃肿,是修复手指套状缺损一种较好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2月-2021年2月,共收治跟腱区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5.5 cm~4.5 cm×6.0 cm;应用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10例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完全成活,经过6~1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和跟腱区皮肤一致,供区皮肤仅遗留线形瘢痕,足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活动度评分96~98分,10例均为优。结论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修复后的皮瓣颜色、质地、厚度方面较其他术式更接近跟腱区皮肤,适合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1例,其中11例车祸外伤,8例机器碾压伤,2例医源性并发症。小腿部及足踝部14例,手部及腕部7例。创面面积17.0 cm×12.0 cm~20.0 cm×14.0 cm,其中8例合并骨折、骨外露,13例合并肌腱、神经外露。13例为两个相邻的创面,8例为一个宽大创面。设计分叶ALTPF进行创面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质地、外形、感觉及供区瘢痕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术后21例患者受区均未出现感染,所有皮瓣成活。本组2例出现静脉危象,1例术后5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吻合的2条静脉均出现血栓,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完全成活;另1例术后2 h出现一叶皮瓣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皮瓣内侧缘回流至大隐静脉的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口栓塞,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成活。所有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30个月,平均12.3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形轻度臃肿,感觉迟钝,供区仅有线形瘢痕,外观评价良好。结论分叶ALTPF可一期修复较大或邻近的两个创面,最大程度减少供区的损害,是一种修复四肢宽大或邻近两个创面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月,回顾性研究前足软组织缺损伴跖骨头外露但前足横弓完整性存在的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0.0±13.0)岁;损伤原因:8例交通事故损伤,5例重物砸伤。7例前足软组织缺损、足趾毁损,6例前足皮肤撕脱伤、足趾开放性骨折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8.0 cm×6.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覆盖,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9.0 cm×7.0 cm。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足部形态良好,可负重行走,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5例感觉恢复到S3,6例感觉恢复到S2,2例感觉恢复到S1。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4例为优,7例为良,2例可。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较恒定、中上段穿支血管蒂较长、皮瓣可重建部分感觉、保留了足弓外形及负重支撑点、行走和负重良好等优点,是前足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们应用游离MSAPF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30例患者,缺损部位18例为足部,10例为手部,2例为前臂。供区创面24例一期直接缝合,6例行少量全厚皮片移植覆盖。术后定期随访皮瓣外形、感觉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30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色泽接近正常,质地软,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行二次皮瓣整形。30例皮瓣切取后均不影响膝、踝关节运动功能。2例瘢痕轻度增生,无明显功能障碍。受区感觉恢复至S2~S3,温痛觉恢复可。其中2例患者腓肠内侧神经切取后足内侧和内踝部位感觉减退,均在术后半年左右恢复正常。30例患者对供区及受区皮瓣外观均满意。结论游离MSAPF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创面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1足心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对13例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第1足心动脉穿支皮瓣逆行旋转修复,术中缝接皮神经,供区游离皮片植皮。皮瓣切取面积1.5 cm×2.0 cm~8.0 cm×4.5 cm。术后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1例,电话随访1例。结果12例皮瓣术后成活良好,1例皮瓣远端出现瘀斑和张力性水疱,经拆线减张后换药愈合,余皮瓣伤口I期愈合。随访8~18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耐磨,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静止状态下TPD达6~8 mm,平均6.5 mm,患足下地行走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第1足心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具有切取简便、操作简单、供区损伤较小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 57岁,平均41岁;其中前臂6例,足部7例,足部创面均位于前中足。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4.0 cm~ 7.0 cm× 15.0 cm。修复足部创面时均选用同侧小腿,小腿供区创面均进行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方式,对皮瓣外形、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3例术后存在感染,给予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创面逐渐愈合。术后随访11例(2例外省患者失访),随访时间4~ 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现供区明显功能障碍,受区皮瓣外形良好;7例感觉恢复至S2~S3, TPD 6~ 9 mm。结论游离MSAP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支恒定,皮下脂肪相对较薄,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足部创面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