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指背筋膜蒂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收治14例指腹缺损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27~63岁,平均49岁。指腹缺损创面面积1.6 cm × 1.4 cm~2.5 cm × 1.6 cm,以患指背侧筋膜为蒂部设计,旋转点不超过中节指骨的中点水平。倒L形切断远侧指间关节水平筋膜组织后翻转筋膜蒂及修复指腹缺损。近节供区以前臂全厚片移植修复。记录术后存活情况,随访观察外观、两点辨距觉,根据关节总活动度法对手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4例全部成活,大小1.8 cm × 1.6 cm~2.7 cm× 1.8 cm,其中1例远端出现水泡,抽液换药后自行愈合。14例均获得5~12个月随访,平均8.9个月。外观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外观满意,末次随访评定功能:优9例,良5例。两点辨距觉8~11 mm,平均9.9 mm。结论改良指背筋膜蒂切取简单、重建效果满意,可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指动脉
  • 简介:自1986年以来应用腹部巨型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严重软组织损伤5侧。3侧为急诊外伤早期处理,2倒为晚期损伤的处理。大小分别为36cm×14cm、22em×22cm、22cm×17Cm、23cm×14cm、24em×14em。修复后,均有计划地进行了后续处理及功能重建。认为:巨型的应用,可大大减少截肢率,提高肢体存活率,缩短病程,使患者尽早康复,为进一步功能重建创造良好条件。并重点阐述了具体护理措施,对护理人员了解其手术适应症、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特别是对巨型临床观察、患者心理护理以及术后手部功能锻炼,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皮瓣修复 腹部 护理 软组织缺损 上肢 手功能
  • 简介:足部是人体负重的重要部位,足踝部严重创伤常导致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足踝骨折、关节脱位及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等组织外露,常继发感染,治疗上较为棘手,常发生致残。传统游离植皮,局部转移治疗难以奏效,而小腿内、外侧需牺牲下肢重要血管且供皮面积有限,手术操作较复杂。我们在应用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Ⅲ的基础上,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经过6个月~1.5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筋膜皮瓣修复 足部 小腿 腓肠神经血管蒂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筋膜蒂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出现血供障碍时改用静脉动脉化修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9年5月,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血供障碍30例,将内主干静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改成静脉动脉化进行修复。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6.2 cm×4.5 cm。术后观察成活情况,远期随访质地、色泽、感觉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外形、色泽、质地与拇指皮肤相近,恢复保护性感觉。拇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25例,良3例,可2例。结论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血液循环欠佳后,将内携带的1条主干静脉与拇指末节创面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能够顺利成活,为手术的成功提供另一道保障。

  • 标签: 静脉动脉化皮瓣 拇指 筋膜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带蒂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选取2021年1-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手部软组织缺损6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术后护理上采用常规方式,观察组采用在采用常规身体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切口护理等多种方式进行护理,运用手指总活动度评价法(TAM)与徒手肌力检测(MMT)对患者患肢活动功能和肌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MMT评价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差异开始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 手部软组织缺损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菱形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10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患者88例,以随机电脑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植皮手术,研究组接受改良菱形手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比实验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采用改良菱形手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建议推广。

  • 标签: 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 改良菱形皮瓣手术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利用游离腕横纹桡动脉掌浅修复指体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50位患者指体软组织缺损,其中25例患者对照组为指动脉带蒂修复,根据手指部位的不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是指肠内腹部股沟带蒂、动脉背侧、手掌、手背和手指皮肤软组织修复缺损。25例观察组为游离腕横纹桡动脉掌浅皮皮修复,使用动脉掌浅修复。结果 50例全部生存,全体患者都访问过了。而且时间为12个月左右,手指的外形和手指的技能恢复了。 结论 对不同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少伤口的创面,选择相应的带蒂修复,手术安全、成活率高,的外形和手指部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尺动脉腕上皮游离和桡动脉腕上皮游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39.76±8.88)岁,年龄范围为21~56岁。根据选择的不同分为尺动脉组(n=6)和桡动脉组(n=10)。分别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游离和桡动脉腕上皮游离修复。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密切观察的成活率、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和的感觉恢复情况。统计受区并发症情况,对术后手部功能、感觉功能及手部外观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的创面均修复成功,尺动脉腕上皮游离厚度较厚,部分患者存在汗毛生长。尺动脉组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远端青紫现象,术后3 d恢复正常。桡动脉组供区静态两点辨别觉(S-2PD)方法[(9.09±0.38)mm]及受区S-2PD[(8.77±0.39)mm]、客观外观评分[(92.42±2.90)分]和主观外观评分[(86.45±1.11)分]均优于尺动脉组[(7.78±0.43)mm、(7.05±0.61)mm、(84.30±1.14)分、(82.0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游离和桡动脉腕上皮游离均可用于修复手部软组织损伤,其中桡动脉腕上皮游离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 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 皮瓣 游离皮瓣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穿蒂推进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及其与面中部韧带三维构筑的相关性。方法(1)选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2具(男7例,女5例,年龄54~87岁),尸体头部经丙酮脱水、脱脂后,以环氧树脂全透明超薄层进行塑化与切片,使用Leica MZ8立体显微镜和Leica DFC295数码相机观察、分析制备的切片,观察面中部不同局部(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的韧带三维构筑特点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面中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局部穿蒂推进修复缺损。应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分析推进距离、切取面积、长宽比、缺损面积间的相关关系,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面中部不同部位面积、长宽比等的差异性。计量资料以±s或M(Q1,Q3)表示。结果(1)解剖学研究显示,面部韧带走行方向与表情肌走行方向一致,其在上眼睑和上鼻翼鼻面角处的三维构筑具有差异性,上眼睑韧带顺眼睑方向走行,而上鼻翼处韧带朝鼻翼下方走行。(2)临床研究纳入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64.6±23.4)岁。术后18例患者均存活,面积为10.6(8.0,18.0) cm2,推进距离为2.8(2.0,4.0) cm。统计学分析显示,推进距离与切取面积(r=-0.71,P=0.022)和长宽比(r=-0.58,P=0.012)均存在相关性,长宽比与缺损面积无相关性(r=-0.23,P=0.365);面颊部、鼻部、眶睑部的长宽比分别为2.1(1.9,2.3)、2.0(1.6,3.5)、3.5(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59,P=0.037)。结论局部穿蒂推进修复面中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面中部不同部位的韧带构筑的差异会影响各部位推进的难易程度等特性,可能是影响设计时长宽比等的原因。

  • 标签: 面部损伤 面部肿瘤 穿支皮瓣 推进皮瓣 皮韧带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成活情况,随访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机器绞伤11例,烧烫伤3例;缺损部位:掌侧共8例,背侧共13例,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3.0 cm×9.0 cm,伴有肌腱及骨外露,大小为2.0 cm×2.0 cm~3.5 cm×9.0 cm,其中携带肌腱重建手指伸指功能1例,携带神经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2例,分叶游离移植4例,余14例均为单叶游离。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21例患者全部成活,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手部功能活动无受限,携带神经移植者两点辨距觉10~12 mm,前臂供区无严重并发症,遗留线状瘢痕。结论骨间后动脉穿应用灵活,可以游离分叶移植同时修复邻近2个小创面,可以携带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该修复手部小创面的理想之一。

  • 标签: 手损伤 穿支皮瓣 骨间后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指固有动脉顺行,逆行岛状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者62例纳入研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各31例,对照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修复,观察组顺行岛状手术,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手指软组织缺损 顺行岛状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指固有动脉
  • 作者: 任振虎 范腾飞 游元和 杨雯君 何悦 张陈平 胡镜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200011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 张志愿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海南省儋州市 57170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长沙 41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TDAP)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行口腔及口咽癌根治术并行TDAP修复的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30~74岁。记录并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大小,血管蒂长度、管径,穿支数量,脂肪厚度等信息。制备前在患者供区应用专业测量仪器Elasti Meter和Skin Fibro Meter测量同一患者TDAP、股前外侧、股前内侧和前臂4种供区的皮肤弹性和硬度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全部成活,成活率100%。在皮肤弹性方面,TDAP的弹性[(41.2±12.9)N/m]比股前外侧[(77.6±23.3)N/m]、股前内侧[(62.6±17.7)N/m]和前臂[(51.7±8.6)N/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88.89、59.99和37.82,P值均<0.05);在皮肤硬度方面,TDAP的硬度[(0.037±0.016)N]也比股前外侧[(0.088±0.019)N]、股前内侧[(0.059±0.020)N]和前臂[(0.062±0.016)N]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27、25.71和29.11,P值均<0.001)。随访2~14个月,38例进行TDAP治疗的患者受区功能恢复良好,术后供区瘢痕隐蔽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TDAP由于其质地柔软,供区瘢痕隐蔽,且供区功能损失小等优点适合用于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硬度 弹性
  • 简介:目的探究将外踝后穿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所有患者均应用外踝后穿临床应用同期修复缺损组织,观察所有患者的组织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组织缺损状况均得到修复,并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0.9)h。而所有患者的制备时间为40-65min,平均时间为(55.4±9.1)min。而实验结果中,患者的完全成活率为112(90.32%),其中包括9例远端皮肤坏死、2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感染,9例患者出现坏死。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症均痊愈,未见存在生命危险患者。结论在对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组织重建时,可以应用外踝后穿进行修复,能够提高的存活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外踝后穿;踝关节;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应用价值踝关节以及足跟区皮肤缺损临床上一种多发伤,并且也是临床组织进行修复的一项难题1。相较于传统的背部或腹部选择方式来说,外踝后穿临床应用修复具有更为灵活的制备方案2。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探究了将外踝后穿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本次研究中纳入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4例,所有患者年龄区间介于54-78岁,患者平均年龄数据(61.6±7.2)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资料统计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后纳入本次实验。(P>0.05)。1.2方法在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当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所有患者均采用预防性气管切开,保证患者的呼吸状况。根据患者状况,对患者进行缺损修复。在对患者进行气囊止血带下,对患者的远端进行切取,将患者的静脉、神经和动脉完全暴露,将其进行切断,结扎,并在远端做好制备,将周缘切开后掀起,使患者的神经以及营养血管包裹在内,纵行将患者的皮肤进行切开,游离患者的静脉浅层,并纵行切开筋膜组织,形成含神经经在内的蒂。选择完成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损伤缝合,注意连接患者的神经,保证患者移植皮的血液供应。1.3评价标准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制备时间,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状况,评价修复效果。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成活率则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卡方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t值进行检验。若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胫前动脉穿修复的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踝部皮肤缺损修复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足踝部创面形状以及大小进行设计,将掀起后需要确保血管蒂进入患者分支内,进行转移时应避免出现血管蒂受压、扭曲等现象,观察和分析患者转移成活情况以及术后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部26例患者转移均成活,成活率为100%,随访结果表明患者患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效果满意,供区植皮均成活,没有患者出现踝关节功能障碍以及臃肿等现象,1例患者移植部位出现感染现象,采用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者足踝部功能和外形恢复效果理想。结论踝部皮肤缺损应用胫前动脉穿修复效果理想,可加快患肢外形以及功能恢复,能够使病痛给患者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明显缓解,可为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提供便利。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足踝部皮肤缺损 临床疗效
  • 作者: 郑浩 刘勇 王丽丽 王剑利 高学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潍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潍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山东 潍坊 261035,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山东 潍坊 261035,潍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山东 潍坊 26603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脐联合腹部随意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胸脐联合腹部随意治疗的16例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男孩7例,女孩9例;年龄8~14岁,平均11.3岁。其中重物砸压伤6例,车轮碾挫伤6例,热压伤3例,机器绞伤1例。术中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6.0 cm×9.0 cm~38.0 cm× 15.0 cm。伤后3~10 h,急诊行修复4例;入院后0~11 d,待创面稳定后手术12例。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和形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穿血管情况,设计并切取胸脐联合腹部随意修复创面,切取范围为18.0 cm×11.0 cm~40.0 cm×16.0 cm。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的外观、质地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6例成活,其中12例创面Ⅰ期愈合,3例边缘出现小面积坏死,经多次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后成活。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6年,平均20.7个月;色泽正常,质地较柔软,下肢运动功能满意;根据Puno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2例,良4例。结论胸脐联合腹部随意设计合理,血供丰富,修复面积大,是一种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 标签: 胸脐皮瓣 腹部随意皮瓣 小腿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应用骨间背岛状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骨间背岛状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病例10例,其中外伤软组织缺损病例9例,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病例1例,面积最小4cm×5cm,最大8cm×10cm。结果术后10例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瘢痕不明显,手部功能良好。结论骨间背岛状移植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损伤小,不损伤主要血管,具有外形美观,血管蒂长以及切取容易等优点,供区创面大多可以直接缝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修复术对于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较大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股前外侧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胸肩峰动脉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完成后均有一定的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软组织缺损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胸肩峰动脉修复的方法在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股前外侧修复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皮瓣修复 不同类型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掌背动脉逆行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至2012年21例手指软组织缺损行掌背动脉逆行修复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全部存活,外形满意。21例术后均或随访6个月~1年。色泽、厚度、质地基本与邻近皮肤相同,手指与手掌功能正常。结论掌背动脉逆行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外伤 软组织缺损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SPBRA)穿修复指端缺损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SPBRA游离穿修复指端缺损38例46指,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7~ 54 (38.5±15.5)岁。指端缺损面积1.5 cm×3.5 cm~ 2.5 cm×5.5 cm。其中双侧游离SPBRA穿修复8例;13指携带掌长肌腱修复;30指携带桡神经浅分支,16指未携带神经。面积1.6 cm×4.0 cm~ 2.8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38例进行随访,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各项评价指标的测量及记录,并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8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均成活。有1例远端约有0.5 cm×0.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 24 (14.5±8.5)个月。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感觉功能恢复良好,TPD为5.0~ 8.5 mm,手指关节活动均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参照《手外科手术学》的综合评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2例(91.30%),良3例(6.52%),可1例(2.17%),优良率为97.83%。结论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SPBRA穿修复指端缺损,可以一期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及肌腱缺损,简便易行,成活满意,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穿支皮瓣 指端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血管蒂顺行推进、逆行旋转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股前外侧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供区修复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