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到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70例,之后通过患者就诊号码将所有样本量分成了两组,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的设为常规组(35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则设为研究组(35例);分组完成之后便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模式的治疗方案,待患者接受治疗后,对这些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加以统计评估,以此来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干预效果。结果:针对实验研究期间所得数据进行评比,可以掌握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不良并发症对比,研究组发生率更小(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采取了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利用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评估后得出: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予以治疗,患者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概率有所降低,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行。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88%)高于开腹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P=0.032)。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03、24.476、11.469、28.899、36.288、30.524,P均=0.000)。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近端胃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相比,实验组患者明显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良更少,组间两两对比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大多为治疗显效,无效患者仅1例,且并无发生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高达93.3%,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仅60%,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高达26.7%。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癌全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不仅手术时间短,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术后也利于患者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使手术效果得到更好的保障。因此,全胃切除术的应用价值要高于近端切除术,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为平台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以TEM为平台行taTME 28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例,女7例;年龄为59岁(51岁,68岁)。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间行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CA19-9检查、结肠镜检查、直肠MRI检查、胸腹盆腔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了解病人术后排便功能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2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28例病人中,24例行结肠-直肠吻合术,4例行结肠-肛管吻合术;26例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28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82±37)min,术中出血量为40 mL(30 mL,55 mL)。1例病人术中并发骶前出血,经压迫后止血。11例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4例,肠道菌群失调、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各2例,小肠造口脱垂坏死、肛门出血、直肠阴道瘘、盆腔感染各1例;同1例病人可合并多种并发症。3例病人行非计划二次手术,其中1例未行一期保护性肠造口,术后第3天发生吻合口漏,急诊行横结肠造口术后好转;1例术后第3天发生小肠造口脱垂坏死,急诊行小肠造口切除、造口重建术后好转;1例肛门出血,行肛门镜下止血。其他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8 d(7 d,9 d)。28例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中分化腺癌16例、中-高分化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5例、黏液腺癌1例、病理学完全缓解3例。TNM分期:T0N0期3例、T1N0期4例、T2N0期6例、T2N1期4例、T3N0期7例、T3N1期3例、T4N1期1例。肿瘤远切缘距离为(2.2±1.7)cm。28例病人标本两切端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7)枚,直肠系膜切除完整率为100%(28/28)。28例病人中,11例行新辅助治疗,17例未行新辅助治疗。行新辅助治疗和未行新辅助治疗病人肿瘤长径、肿瘤距肛缘距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 cm(1 cm,4 cm)、5 cm(4 cm,6 cm)、(187±25)min、45 mL(38 mL,53 mL)、8 d(7 d,12 d)和3 cm(2 cm,4 cm)、5 cm(4 cm,6 cm)、(177±35)min、40 mL(30 mL,60 mL)、8 d(7 d,8 d),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27、-0.293,t=0.590,Z=-0.790、 -0.876,P>0.05)。(2)随访情况:28例病人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14)个月。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Williams评分A级11例,B级8例,C级4例。23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8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6个月因吻合口狭窄未行造口还纳术);3例发生远处转移(回肠造口周围种植转移、骶骨转移、肺转移各1例);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梗阻后死亡、1例黏液腺癌病人术后24个月死亡)。结论以TEM为平台的taTME可用于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有利于保肛,可保证环周切缘阴性。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胆囊结石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微创保胆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影响。方法 自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于2020.5-2021.5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微创组(n=40,手术方式为微创保胆手术)及腹腔镜组(n=40,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影响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微创组及腹腔镜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发现,微创组术中出血量相较于腹腔镜组更少,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相较于腹腔镜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10.00%)相较于腹腔镜组更低(30.00%),P<0.05。结论 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微创保胆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及饮食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且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较小,在胆囊结石治疗中具有显著价值,建议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胆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数58例,手术时间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根据手术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结石患者手术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相比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用时、出血量以及术后康复均有一定优势,应该作为首选手术方案,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筛选本溪市中⼼医院心胸外科2017年0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118例(肺段切除组 38例,肺叶切除组 80例)。⽐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指标和肺功能指标。结果:肺段切除组在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较肺叶切除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 3 个月肺段切除组 FVC%、FEV1%、MVV%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段切除术可以通过减少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肺功能的损失,实现快速康复,较肺叶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癌环形电切除术后子宫切除术时间间隔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组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0月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我院临床就诊并复查检出近期确诊病例患有恶性宫颈癌的中年妇女和女性患者共74例,随机两组分为定期观察检查组和临床对照组,各组37例。所有患者均行宫颈癌环形电切除术及子宫切除术,对照组两种手术间隔时间范围为≤4周,观察组两种手术间隔时间范围为>4周。观察并对两组围术患者的具体围术期生理指标(包括出血量、住院持续时间、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风险。结果:与同期对照组3例相比,观察组3例患者的阴道出血病例数量更少(p
简介:摘要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涉及Hiatal韧带、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的解剖。其中的Hiatal韧带实际上是直肠纵肌的分支,表现为不均匀的环周依附于肛提肌上。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的末端,于直肠纵肌分出Hiatal韧带的水平开始形成,此上界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内外括约肌间隙存在脂肪组织,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肛管与直肠一样存在系膜结构。联合纵肌是直肠纵肌的剩余分支,在达到肛缘后折返穿过外括约肌,终止于肛尾韧带/尾骨。联合纵肌和Hiatal韧带的协同作用参与了排粪运动。ISR相关解剖的个体化差异影响了手术的实施,对吻合的影响尤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应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A组应用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復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肝脾联合切除术者为联合组,行常规肝切除术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9/L比(153.53 ± 42.11) × 109/L、(7.86 ± 1.43) × 109/L比(3.48 ± 1.32) × 109/L](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P<0.05)。结论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復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肝脾联合切除术者为联合组,行常规肝切除术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9/L比(153.53 ± 42.11) × 109/L、(7.86 ± 1.43) × 109/L比(3.48 ± 1.32) × 109/L](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P<0.05)。结论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