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形式及影响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方法总结分析225例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胃癌术后复发的15个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胃癌术后复发率为37.3%(84/225),其中腹膜复发47.6%(40/84),血源性转移复发33.3%(28/84),区域局部复发15.5%(13/84),远处淋巴结转移复发3.6%(3/84).术后2年内复发者75.0%(63/84),2年后复发者25.0%(21/8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依次为T、N分级,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影响术后腹膜复发的独立因素依次为T分级,肿瘤大体分型,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影响术后血源性转移复发的独立因素依次为T、N分级,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影响术后区域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依次为病期,肿瘤部位,肿瘤大体分型.结论胃癌术后复发大部分发生在术后2年内,以腹膜复发和血源性复发常见.T、N分级和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是影响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两地区影响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型别分布。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和济宁市共三家医院对CA患者开展匿名问卷调查并采集样本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A复发的危险因素,HPV分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检测。结果共收集问卷653份,有效问卷占98.77%(645/653)。174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26.98%。单因素分析显示,CA是否复发在患者现住址的居住时间、性生活频率、是否清洗生殖器、是否知道如何预防HPV感染之间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知晓如何预防HPV感染是CA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共428例患者接受HPV分型检测,HPV阳性检出率为98.60%(422/428)。其中最常见的HPV型别分别是HPV6(57.58%)、HPV11(36.49%)和HPV16(11.37%)。感染类型以低危型HPV为主,占51.42%(217/422)。结论CA患者存在"知行分离"现象,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指导该人群正确对待性行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216例患者中2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与手术年龄、初潮年龄、肌瘤数目、子宫大小、术中是否应用超声及术后是否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相关(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肌瘤大小、肌瘤分型、术后是否妊娠等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OR=1.289,95% CI 1.013~1.641)、初潮年龄<13岁(OR=1.765,95% CI 1.167~2.669)、肌瘤数目≥ 2个(OR=2.487,95% CI 1.442~4.288)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中应用超声(OR=0.772,95% CI 0.616~0.967)、术后行GnRH-a治疗(OR=0.696,95% CI 0.510~0.951)是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预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95% CI 0.573~0.705)、0.719(95% CI 0.654~0.778)、0.622(95% CI 0.554~0.687),以初潮年龄<13岁的诊断效能最大。结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超声、术后行GnRH-a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4例脊柱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复诊1次,并从患者出院开始随访1年,观察患者复发情况。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手术入路方式、发病节段、双磷酸盐使用情况、手术方式、术后放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表达情况、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表达情况、侵袭范围等方面分析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因素。结果94例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其中复发38例,复发率为40.43%;影响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的单因素有Tomita分型高级、IMP3阳性表达、双磷酸盐未使用、侵袭至室间外、术后未放疗(P<0.05);Tomita分型高级、IMP3阳性表达、双磷酸盐未使用、侵袭至室间外、术后未放疗是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Tomita分型高级、IMP3阳性表达、双磷酸盐未使用、侵袭至室间外、术后未放疗是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BHID)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于长治市人民医院行BHID治疗且完成随访的62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血肿是否复发分为术后复发组与术后未复发组。分析CSDH患者BHID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CSDH患者中,复发14例(22.58%),未复发48例(77.42%)。单因素分析与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高/混杂血肿密度、血肿厚度较大、双侧血肿是CSDH患者BHID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高/混杂血肿密度、血肿厚度较大、双侧血肿会提升CSDH患者BHID术后血肿复发风险,临床可据此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术后血肿复发率。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局部复发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1975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6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患者年龄、绝经情况、原发瘤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病间期、复发部位、胸壁复发灶数目及其最大直径、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不同治疗方案与局部复发治疗的近期疗效和远处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对乳腺癌根治术复发后影响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对全部1067例病例进行随访,778例(72.9%)出现远处转移,复发后5年总生存率为42.4%。复发部位、胸壁复发灶数目及其最大直径、有无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范围、有无化疗、有无手术切除或切除活检等因素的不同亚组间局部控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病间期、ER或PR表达、HER-2表达以及再治疗中有无化疗等因素的不同亚组间远处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无病间期、复发部位、胸壁复发灶数目、ER或PR表达、HER-2表达、治疗方法等因素的不同亚组间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无病间期≤2年、复发部位多、治疗方案单一、局部控制率低及ER、PR均阴性是导致复发性乳腺癌预后差的独立因素(P〈0.050)。结论多部位复发、胸壁多发结节及胸壁复发灶最大直径〉3cm者局部控制不佳,局部扩大野放射治疗结合化疗和(或)手术是改善局部控制率的较好模式;有腋窝淋巴结转移、2年内复发、ER、PR均阴性以及HER-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复发后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216例患者中2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与手术年龄、初潮年龄、肌瘤数目、子宫大小、术中是否应用超声及术后是否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相关(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肌瘤大小、肌瘤分型、术后是否妊娠等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OR=1.289,95% CI 1.013~1.641)、初潮年龄<13岁(OR=1.765,95% CI 1.167~2.669)、肌瘤数目≥ 2个(OR=2.487,95% CI 1.442~4.288)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中应用超声(OR=0.772,95% CI 0.616~0.967)、术后行GnRH-a治疗(OR=0.696,95% CI 0.510~0.951)是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预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95% CI 0.573~0.705)、0.719(95% CI 0.654~0.778)、0.622(95% CI 0.554~0.687),以初潮年龄<13岁的诊断效能最大。结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超声、术后行GnRH-a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术后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结肠癌有肿瘤转移复发。结果有梗阻的患者与无梗阻患者,更容易出现结肠癌肿瘤的复发转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7.9%VS21.4%;P<0.05);Ducks分期有关,A期复发转移率为13.3%,B期复发转移率为25.0%;C期复发转移率为38.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生存率上,有梗阻的患者为52.27%,低于无梗阻的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ucks分期上,A期患者为50.00%,B期患者为41.18%,C期患者为3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肿瘤转移复发与Ducks分期有关,浸润程度越高者,越容易出现肿瘤的转移复发;并且梗阻型结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肿瘤转移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sCRLM)术后早期复发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sCR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限制性立方条分析,探索复发出现的早晚与远期预后的关系,依次行单因素Cox、多因素Cox分析验证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定义界点的可行性。随后应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及XGBoost机器学习的特征变量选择算法,综合排名临床病理变量对6个月内早期复发的重要度,并按综合排名顺序依次将变量引入逻辑回归模型,观察逻辑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ROC下面积、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筛选最佳变量组合,将其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进而筛选出早期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随后对独立危险因素中的治疗性因素行逆概率加权(IPTW)方法分析,在降低协变量的标准化均数差的条件下进一步确认治疗性因素对s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28例sCRLM患者,随访2.10~108.57个月,男性142例,女性86例,年龄(55.89±0.67)岁。在170例(74.6%)复发患者中,限制性立方条分析确定无病生存期(DFS)与总生存期(OS)的风险比(HR)满足线性关系(P<0.05),且在所有患者中,Cox分析发现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的时间界点具有显著的可行性(HR=3.405, 95%CI: 2.098~5.526, P<0.05)。所有患者中93例(40.79%)出现早期复发,早期复发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早期复发患者(HR=3.405, 95%CI: 2.098~5.526, 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14.0%、52.0%)。六种机器学习算法联合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淋巴结清扫数量>22个(OR=0.258,95%CI: 0.132~0.506, P<0.05)是早期复发的保护性因素,而肝转移癌数量>3个(OR=4.715, 95%CI:2.467~9.011, P<0.05)和术后出现并发症(OR=2.334, 95%CI: 1.269~4.291, P<0.05)是早期复发的独立性风险因素。IPTW分析法在充分降低协变量混杂影响的条件下经因果推论证实淋巴结清扫数量>22个是DFS的保护性因素(IPTW HR=0.4887, P<0.05),且也是术后早期复发的保护性因素(IPTW OR=0.29, P<0.05),但与OS无关(IPTW HR=0.6951, P>0.05)。结论sCRLM术后6个月作为早期复发定义界点具有显著可行性,早期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差,sCRLM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是淋巴结清扫数量、肝转移癌数量和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82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随访1年,按照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研究影响HSP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2例患儿中男女比为1∶1.4;HSP发病年龄集中于7~14岁,春季、冬季多发,异种蛋白饮食、上呼吸道感染是其发病主要诱因;患儿多有腹痛及皮疹症状,以脐周疼为主,多呈阵发性绞痛及隐痛。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复性皮疹、未控制饮食、未预防用药、糖皮质激素治疗、未限制运动是影响HSP患儿治愈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SP发病时间多集中在春季、冬季,学龄期为主要发病年龄段,有腹痛、皮疹症状,监测反复性皮疹、控制饮食、预防用药、糖皮质激素治疗、限制运动,可为预测HSP复发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育龄子宫肌瘤宫腔镜术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荣成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性子宫肌瘤宫腔镜术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育龄子宫肌瘤宫腔镜术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结果188例患者中术后复发例数为43例(22.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初潮年龄、术前产次、BMI、肌瘤直径、肌瘤数目、术后妊娠、肌瘤部位、肌瘤残留及有无后续药物治疗均为影响育龄子宫肌瘤宫腔镜术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肌瘤直径及肌瘤数目均为育龄子宫肌瘤宫腔镜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而术后妊娠则为育龄子宫肌瘤宫腔镜患者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年龄、BMI、肌瘤直径及肌瘤数目均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妊娠则为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颈椎脊索瘤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4年11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4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8.5±15.4)岁(范围5~70岁)。统计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术前病程、病灶位置、累及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组织学诊断方法、围手术期辅助放疗、手术切除方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信息。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规律随访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颈椎脊索瘤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计算Harrell’s concordance指数(c-index)评估模型区分能力。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6±51.1)个月(范围14~228个月)。至末次随访,48例中35例复发,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0.8%,3年无复发生存率42.1%,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0.9%。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组织学诊断方法(P=0.016)、围手术期辅助放疗(P=0.027)和手术切除方式(P<0.001)是颈椎脊索瘤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除方式(包膜外游离后经瘤切除或经瘤分块切除)[HR=0.209,95%CI(0.076,0.575)]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基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累及节段、组织学诊断方法、围手术期辅助放疗和手术切除方式等因素建立预测患者术后1年、3年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760。结论穿刺活检、包膜外游离后经瘤切除术和接受辅助放疗可提高颈椎脊索瘤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颈椎脊索瘤患者预后预测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本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100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泌尿系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发生泌尿系感染,24例)和未感染组(未发生泌尿系感染,76例);此外,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结石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出现结石复发,27例)和未复发组(未出现结石复发,73例)。分析肾结石术后泌尿系感染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术前尿白细胞计数(WBC)+++的感染性结石均是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均是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935、9.846,95%CI:13.853~20.643、8.075~12.972,均P<0.05,)。而术前尿WBC+++的感染性结石则不是其影响因素(OR=0.455,P=0.235,95%CI:0.221~0.24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术前尿WBC+++的感染性结石、术后泌尿系感染均是肾结石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泌尿系感染是肾结石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8.805,P<0.001,95%CI:6.224~14.853)。而术前尿WBC+++的感染性结石则不是其影响因素(OR=0.304,P=0.134,95%CI:0.122~0.145)。结论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而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泌尿系感染。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肾结石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以及结石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