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应用于四肢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019年11月~2020年11月60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均分为观察组(30例,锁定加压钢板)与对照组(30例,传统内固定)。对比临床疗效、手术指标、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可降低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提高对患者治疗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外固定器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3例,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 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74%,两组差异明显(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 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6%,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活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开展锁定加压钢板 (LCP) 内固定术所呈现出的临床疗效。 方法: 探讨病例选择于 2018.8~2019.8 时间段就诊于我院的四肢骨折患者 98 例,以治疗方法不同为依据开展分组观察,均分例数,分别实施锁定加压钢板 (LCP) 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治疗的病例所在组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命名,对 2 种治疗方法所呈现出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观察。 结果: 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开展所呈现出效果更为突出,即实验组治疗优良率提升明显,比较差异性明显( P<0.05 )。 结论: 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开展锁定加压钢板 (LCP) 内固定术可达到满意的治疗目标,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依托现有的基础不断地向现代化发展推进。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自然资源结构,促使了国内煤制气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同的企业在各自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技术工艺。而鲁奇加压气化技术在我国应该是最早引进的,也是到目前为止被众多企业选择较多的成熟技术。随着所处地域的不同,所选原料煤与水质的差异,导致同款型号的鲁奇炉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部夹套腐蚀问题。该问题也制约着较多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煤制气原料煤加压气化炉的腐蚀机理与表面防护问题,通过剖析原因,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并以文章的形式与各界同行进行探索、交流、共同进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43例,将2018年1~6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20例设为对照组,由医生处理伤口;将2018年7~12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23例设为观察组,由伤口护士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伤口,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通过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患者满意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伤口,方法正确,患者对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都满意,减少了患者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到所有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伤口的治疗。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压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中的效果。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加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发生情况和发生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共发生 3例, 发生率为 7.5%;对照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共发生 11例, 发生率为 27.5%;观察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侧上肢轻度水肿 2例, 中度水肿 1例, 无一例重度水肿。对照组患侧上肢轻度水肿 3例, 中度水肿 7例, 重度水肿患者 1例。观察组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为 2.5%;对照组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为 20.0%。观察组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加压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情况,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加压护理 乳腺癌是女性人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种类之一, 在女性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其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患者可有疼痛、外观异常、感染等, 严重影响到患者患侧上肢功能及生存质量 [1, 2]。所以,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5年 12月~ 2017年 12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 80例乳腺癌患者, 均能够和医护人员进行正常交流沟通。同时排除精神疾病、不愿意及不能完成实验疗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40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 49.1±5.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 47.1± 3.6)岁;观察组患者根据 TNM分期:Ⅰ期 11例、Ⅱ期 20例、Ⅲ 9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 48.5±6.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 47.6±4.8)岁;观察组患者根据 TNM分期:Ⅰ期 12例、Ⅱ期 19例、Ⅲ期 9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压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干预。乳腺癌术后患者可因为乳腺术后缺如而导致心理不良情绪产生, 患者产生沮丧、恐惧、担忧等情绪, 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不良情绪实施心理支持, 缓解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减轻不良情绪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恢复的不良影响, 嘱咐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提高患者的信心。②提高全身一般情况 [3]。对患者主要脏器功能进行检查, 了解患者一般情况, 合并有慢性疾病的积极控制和治疗, 达到麻醉和手术的最佳状态。③饮食指导。嘱咐患者摄入清淡食物, 食物要容易消化, 营养要全面, 提高患者抵抗力, 患者要保证充足睡眠, 利于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④术后护理。术后在护理人员协助下, 对患者患侧上肢进行功能锻炼, 改善患者患侧上肢功能, 利于术后恢复。术后可导致患侧上肢淋巴回流受阻, 因受阻而导致上肢肿胀, 可实施负压吸引方法来消除肿胀, 嘱咐患者要早起进行功能锻炼, 及早防治水肿发生。 加压护理干预措施:在术后的第 3天, 观察组患者同时实施加压护理干预, 从患侧上肢的前臂中部开始进行按压, 在前臂中部按压时间为 5 min, 施加的压力为 10~ 12 kPa, 而后采用弹力绷带进行束臂, 时间为 10 min, 2次 /d[4, 5]。前臂中度按压结束后, 依次在肘部、肘上部进行按压, 具体按压方法同上。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 12周患侧上肢发生水肿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程度分度情况, 根据文献报道对上肢水肿程度进行分度 [5], 分为轻度水肿(患肢水肿最严重部位周径超出健侧 <3 cm)、中度水肿(患肢水肿最严重部位周径超出健侧 3~ 5 cm)和重度水肿(患肢水肿最严重部位周径超出健侧 >5 cm)。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共发生 3例, 发生率为 7.5%;对照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共发生 11例, 发生率为 27.5%;观察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轻度水肿 2例, 中度水肿 1例, 无一例重度水肿。对照组患者轻度水肿 3例, 中度水肿 7例, 重度水肿患者 1例。观察组患者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为 2.5%;对照组患者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为 20.0%。观察组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小结 乳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 在女性人群中高发。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措施。手术治疗后, 由于疾病本身和术后乳房缺如, 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情绪, 影响术后恢复 [6, 7]。乳腺癌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 如患侧上肢功能运动受限、患侧上肢水肿等, 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影响到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 [8]。所以, 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术后起着重要作用。加压护理干预是针对术后患侧上肢淋巴回流受阻所致水肿而实施的专门护理措施, 通过加压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侧上肢水肿患者减少, 观察组患侧上肢水肿程度中轻度和中度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加压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情况, 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邓雪莲, 孟强, 戴红芳 . 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9( 3): 111-112. [2] 严梅, 蒋妮, 王雪芹, 等 .复合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效果的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6( 12): 1109-1112. [3] 肖轶容, 徐燕舞 .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7( 25): 134-135. [4] 周艳, 朱维萍, 郑平飞 .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护理与康复, 2010, 8( 1): 7-9. [5] 段艳芹, 李惠萍 .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评估研究进展 . 护理学报, 2010, 10( 5): 18-20. [6] 杨艳 .舒适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3): 420-422. [7] 石岚, 吴毓东, 徐卫英, 等 .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 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5): 89-91. [8] 颜巍, 刘晓舟, 周岩, 等 .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 .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 3): 209-211.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压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中的效果。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加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发生情况和发生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共发生 3例, 发生率为 7.5%;对照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共发生 11例, 发生率为 27.5%;观察组患者术后 12周上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侧上肢轻度水肿 2例, 中度水肿 1例, 无一例重度水肿。对照组患侧上肢轻度水肿 3例, 中度水肿 7例, 重度水肿患者 1例。观察组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为 2.5%;对照组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为 20.0%。观察组中度和重度水肿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加压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情况,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加压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essur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lymphedema of the affected limb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ressur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and degree of upper extremity edema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3 cases of upper extremity edem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12 weeks, the incidence was 7.5%; 11 cases of upper extremity edema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12 weeks, the incidence was 27.5%; the incidence of upper extremity edem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12 week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ere 2 cases of mild edema, 1 case of moderate edema and no case of severe edema.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3 cases of mild edema, 7 cases of moderate edema and 1 case of severe edema. The proportion of moderate and severe edema was 2.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2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moderate and severe edem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s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dema of the affected side of the upper extremity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and the nursing effect is significant, which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特利加压素反应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儿茶酚胺治疗并加用特利加压素治疗至少6 h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对特利加压素的反应性将其分为反应者或无反应者,分析加用特利加压素前的一些临床指标与患者对特利加压素反应性的关联。结果最终共纳入1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包括60例(45.45%)反应者与72例(54.54%)无反应者。与反应者相比,无反应者具有更高的ICU病死率与院内病死率(ICU病死率:20.00%比72.22%,χ2=35.734,P<0.001;院内病死率:81.67%比94.44%,P=0.028),以及更高的血乳酸中位数(2.73 mmol/L比5.22 mmol/L,Z=3.18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加用特利加压素前的血乳酸水平是患者对特利加压素无反应的影响因素(比值比1.130,95%可信区间1.05~1.23,P=0.002)。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加用特利加压素前的血乳酸水平预测无反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661。结论血乳酸水平可能对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特利加压素反应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57.5±16.2)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4例,31-A2.3型13例;采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B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59.3±15.1)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7例,31-A2.3型16例;采用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0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A组与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外侧壁再移位的发生率[7.4%(2/27)]显著低于B组患者[24.2%(8/33)],术后负重时间[(5.4±1.0)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8.3±3.9)周]显著短于B组患者[(7.4±1.3)、(21.7±5.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3±7.1)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79.5±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切割、内固定物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髋内翻畸形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与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避免髓外固定及单纯髓内固定带来的外侧壁移位、内固定失效等,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冷加压试验对远期血压水平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纳入陕西省眉县8个自然村共365人,于2004年进行基线调查并行冷加压试验,2009年及2012年进行2次随访。根据基线个体冷加压试验中收缩压改变的最大值(SR)、收缩压改变的曲线下面积(AUC-SBP)、舒张压改变的最大值(DR)和舒张压改变的曲线下面积(AUC-DBP)按四分位数分别将受试人群分为Ⅰ(P25)组、Ⅱ(P50)组、Ⅲ(P75)组、Ⅳ(P100)组4组,分析个体对冷加压试验的血压反应和随访血压的相关性。结果(1)无论以SR、DR,还是AUC-SBP、AUC-DBP分组,各组间基线期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SR分组,从低到高各组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5.64%、30.67%、38.03%、55.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UC-SBP分组,从低到高各组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7.5%、29.17%、38.46%、5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DR或AUC-DBP分组,2012年各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SR、AUC-SBP与远期收缩压增长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91(P<0.05)、1.44(P<0.05);DR、AUC-DBP与远期舒张压增长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P<0.05)、0.78(P>0.05)。年龄、男性、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均和远期血压的改变成独立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个体对冷加压试验的收缩压反应性可以作为远期高血压发病的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月收治的 采用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 38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 30~ 52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 40.25 ± 5.27 ) min ; 术中出血量 22 ~ 75 ml,平均出血量为( 50.04 ± 6.98 ) ml 。 33 例患者 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4~ 13 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 6.57 ± 0.76 ) 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 Harris评分:疼痛( 40.23 ±3.68 )分 ,功能( 38.31 ±3.54 )分 ,畸形( 3.84 ±0.56 )分 ,运动范围( 3.72 ±0.62 )分 ,总分( 88.21 ±6.34 )分 ;优良率为 73.68% 。结论: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方法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等优势,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不同类型螺钉与螺钉孔的连接方式对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只。获取新鲜完整的右胫骨标本后,于胫骨中段横行截断,并使用LCP固定,骨折端远侧均以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A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锁定孔-锁定螺钉组);B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普通螺钉固定(锁定孔-普通螺钉组);C组:骨折端近侧加压孔-普通螺钉固定(加压孔-普通螺钉组)。所有标本分别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予以0~50 N的动态轴向负荷,通过仪器自带系统测算出钢板近侧断端微动的距离,计算出各固定方式对应的轴向压缩刚度,并评价以上指标。结果所有标本在轴向负荷下均可产生相应的轴向位移。在近似一/两个体重的轴向负荷(25/50 N)下骨折端的轴向位移值:A组为(0.101±0.017)mm/(0.218±0.012)mm,B组为(0.164±0.007)mm/(0.285±0.013)mm,C组为(0.305±0.041)mm/(0.513±0.051)mm;在同一轴向负荷下各组平均轴向位移值均为C组>B组>A组(P<0.01)。LCP的轴向压缩刚度:A组为(234.36±13.28)N/mm,B组为(203.78±16.46)N/mm,C组为(112.62±16.23)N/mm,A组>B组>C组(P<0.01)。结论LCP于骨折端的一侧采用经加压孔或普通螺钉固定可显著促进骨折端的轴向微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并可降低LCP装置的整体刚度。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的异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DVT脱落可引起肺血栓栓塞症(PTE),DVT与PTE相互关联,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基于风险评估的预防策略要求对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程度主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基本预防、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机械预防的原理主要是模拟人体活动时腿部或足底肌肉收缩对下肢静脉的压迫作用,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瘀滞,从而降低DVT风险。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是利用循环充气和放气加强深静脉的血液流动,达到预防血栓的作用。在有中危和高危VTE风险患者中,IPC可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单独使用,也可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与其他药物或机械预防方法联合使用。尽管最新的研究并未证实IPC的有效性,但是大部分研究对IPC在不同患者中的疗效得到证实。在临床上可以考虑单独使用IPC,IPC联合其他机械预防手段,或者在抗凝药物预防基础上联合IPC预防,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实时监测医院空气加压氧舱内的空气质量,并进行卫生学评价。方法利用基于物联网的空气动态监测系统,以2020年7月20—27日的微信端数据和2020年7月6—10日系统后台采集的数据为例,对空气加压氧舱内的部分空气质量指标[温度、湿度、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CO2、PM10、PM2.5]、噪声进行实时检测、记录和描述性分析,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对加压氧舱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各项检测指标均有较大波动,CO2及颗粒物指标多次出现超标情况,消杀操作之后出现TVOC、甲醛浓度迅速上升甚至超标的情况。结论空气加压氧舱内的空气质量存在问题,应加强人员和设备管理,改善医院空气加压氧舱内环境,进一步监测舱内压强、氧气浓度和细菌总量,将有助于提升高压氧治疗的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过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对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甄选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共计6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将传统切口复位内固定技术应用在对照组患者中,而观察组则通过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较短或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对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显著较少了手术耗费时间,并加快了骨折的愈合时间,手术期间患者的出血量也相对较少,改善了踝关节功能状态的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