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且目前尚无对其临床疗效的统一评价标准。近年来,除了传统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在VCI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引起关注。文章就改善VCI认知症状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预防性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痴呆,血管性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表型包括无症状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以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这些影像学表型常同时存在且彼此相互关联。为了更好的评估整体脑损伤,近年来提出了"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的概念。文章对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的评估及与卒中、卒中后抑郁、认知损害和步态障碍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卒中 认知障碍 抑郁症 步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60例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PICU收治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60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58例儿童为对照组,收集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晕厥前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等情况;比较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及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疾病类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变化结果。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指标、血清CK、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7.778、3.555、7.859,P<0.05);血管迷走性晕厥男患儿CK水平明显高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女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2,P<0.05)。结论掌握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联合动态心电图与CK、CK-MB检查可为临床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血管迷走性昏厥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茎突异常与颈部血管疾病的关系是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例如茎突异常与颈动脉夹层、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痉挛、颈动脉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均有关。本文综述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报道,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对茎突综合征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茎突 颈内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脑血管重建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108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 5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患,实验组患者运用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对照组运用颞浅动脉贴敷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且差异显著( 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的差异( P< 0.05)。结论:运用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比颞浅动脉贴敷手术效果更好,神经功能评分更低,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脑血管重建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中侧枝血管与急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内接受头颅MRI平扫和MRA检查。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mRS 0~ 2为预后良好组,mRS 3~ 6为预后不良组。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侧裂及软脑膜的侧枝血管的差异。结果共55例动脉闭塞的卒中患者纳入分析(侧裂侧枝血管不丰富者52例,软脑膜侧枝血管不丰富者45例)。侧裂血管和软脑膜血管不丰富的患者,预后良好组的入院NIHSS评分(10.06±4.65 vs 14.25±4.91;P=0.006)、术前梗死体积(13.61±10.99 vs 59.80±92.74;P=0.006)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软脑膜的侧枝循环是预测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94,95%CI=1.025~ 1.168,P=0.007;OR=9.542,95%CI=1.812~ 50.245,P=0.008)。预后良好组的梗死增长体积(术前vs术后:14.15±10.73 vs 21.39±17.41)小于预后不良组(术前vs术后:16.88±16.64 vs 57.27±56.67),然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梗死体积对预测卒中预后无显著意义(OR=1.094,95%CI=1.025~ 1.168,P=0.154)。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侧枝血管可用于评估卒中预后,尤其是软脑膜的侧枝循环可预测卒中预后,而术后卒中梗死体积与预后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卒中 侧枝循环 机械取栓治疗 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微血管成像(SMI)背景下超声造影(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5例(斑块230个),其中低回声斑块190个,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40个。应用常规超声观察颈动脉,记录目标斑块的位置、厚度,并根据斑块厚度分类:1.5~2.4 mm,2.5~3.4 mm,≥3.5 mm。然后对斑块行单用SMI 、CEUS及SMI背景下CEUS(CEUS联合SMI模式)检查,记录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信息并保存图像。评估三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30个斑块中,厚度1.5~2.4 mm斑块73个,2.5~3.4 mm斑块77个,≥3.5 mm斑块80个。单用SMI、CEUS及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Kappa值均>0,但单用SMI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1.5~2.4 mm斑块内新生血管暂不能确定具有一致性(P>0.05)。CEUS与SMI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314(>0,但<0.5);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664(>0,且>0.5)。CEUS联合SMI模式较单用SMI或CEUS可以检测到斑块内更多的新生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58, P<0.001;χ2=8.363, P=0.039)。结论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较好,且CEUS联合SMI模式相比单用SMI或CEUS,可提高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脑血管药物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接诊的5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分组治疗对象,抽取27例纳入观察组,实施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脑血管药物治疗。抽取27例纳入对照组,仅应用心脑血管药物。对比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心脑血管药物 心血管疾病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脑血管神经外科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的疾病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烟雾病、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等。近年来微创化的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在各自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一方面使得适于采取上述干预措施的脑血管疾病范围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两种治疗方式相互交叉、部分竞争,形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治疗体系。本文对上述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脑血管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神经外科 开放手术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由于胰腺癌特别是临近胰腺颈部的肿瘤极易侵犯门静脉系统,在临床上根治性切除的难度较大。该视频详细展现了对1例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汇合处的患者进行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过程:通过解剖胰腺上下缘,分别阻断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将肿瘤组织与受侵犯的门静脉系统血管切除,并将异体血管分别缝合牵拉待吻合血管两端,完成血管重建;最后行胆管与空肠吻合,实现消化道重建,较好达到手术预期目的。

  • 标签: 血管切除 异体血管置换 胰十二指肠 切除
  • 简介:摘要:CT在脑卒中的早期快速筛查主要通过头部平扫,头部脑血管成像(CTA) 及脑灌注(CTP)一站式完成。特点简单、快速准确、无明显副作用,易于推广,10分钟内可完成3项检查,特别适用于急诊,可快速鉴别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便于临床能在窗内快速治疗,对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可使血管再通,恢复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减少脑神经功能受损。 结论:一站式CT扫描同时可获得CT平扫,CTA图像,CTP图像,具有检查时间短,科学准确的特点,为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 2019年 4月至 2020年 4月共 86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病 43例( A组),单纯心血管病 43例( B组),发病后 24h内进行心电图监测,分析心电图结果。结果: A组中共出现 36例心电图异常,占比 83.72%; B组中共出现 40例心电图异常,占比 93.02%,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后,由于血循环障碍常损害神经中枢,引起神经 -体液调节紊乱,可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及其他内脏器官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这些并发症如不能及时处理,将使病情严重恶化以至死亡;另一方面,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有些患者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和失语,有心脏疾病的主诉较少,少数患者可有心悸、胸闷、偶有心绞痛发作。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时检查心电图,必要时行心电监护,并要积极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降低脑血管患者死亡率,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总的来说,随着脑血管病并心血管病病情的变化,心电图异常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对预测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心血管病 心电图 分析
  • 简介:[摘要]临床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创面的修复,尤其是比较复杂创面的修复,该皮瓣的设计是以带蒂皮瓣为主,而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临床上尚不多见。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皮瓣相结合设计成长轴型皮瓣,该皮瓣不但能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而且实现了跨区移植来重建创面的感觉功能,也避免了带蒂皮瓣的蒂扭转和非生理供血等问题。同时通过吻合穿支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游离移植至如足底、手部、臀部等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区,对缺损区域的感觉功能重建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上感觉负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是临床研究及应用的新趋势。

  • 标签: 穿支血管 移植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临床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V感染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SMI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3种方法检测斑块内血流的敏感度。结果SMI和CEUS在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灵敏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SMI和CEUS检测灵敏度均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用于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时,操作简便、安全、快捷,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具体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