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静脉置换在腹部外科应用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5例术中行同种异体静脉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置换血管狭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常见术式为胰腺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5.7%),最常见置换血管部位依次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53.9%)、肠系膜上静脉(23.5%)、门静脉(18.3%)。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6例(5.2%),发生并发症31例(27.0%),与置换血管直接相关并发症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1.7%)。随访期间置换血管发生轻度狭窄8例(7.5%),中度狭窄12例(11.5%),重度狭窄14例(13.2%)。置换血管中重度狭窄半年、1年、2年发生率分别为8.0%、24.4%、34.5%。结论采用同种异体静脉血管术中重建腹部大静脉短期、中期效果良好,术后抗凝治疗或可降低血栓形成或狭窄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术前新辅助化疗对手术切除联合同种异体血管置换术治疗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资料,共纳入52例行联合同种异体血管置换的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年龄(60.3±10.6)岁。依据患者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19例和单纯血管置换组33例。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随诊。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差异。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并发症14例(26.9%)。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单纯血管置换组(0比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和单纯血管置换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个月和1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肿瘤糖类抗原(CA)19-9>400 U/ml是影响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4.540,95%CI:2.332~8.836,P<0.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降低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预后。术前较高水平的血清CA19-9是影响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环孢素A对吻合血管异体骨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改变的影响,探讨移植物血管动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建立兔吻合血管异体骨移植修复股骨大段缺损的模型,动物分为实验组(术后应用环孢素A)及对照组(术后未应用环孢素A),在不同时段取出移植物血管制作组织学切片,观察血管壁形态和结构变化,研究VSMCs的表型改变。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体血管都呈进行性狭窄,血管内膜逐渐增厚,但实验组血管壁增厚的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实验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型标志蛋白仅一肌动蛋白呈递减性表达;对照组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但衰减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组。结论吻合血管异体骨移植后移植物血管发生进行性狭窄;环孢素A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VSMCs表型的转变,延长移植物通血时间。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应用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骨进行修复的效果。 方法:以 201 6 年 1 月 -201 9 年 6 月在在我院接受长骨恶性骨肿瘤治疗保肢手术的患者 18 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肱骨 6 例 、 股骨 4 例 、 胫骨 8 例,对肿瘤切除后出现的节段性骨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复合 异体骨 修复。通过骨扫描评估腓骨移植后的成活情况,采用 X 片观察和评估移植后骨结合部的愈合情况,针对肿瘤结果和影像学结果进行随访评估,应用 保肢 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使用的 93 评分标准对于保肢后的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 28 个月,最少 22 个月,最长为 34 个月,扫描结果显示移植 患者 异体骨 与宿主骨的愈合时间 为胫骨 部位为 ( 14.2 ± 3.2 ) 个月,股骨部位为 ( 11.5 ± 2.7 ) 个月,肱骨部位为 ( 6.7 ± 1.3 ) 个月。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且结果显示,上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4.9% ,下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1 . 7 % 。 13 例患者随访 2 年以上, 11 例患者无复发转移, 2 例患者带瘤生存。 结果:长骨出现恶性肿瘤切除后出现的骨缺损在重建的过程中采用带血管自体腓骨 复合 异体骨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通过带血管腓骨有效地促进了异体骨与 宿主骨 的愈合,表现了良好的重建效果。
简介:背景:如何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后异体输血量已成为临床新的难题,而围置换期的失血和置换后异体输血的预测因素尚不完全明确。目的:通过分析置换前和置换术中影响置换后异体输血量的相关因素,建立膝关节置换后异体输血量的预测模型,为临床选择性应用自体血液回输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单侧膝关节置换后异体输血患者的资料,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置换前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置换后异体输血量,据此建立一个膝关节置换后异体输血量的预测模型。自2014年1至12月将此模型应用于临床,将90例预测单侧膝关节置换后需要异体输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自体血液回输器,对照组应用常规引流装置。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进行统计分析,并检测预测模型的预测精确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观察,预测模型试验中Pearson分析显示,置换后异体输血量与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置换前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相关(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置换后异体输血与患者置换前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相关(P〈0.011。临床应用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置换后预测异体输血量分别为(611.30±191.14)mL和(571.55±200.53)mL,预测精确度分别为(71.50±22.20)%和(70.94±19.2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异体输血量、输血总量(包括自体输血量和异体输血量)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的异体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预测模型能成功预测膝关节置换后异体输血量,预测置换后需要异体输血的患者应用自体血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移植物感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标准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切除感染的移植物、动脉及周围组织,同时恢复受累器官和肢体的血运。解剖外血管旁路和原位重建是主要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因素影响外科手术治疗的预后。迄今为止,临床上有多种血管移植物用于恢复血运重建,主要包括利福平或银涂层的人工血管以及自体静脉、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血管或牛心包等生物材料,但对于最佳的血管移植物的选择并未达成共识。近年来,临床应用研究证实冻存的同种异体血管用于治疗移植物感染性疾病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但移植物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本文对冻存的同种异体血管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移植物感染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泡型和囊型肝包虫病。泡型肝包虫病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常以浸润或出芽方式增殖,可以直接侵犯周围组织,还可以转移到脑、肺等其他器官,对患者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故有"虫癌"之称。肝泡型包虫病潜伏期长,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是病变晚期,终末期肝包虫病灶侵犯重要管道,致使根治性切除困难,手术风险高。本研究报告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行右半肝和部分下腔静脉同时切除,同种异体血管修补缺损下腔静脉,术后顺利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输血技术在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术前不采自体血,观察组术前采自体血,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出血和输血情况。结果两组PT、APTTFIB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例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提示有中度贫血,输异体红细胞悬液1.5U后改善;对照组术后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冒冷汗、乏力、结膜苍白等表现,甚至有出现心悸、心率增快、持续性低血压表现,予输1.5-3U红细胞悬液后症状改善,其中出现不同程度输血反应16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自体输血技术能显著减少输异体血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刺激红细胞再生,提高患者造血速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MCA)完成犬下腔静脉(IVC)人工血管置换,与传统缝合方法进行吻合口比较。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提供成年家犬16只,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8)与手工缝合(TMS)组(n=8),接受IVC部分切除后行人工血管置换,扫描电镜观察术后4、8、12周及24周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吻合口标本进行组织染色观察,并比较瘢痕增生程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电镜观察,MCA组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TMS组吻合口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组织学观察,MCA组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血管内膜覆盖吻合口,术后12周吻合口呈慢性炎性反应,24周无明显炎性反应;TMS组吻合口缝线异物残留,瘢痕增生明显[(1.28±1.34) mm比(3.31±1.67) mm,t=4.115,P<0.05]。结论MCA组较TMS组人工血管吻合更理想,内皮细胞层光滑,无异物残留,炎性反应轻微。MCA技术实现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