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我国目前心力衰竭患者约有89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合并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增加。当今,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心衰方法中的基石。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除传统的治疗药物外,一些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出现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祖国医学在改善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点。本文从中医、西医两个方面展开表述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心力衰竭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3年11月-2024年5月期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心脏功能、焦虑和抑郁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实验组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HAMA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焦虑和抑郁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护理干预 心脏功能 焦虑和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于本院进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观察组各有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心功能指标中的LVEF相较,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LVESD、LVEDD相较,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满意度相较,观察组高(P<0.05)。结论: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功能指标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揭示老年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特点和药物治疗处置效果。方法:2021年10月-2023年1月,将128例老年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两组,各64例,参照组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计量指征,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NT-proBN计量指征、6MWT计量指征、LVEF计量指征、LVESD计量指征、LVEDD计量指征和LVPWT计量指征。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计量指征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NT-proBN计量指征、6MWT计量指征、LVEF计量指征、LVESD计量指征、LVEDD计量指征和LVPWT计量指征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T-proBN计量指征、6MWT计量指征、LVEF计量指征、LVESD计量指征、LVEDD计量指征和LVPWT计量指征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指向老年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效能优质,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临床特点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及心衰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超声心电图对其病因及心衰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冠心病高达63.75%、高血压占61.25%、高血压性心脏病占10.83%、肺源性心脏病占0.71%、风湿性心脏病占0.50%、贫血性心脏病占0.08%、先天性心脏病占0.13%、扩张型心肌病占0.58%、退行性心瓣膜病占0.63%、其他占0.25%;其中单个病因占25.42%、两个病因占52.08%、三个病因及以上占22.50%;其中舒张性心衰占49.17%、收缩性心衰占31.25%、混合性心衰19.58%。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常见病因以冠心病和高血压为主,其中占两种病因的患者高于单个病因和三个病因及以上,舒张性心衰患者多于收缩性心衰及混合性心衰。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 病因 心衰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作用及价值。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入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具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的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分为A、B、C三组,分别是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另选取同期正常体检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四组患者进行红细胞检验,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功能情况之间的关系,并比较RDW正常与增高者的病死率。结果A、B、C三组患者R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NYHA等级的增高,A、B、C三组的RDW也均有增高表现,且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增高患者在其他特征均相近的情况下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患者心功能情况密切相关,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一定的预判作用,升高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常提示慢性心衰患者预后不理想,因此红细胞的检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红细胞检验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8.968,P<0.05)。结论使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房颤,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房颤 心力衰竭 瑞舒伐他汀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026-01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通过利用中西医联合方法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治疗,分析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阶段内我院接治的大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抽选68名作为本课题研讨样本,平均分对照组和研讨组,每组各34名。对照组采用单一用药(西医)治疗,研讨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适应效果。结果 经比较,研讨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9.4%)。对比差异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讨组患者LVEF、CO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BNP值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中西医 慢性心力衰竭 强心通脉汤
  • 简介:【目的】探讨贫血对老年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06例,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血红蛋白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分析其相关性。电话随访24个月,分析患者因心衰住院次数、心衰分级、死亡率等指标。分析老年心衰患者贫血的发生与非贫血患者是否有差别,评价贫血对老年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老年心衰患者106例,其中贫血组47例,非贫血组59例,心功能Ⅰ级19例,心功能Ⅱ级26例,心功能Ⅲ级34例,心功能Ⅳ级27例,贫血与心衰程度具有相关性,随着心衰分级的增高,贫血发生率增高,与非贫血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贫血组内不同心功能对比,Ⅳ级心功能贫血发生率高于Ⅱ级及Ⅲ级心功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贫血组老年心衰患者死亡率及随访期内住院次数明显高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衰患者贫血的严重程度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贫血增加了老年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衰入院的风险。

  • 标签: 老年心衰 贫血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 。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6 年 2月~ 2019 年 6月收治的 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心率次数分为 A组和 B组, 每组 100例。 A组患者心率次数 <90/min, B患者心率次数≥ 90次 /min。选取其中 180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心力衰竭组,选取 6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结果 B组再住院 70例, 再住院率为 70.0%;病死 35例, 病死率为 35.0%;随访终点左室舒张末径( LVEDD)为( 65.23±6.21) mm。 A组再住院 45例, 再住院率为 45.0%;病死 10例,病死率为 10.0%;随访终点 LVEDD为( 61.56±6.88) mm。 B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LVEDD均高于 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正常 RR间期标准差( SDNN)( 90.12±15.43) ms显著低于对照组( 144.32±30.43) 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每 5分钟 RR间期均值标准差( SDANN)为( 114.32±28.43) ms, 心力衰竭组 SDANN为( 73.23±17.21) ms,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相邻 RR 间期相差 >50 ms /总心跳数 ×100%( PNN50)指标为( 15.21±14.32) %显著高于心力衰竭组的( 6.54±4.2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心力衰竭預后效果与患者的心率大小成反比, 即心率越快,心力衰竭预后效果差。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心功能与健康患者相比较差。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危害性较大,该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患者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目前,如何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

  • 标签: 慢性 心力衰竭 治疗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