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所谓京剧新编历史戏,一般的看法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剧目。其题材范围包括从远古时代直至1919年“五四”以前的历史阶段;也包括采用民间传说、神话寓言等所编写的历史故事戏。它既区别于过去的历史剧目,也不同于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它要求剧作者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科学的方法,运用有关的历史资料或传说,合情合理地发挥其艺术想象力,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舞

  • 标签: 艺术想象力 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 中国京剧院 范钧 海瑞背纤
  • 简介: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教育的原始起点和整体教育改革的关节之点,它是对几千年音乐不登大雅之堂观念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及人文素养育的一个重要肯定。江苏历来作为江南的代表性区域,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学堂乐歌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可持续性,也对整个近代音乐教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学堂 乐歌 江苏 意义
  • 简介:二、18至19世纪钢琴的改良历程现代意义的“钢琴”的出现开创了乐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成为人类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钢琴”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乐器制造者巴托罗尼奥·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Cristofori.1655—1731年)已经得到公认,但是这一乐器到底是由克氏什么时候发明的,文献却各执一词:

  • 标签: 音乐历史 琴乐器 钢琴 演变 19世纪 佛罗伦萨
  • 简介:在讨论什么是音乐历史的事实问题时,达尔豪斯指出,应区分音乐的事实与音乐历史的事实。其意义在于强调史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从而使音乐史学研究不只局限在对往昔实在可感现象的关注,更应对音乐历史过程自身的结构进行哲学式追问。这对中国语境的西方音乐史尤其值得重视。

  • 标签: 达尔豪斯 《音乐史学原理》 音乐的事实 音乐历史的事实 历史意识
  • 简介:本文重点针对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含义与时代背景,阐述哲学观对音乐创造核心的价值意义,从而再此基础上推论"如何创造音乐"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在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当中,实现哲学观理论向现实意义的转变。

  • 标签: 音乐 创造 哲学
  • 简介:《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之后,一时激起了人们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兴趣。随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人们又逐渐认识了功能论、实践论、语境论等音乐教育哲学理念,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渐渐地对音乐教育哲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受美国国内功能论、实践论、语境论三种观点持有者对其官方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理念批判的启示,国内有些学者开始著文批评、质疑我们国内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

  • 标签: 音乐教育哲学 哲学理念 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 对外文化交流 音乐教育理念
  • 简介:中国古典音乐哲学所谓"发于声音"、"形于动静"的言说所蕴涵的,乃是一种"赖有我以凝道"之中国古典特色的实践人本主义哲学.人类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运象成行的音乐艺术行为实践,既是得道的途径,又是行道的手段.就音乐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内在关系而言,音乐之符号的意义,与其用法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所谓"乐体",正是有关"乐用"即音乐之用法的范畴.音乐所谓乐体,乃是人类历史途程中各种不同社会生活行运样态的基型.正因为人类不仅能够接收可听声,而且可以主动"自发"可听声,所以听觉的音乐艺术与视觉的造型艺术比较而言,更具有主观的意味.任何可听声,都可以引起人们以自己的歌喉自发同类可听声时的同样主观体验.人类对音乐之所以会产生强烈感受的秘密,正在于每一个音符都引起了某种对应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呼应.

  • 标签: 发于声音 人道 天道 乐用 乐意 自发
  • 简介:前言从古代延伸到近代,由彼岸流播到宝岛,从有清以来昆曲在台湾历经了奠基涵化期、扎根培育期及兴盛茁壮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抒情典丽的文学诗意与细腻优雅的表演艺术,让其在台湾确立了“戏曲美典”的传统身姿,稳固了对于传统经典的美学熏陶与文化深耕,在公部门、学界、艺文界、剧团与观众的协心合作下,

  • 标签: 台湾地区 历史 昆曲 景观 表演艺术 文学诗意
  • 简介:在16-17世纪古钢琴时代,键盘指法艺术水平还停留在大拇指尚未得到彻底解放的阶段。真正将拇指彻底解放出来的是C.P.E.巴赫的《论键盘乐器演奏艺术》,为钢琴艺术史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有关钢琴演奏的理论体系。19世纪以后,音阶、琶音、半音阶等已形成惯有的一套演奏方法,但早期指法仍然在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复返。探索钢琴指法艺术的历史可见,最初的“越指”是为了避免拇指和小指的使用,是时代审美观和乐器发展的局限;而19世纪以后的“越指”则是作曲家对技巧和音乐表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 标签: 指法 钢琴演奏 键盘指法艺术
  • 简介:我打算从这一观点开始今天的讲座:音乐学是一种历史学科的实践活动,它的研究对象是音乐。因此我必须首先谈谈历史。作为准备工作,我想我应该弄清楚英文中的“history”是怎样译成中文的。我去问我的中国学生徐英迈(译音),他告诉我这个词在中文里叫“历史”,...

  • 标签: 音乐历史 艺术音乐 音乐学家 古典主义 爵士乐 音乐史
  • 简介:1949年之前的中国音乐期刊经历蹒跚起步、初创收获、多样发展、繁荣壮大的阶段,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微观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长河中一笔丰硕的财产。音乐期刊以音乐界的一切事物为研究对象,作为传播音乐知识、实现音乐交流的平台,它自身又具有独特的特点。中国音乐期刊在历经西方音乐文化传播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复兴的两大过程后,使两者兼容并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条自身所独有的道路。

  • 标签: 音乐 音乐期刊
  • 简介:音乐学是什么学?俞人豪先生《音乐学概论》等著作早已明言不是艺术而是科学(艺术科学),但现实认识对此仍普遍模糊,有必要突出强调。另一方面,近些年中外学界认识到“科学主义”、“科学至上”的局限,强调指出社学科学、精神科学及人文学科等还具不容忽视的“非科学性”本质。本文简略介绍何兆武先生《历史历史学》等论著中有关历史学非科学性性质和结构分层的论述,希望引发对音乐史学及音乐学在科学性之外的人文学科性质、“非科学”性质的思考,反思我们对音乐学学科性质的认知,以拓展深化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

  • 标签: 音乐学 学科方法论 历史学 科学 非科学 何兆武
  • 简介:文章通过“释题与写作缘由”“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三个部分,表明“重写”的意义在于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分析了音乐属性的多重性与音乐历史的“被发现…‘被书写”和“被阐释”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整合”关系中的“音乐田野”,音乐的历史田野的空间、对象及其工作方法,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的学术定位,以及“叙事”与“阐释”的历史音乐民族志。结语强调,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的核心为注重叙事而非描述,强调阐释而非证实。

  • 标签: 叙事与阐释 重写音乐史 研究范式 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 历史音乐民族志
  • 简介:茅原先生是为我国音乐美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音乐学家。其音乐美学研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美学分析与音乐分析的融会。在他的作品分析研究与音乐名曲鉴赏等著作中也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这种治学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具有根本意义。

  • 标签: 茅原 音乐美学 音乐分析
  • 简介:<正>五、感受多于音画让听众(自己)将(乐曲里的)情景摸索出来罢。——一首具有特征的交响曲,或者说,对农村生活的回忆。每一幅图画,假如在器乐里(被作曲家)搞得过份了,也就会消失。——田园交响曲。谁一度对农村生活有了一点体会,谁就不必借助于许多标

  • 标签: 西方哲学 音乐理论 思想 效用 德国哲学 理性
  • 简介:<正>二、音乐又是能激动人心的艺术音乐是表达的艺术,这也就是应研究其全部结果的论点……。表达,广义说,就是使简单或复杂的思想与内心活动变成可以被接受的。音乐特别善于表达后者,但音乐完全没有局限于此。人们说,音乐表达内心活动,并未断言,说音乐能够解释这一或另一个人体验的是什么。音乐可以做的更多,它引起听众的激动,它可按自己的意向产生出悲哀或欢乐的印象,对听众产生某种磁力作用,以此为中介,把听众带向其他有感受的人。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音乐是以其激动的范围来表达的,这也就是它与只能表达于理智的语言的不同点。这一差异说

  • 标签: 内心活动 法国 音乐评论家 戏剧 艺术家 西方哲学
  • 简介:音乐本体论是禅宗音乐美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音乐生成论和音乐本质论两个部分。禅宗哲学的生成论建立在“缘起”概念之上,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之相合,音乐的生成便是器、手、意等各种要素在特定时空相遇合的产物。这种非实在的生成论直接导致禅宗“五蕴皆空”的“空”观,但其用意并不在“空”本身,而是以“空”化“有”、以“死”化“生”,以前缘之了尽来迎新缘之发生。这一思想影响到音乐,就形成以“定心息虑…‘心无尘翳”为前提的艺术创造论。禅宗哲学和音乐美学的真正本体是“心”,音由心生,心随境变,故而声无定式,音无常法。心既是音乐的本原,也是音乐意义的建构者。

  • 标签: 缘起 音乐本体论 禅宗音乐美学
  • 简介:引言从已经出版的有关研究成果看,《乐记》音乐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领域,此外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也时常涉及,但对于《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专门研究却很少。以毛礼锐先生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为例,成果各部分一般都……

  • 标签: 《乐记》 音乐教育思想 历史特征 美学思想 人性 伦理学
  • 简介:西方音乐阐释理论大致可分为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后者基本上分布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时段。前者对音乐的释义,经历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的移动。相应的理论有历史释义学、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后者则出现了从结果到过程、从作品到文本、从确定到随机、从中心到多元,以及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涉及解构主义、多元对话理论、生态哲学美学等后现代主义及之后的理论。各种音乐意义的阐释理论或观点都有各自的历史语境,亦有各自的逻辑结构;从关系实在论哲学观点看,这些阐释理论或观点都具有自洽的合理性。时间先后并非进化,仅为历史分布。

  • 标签: 音乐作品 文本 意义阐释 释义学 结构主义 接受美学
  • 简介: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乐器,传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琵琶这一名词,最早出现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汉时期,原是两种不同演奏手法的名称。东汉刘熙《释名》:“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马上所鼓也。”意思是:批就是右手用指向前左方弹出,把是右手用指向后强入。与其差不多时期的应劭在所著的《风俗通》中,曾写作“批杷”。较早时期的许慎《说文解字》中还没琵琶二字,以后所有是后人补入的。可见在当时还没有琵琶二字的固定字,只是根据弹奏时所发出的枇杷之声像其声而写成批把或枇杷的像声词。约在晋代以后,才从琴、瑟等连类字创造了“琵琶”两个新

  • 标签: 民族乐器 崇明派 秋苹 康昆仑 林石城 曹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