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管理层获取私人收益的动机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改革为背景,考察了企业扩张行为对管理层在职消费的影响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研究发现,企业扩张与管理层在职消费显著正相关,并且随着企业扩张程度的增大,管理层在职消费占其总收益的比重提高;进一步地,当管理层货币薪酬低于同行业一规模可比公司管理层薪酬水平中位数时,管理层通过企业扩张获得的在职消费越多,并且负向的同行薪酬差距越大,企业扩张与管理层在职消费的正向关系越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通过企业扩张增加了在职消费,改变了自身的报酬结构,在避免引起公众非议及薪酬管制的同时确保了自身收益的增加及持续增长,而薪酬激励不足引发的不公平感知及攀比心理进一步增强了管理层借企业扩张获取在职消费的动机。
简介:薪酬激励是所有者促使管理者的目标效用函数向自己靠拢,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手段。但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合理、有效的业绩评价的情况下,薪酬契约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即可能被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所利用。本文总结了薪酬激励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和组成内容.以及我国薪酬契约的现状,指出我国的报酬计划以会计盈余为主要依据。而且结构单一.所以管理者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提升所得利益的动机,从而导致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效。在此基础上用分红计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盈余管理对薪酬机制有效的影响,并以我国学者关于报酬——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加以佐证,最后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案。
简介: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估,教育部对部属高校的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逐步推进。随着高校专项资金种类的增补,需要完善新增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后称"双一流引导专项")的投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百年大计的重要支撑基础,如何对于相关专项资金进行准确、有效的绩效考评,成为高校财政专项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双一流引导专项"的特点,将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业绩指标法(KPI)两种绩效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该类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
简介:我国上市公司从2002年开始普遍建立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并以公司会计盈余作为业绩指标之一,这一重要机制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影响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手工收集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薪酬激励机制信息,研究建立与会计盈余挂钩的高管薪酬激励制度是否会导致高管操纵会计利润。研究发现,建立以会计盈余为绩效评价指标的薪酬激励没有使公司高管更为显著地操纵盈余,而且这类公司对管理层有更为完善的监管和制约机制。研究结果说明完善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能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也挑战了国内现行的薪酬机制对管理层的实际激励作用。本文不仅为国内薪酬激励研究首次提供了高管绩效评价标准和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的准确信息,而且为国际上薪酬激励负面效应的研究提供我国的经验证据。
简介:管理层的自利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股权激励的滥用和失效。本文以2006--2011年按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由董事会授予股票或期权的15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操纵两方面研究股权激励披露日、行权日和出售日前股权激励水平、激励方式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的其他因素后,本文发现披露日以及行权日之前管理层通过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降低盈余的管理,激励所获股权出售日前则主要进行了调高盈余的真实活动盈余操纵;并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激励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后股权分置时代股权激励契约会引发管理层自利的盈余操纵行为,管理层会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操纵中相机选择风险最小的盈余管理方式;股票期权并非是当前市场环境下最优的股权激励方式;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通过真实活动的“隧道行为”减弱,但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并未起到抑制作用;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机制也未发挥抑制股权激励引发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